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 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2021-08-09李芳

教育界·上旬 2021年7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李芳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为教师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文化品质和审美能力。基于此,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时采取读写结合、提出问题、融入文化、体验场景等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本文中,笔者对这些策略进行了具体介绍,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学要求。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最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参与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同时,《课程标准》围绕语文学科的特点,将语文核心素养划分为四个维度,指导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以知识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文化品质和审美能力。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

一、读写结合,培养语言能力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获取语言、应用语言的重要途径。核心素养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语言能力培养以建构与运用语言为载体[1]。简单地说,教师需要将阅读和写作密切联系起来。所以,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把握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引导学生读写结合,使学生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建构与运用语言,潜移默化地提升语言能力。

以《慈母情深》为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了孩子向妈妈要钱买书的故事,从细节入手,对母亲的工作环境、神态、动作等进行了刻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阅读文本,把握细节,通过细节描写理解文本内容和母亲形象,感知母亲的深情,这是单元导语中指出的教学方向。因此,在组织阅读课堂教学时,笔者采用批注式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读文本,勾画出塑造母亲形象的语句。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下,学生勾画出相关语句,如“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背支起来了……”。根据学生勾画的语句,笔者从写作方法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语句表达了什么内容。如此教学,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还让学生掌握了写作方法。在分析文本内容后,笔者鼓励学生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对自己母亲的形象进行刻画,以实现读写结合。

二、提出问题,锻炼思维能力

(一)教师提问,驱动学生思考

思维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尤其在信息时代,不会思考的人是难以有效体验社会生活的。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探究教学的要求,指导教师深入挖掘阅读文本,设计探究性问题,用问题驱动学生进一步思考,通过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形成语文核心素养打下坚实基础。因此,笔者在组织语文教学时会立足阅读文本,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用问题驱动学生思考。

以《慈母情深》为例,笔者立足学生自读过程中找出的“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这句话,向学生提问:“这句话中,哪个词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使你最为感动?”“这句话中的‘立刻是什么意思呢?母亲为什么‘立刻坐下呢?‘立刻给‘我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呢?”“母亲‘立刻坐下这个动作单单就是今天这样坐吗?说明了什么呢?”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深入文本中,有针对性地对文本语言进行思索和分析,体会到了母亲的辛苦,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提升了思维品质。

(二)学生提问,发散语文思维

学生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体。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以学生发展为切入点。学生受到认知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影响,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会对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2]。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之所以思维能力发展效果不佳,是因为教师没有给他们提供自主提问的机会,甚至排斥学生提问。为了解决此问题,真正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笔者在组织阅读教学活动时,将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鼓勵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出不同的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

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文章标题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初,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标题,看看从中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在笔者的鼓励下,学生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如“这篇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圆明园的毁灭呢”“作者描写圆明园毁灭的目的是什么”等。在学生提出问题后,笔者鼓励他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文本,有针对性地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在阅读过程中,结合文本内容,一名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我围绕文本标题提问,觉得这篇文章是在描写圆明园的毁灭,但是通过阅读,我发现,作者用了很少的笔墨对此进行刻画,反而大量地描写了圆明园昔日的富丽堂皇,这是为什么呢?”针对该生提出的问题,笔者给予肯定和鼓励,接着和全体学生一起带着这个问题继续探究文本,挖掘文本内涵。如此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成为语文阅读的主人,还可以通过提出和解决问题来理解文本内容,发展思维能力。

三、融入文化,提升文化品质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其中不乏文化因素。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国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要求学校在实施教育教学时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挖掘传统文化因素,采用多样化策略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树立文化意识,逐步成长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弘扬者。基于此,《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挖掘文化因素,实施文化教学,发展学生文化品质的教学要求,同时,文化品质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基于此,笔者在组织小学语文教学时融入文化,帮助学生在储备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文化品质。

以“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学习活动为例,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是学生汲取传统文化营养的载体。因此,笔者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时,十分重视这一综合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利用多种渠道,以“现代诗歌”为主题,收集、阅读诗歌,并联系已有的诗歌学习经验,围绕诗歌特点,将收集到的诗歌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与小组成员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利用不同的方式对这些诗歌内容进行展示。这样的综合学习活动具有开放性特点,能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收集到大量的诗歌,并在广泛阅读中受到诗歌中文化因素的熏陶。尤其是在与小组成员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共享诗歌,实现了诗歌文化内容储备的丰富,同时还立足豪放派、婉约派等不同的流派,对不同的诗歌内容,尤其是其中蕴含的情感进行了分析,受到了古人家国精神的熏陶,提升了文化品质。

四、体验场景,提升审美能力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不少小学生受到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对美的理解出现偏差,甚至有些小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美。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出现了偏差,出现了如无法正确辨析美的问题。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有着美的场景、美的人物和美的情感[3]。这些美的内容是学生体验美的载体,也为教师组织审美教学活动提供了依据。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走进文本,挖掘美的因素,以场景再现的方式,将这些美的因素形象动态地展示出来,使学生通过体验场景,理解何为美,受到审美熏陶。

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春、夏、秋、冬四季入手,利用多种修辞手法,将小兴安岭美丽的自然景象形象地展现了出来。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体会自然美景,感受作者寄予文本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对此,在实施课堂教学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围绕文本内容,将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的美景形象地展现了出来,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走进具体的美丽的自然场景中,感知自然美。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可以欣赏、游览美景,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而教师也减轻了教学负担,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实施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在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指导下,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提出问题,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融入文化,提升学生文化品质;体验场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贾艳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之初探[J].当代家庭教育,2018(08):6.

邢玉芬.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18(08):14.

沈燕珍.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名师在线,2018(31):55-56.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