APP下载

不同审美特征儿歌的诵说方法

2021-08-09袁文卓

教育界·上旬 2021年7期
关键词:儿歌

袁文卓

【摘要】诵说儿歌的能力对于幼儿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口语表达能力。这不仅是因为儿歌是幼儿园常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及常用的教育手段,同时也因其内蕴的审美性,影响着幼儿情感和审美情趣的形成。本文根据儿歌的四种常见审美类型,阐述其各自不同的诵说方法,以期通过诵说,更好地展示出儿歌的审美特点。

【关键词】儿歌;诵说方法;审美类型

儿歌是幼儿最早接触到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浅显而富有童趣的语言,以及鲜明、和谐的韵律,为幼儿带来快乐,带领幼儿认识这个世界。对于幼儿而言,儿歌既能带来快乐,又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因此,诵说儿歌的能力对幼儿教师十分重要。

一、称“诵说”儿歌的原因

对于儿歌口头表达的专门说法,很多幼儿教师口语教材都采用了“说儿歌”这个说法,如陈丹辉编著的《幼儿教师语言训练:幼儿文艺作品吟诵及表演》,以及陈雪芸主编的《幼儿教师口语训练教程》等。这种称呼固然不错,但从更严格的角度来说,称之为“诵说”儿歌更为合適。

第一,从儿歌所属的文学大类看,它属于诗歌,因而可以用“诵”这个词来称呼其口头表达的方式。儿歌又称“童谣”,周作人在《儿歌之研究中》提出:“儿歌者,儿童歌讴之词,古言童谣。”它可以看作诗歌大类中的一项。而无论“儿歌”之“歌”,还是“童谣”之“谣”,都与诗歌有密切的关系,属于诗歌的一部分。《毛传》中解释了“歌”与“谣”:“曲和乐曰歌,徒歌为谣。”《说文解字》中解释“谣”说:“从肉言,谓无丝竹相和之歌词也。”综合来看,“谣”与“歌”一样,都先于诗歌出现,经由无数文人的创作,演变成了诗歌[1]。从很多古代诗歌典籍来看,里面收录的诗歌,本就属于那个时代的民谣、民歌,或者是由文人借民谣、民歌创作的作品,如《乐府诗集》中的作品、刘禹锡的《柳枝词》,以及当代诗人贺敬之采用陕北民歌方式创作的《回延安》等诗歌。

由此可见,无论“儿歌”还是“童谣”,其与一般的“歌”与“谣”的区别,只在于念诵歌唱的人的年龄不同,在其所属文学类别上,依然是一种诗歌。因此,诗歌的口头表达方式“诵”或“朗诵”,也一样可以运用于儿歌的口头表达上。当然,由于一些儿歌的特殊性,儿歌笼统称为“诵”又不完全合适,因而还需要和“说”结合在一起,称之为“诵说”[2]。

第二,从儿歌的类型来看,完全以“说”来称呼其口头表达是不合适的,还应将“诵”的方式运用于其中。

“说”作为一种口头表达方式,强调的是随口性,也就是“张口即来”,具有自然性、随意性的特点。而“诵”则不然,它更多的是情感的感受与传达,以及形象的感受与塑造,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儿歌的分类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一种方式,可以按照其审美特征进行分类。按照这种标准,儿歌可以分为游戏诙谐型、纯美抒情型、平实亲切型和神奇曲折型四种类型。显然,在这四种类型中,游戏诙谐型和平实亲切型两种类型的儿歌,在口头表达上更偏重于“说”的方式,而纯美抒情型和神奇曲折型儿歌,则需要用更多“诵”的方式进行口头表达[3]。

二、不同审美类型儿歌的诵说方法

(一)游戏诙谐型儿歌

这类儿歌常以传统形式出现,如游戏歌、问答歌、连锁调、颠倒歌、绕口令、字头歌等,它们或者配合游戏活动出现,或者凭借有趣的语言和明快的节奏,为幼儿带来韵律上的快乐。因此,在诵说这种儿歌时,教师一般使用短促而鲜明的节奏划分方式。比如,幼儿园常用的儿歌《手指歌》是一首游戏歌,用于手指操中,用不同的节奏型来诵说,其效果是不一样的。

第一种:四二节奏,舒缓。

一根手指/点点,两根手指/剪剪,三根手指/弯弯,四根手指/叉叉,五根手指/开了花。

第二种:二二二节奏,活泼。

一根/手指/点点,两根/手指/剪剪,三根/手指/弯弯,四根/手指/叉叉,五根/手指/开了花。很显然,第二种方式节奏更加鲜明、活泼,更能体现出手指游戏的快乐精神。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幼儿园活动中常使用的小律动,也是这类儿歌的一种形式,在诵说时要特别注意节奏感,同时需要根据节奏变化设计出适当的肢体动作。

(二)纯美抒情型儿歌

这类儿歌一般不属于传统儿歌类型,在句式上也没有共同点,但都会营造优美、和谐的氛围,抒发具有诗意的美感。在诵说这类儿歌时,教师一般采用比较舒缓的节奏方式,重在表现诗一般的意境。

以诵说黄庆云的《摇篮》为例:“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歌儿轻轻唱,宝宝睡着了。”

这是一首摇篮曲,意境宁静温馨。就句式来说,五言句的诵说有两种常用节奏:二三式和二二一式。对比这两种同节奏诵说的效果,很容易就能感受到,运用“二三”节奏型诵说的方法节奏舒缓,更能体现出这首儿歌甜美浪漫、充满母亲温柔爱意的意境。

又如,金波的《雨铃铛》:“沙沙响,沙沙响,春雨洒在房檐上。房檐上,挂水珠,好像串串小铃铛。丁零啷,丁零啷,像在招呼小燕子,快快回来盖新房。”这首儿歌用白描的方式,写出了春雨淅沥轻快,雨中小燕翻飞,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非常具有诗意,虽然采用了三三七言的句式,但在诵说时不能拘泥于常规三三七言短促、鲜明的节奏处理方式,而要采用更舒缓的节奏方式,在轻快中带上几分抒情。

(三)平实亲切型儿歌

这类儿歌多以日常生活和简单知识为内容,句式多为齐言,少数为杂言,风格平实、亲切。诵说这一类型儿歌时,教师往往采用较舒缓的节奏类型,以及生活化的亲切的语气。例如,张秋生的《奶奶过生日》:“奶奶过生日,大家都在忙。妈妈炒鱼片,爸爸烧鸡汤。我把手洗洗,也来下厨忙。爷爷拌黄瓜,我放醋和糖。奶奶尝一口,脸上眯眯笑:‘这个拌黄瓜,味道特别香。”这首儿歌写了奶奶过生日时大家忙里忙外,为奶奶庆祝生日的场景,特别写出了幼儿也要为奶奶做一些事情,为家里帮忙的认真情态,十分具有生活气息。在诵说时,教师应用亲切的语气、和缓的语调,表现出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景象。

又如,程宏明的知识儿歌《雪地里的小画家》:“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啦!”这首杂言儿歌,不仅介绍了小动物的脚印,还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雪上脚印画”。它的节奏变化丰富,跳跃性很强。教师如果不注意其审美特征,只注意它的节奏感,很容易像“数板”一样没有意境。因此,教師在诵说时应采用较为舒缓的节奏,以达到在传达知识的同时,表现儿歌意境的效果。

(四)神奇曲折型儿歌

这类儿歌形式多样,多包含较简单的情节,具有一定角色形象。因此,在诵说这类儿歌时,教师要通过诵说技巧的灵活运用和音色的适度变化,表现情节的趣味性和角色的性格特点。

例如,经典儿歌《小熊过桥》,讲述的是一只小熊刚开始害怕过桥,后来在小鲤鱼的热情鼓励下,最终大胆过桥的经过。儿歌内容生动、情节有趣,读起来朗朗上口。在诵说时,教师要在明亮音色的基础上加入适当变化,以表现小熊心情的变化。

以开头两句“小竹桥,摇摇摇,有只小熊来过桥”为例,教师可以面带微笑,语气轻松愉快,使幼儿想象到小熊准备过桥时快乐、轻松的心情;当说道“立不稳,站不牢,走到桥上心乱跳”时,教师则要收起笑容,眉头微皱,两颊微收,用略带紧张的语气表现小熊站在桥上惊慌害怕的心情;而当说道“河里鲤鱼跳出水,对着小熊大声叫:‘小熊小熊不要怕,眼睛向着前面瞧!”时,教师则要用坚定的语气、略大的声音,表现鲤鱼对小熊的鼓励和支持;儿歌的最后,说道“一二三,向前跑,小熊过桥回头笑,鲤鱼乐得尾巴摇”时,教师则要用坚定、乐观的语气,再逐步过渡到喜悦、自信的语气,最后放慢速度,在隐含的笑语中结尾。教师在诵说中进行这些变化,能充分表现故事情节,体现教育幼儿面对困难要乐观、勇敢的主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教师应“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虽然这是写在“艺术”部分中的要求,但儿歌作为一种文学,也属于艺术大类的一种,其审美特质不应被教育性掩盖。因此,幼儿教师应重视儿歌的审美类型,并通过声音、节奏等方式,展示其不同的审美内核,在诵说美的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幼儿的美育教育。

【参考文献】

高格禔,舒平.幼儿文学实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陈丹辉.幼儿教师语言训练:幼儿文艺作品吟诵及表演[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李莹,肖玉林.学前儿童文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儿歌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睡觉儿歌
儿歌喜乐地
虫儿歌
儿歌中的数学
儿歌喜乐地
儿歌6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