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音乐教学研究

2021-08-09姜霞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9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

【摘要】21世纪以来,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如何将区域的音乐研究转化为高校专业音乐的教育资源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以四川师范大学的《四川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为个案,探讨该课程三年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四川民歌的活态传承,并以此为契机,为区域音乐教学课程寻求更好的实施模式。

【关键词】区域音乐教学;四川民歌;活态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9-100-03

【本文著錄格式】姜霞.区域音乐教学研究——以四川师范大学课程《四川民族民间音乐》为个案[J].中国民族博览,2021,05(09):100-102.

基金项目:2019年四川师范大学教改项目《本土音乐的活态传承——〈四川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实施模式的探索〉最终成果。

在当代的音乐教育中,世界各国对本民族音乐的传承都更加重视。匈牙利的柯达伊音乐教学法,是将普通音乐学校的音乐教育立足于匈牙利民族音乐之上;在俄罗斯的《苏联普通学校音乐教学大纲》中规定教学内容以俄罗斯民歌以及苏联的作曲家作品占有较大的比重;德国在19世纪初期学校就兴起了民歌运动,并将民歌作为教学基础,促进了国家的凝聚力。

2009年12月,在杭州师范大学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与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的目的是构建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会议围绕“我国高等音乐院校民族音乐教学现状及反思”“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与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等议题展开了集中、热烈的讨论。由此,可以看到中国的高校音乐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将以往区域音乐研究的成果逐渐转化为高校专业音乐教育资源。借助高校的科研、教学平台,将地方音乐资源与学校教学结合,为民间文化的传承寻找新的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传统音乐共划分为13个文化区,巴蜀音乐文化区是其中之一,这一音乐文化区的传统音乐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民间音乐,这是体裁品种最多且分布最广的一类,包括各种民间歌曲、歌舞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等;二是文人音乐,主要为川派古琴曲;三是宗教音乐,有青城山道教音乐和峨眉山佛教音乐。四川民歌是巴蜀音乐文化区中重要的代表乐种。四川地处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有藏、羌、彝、苗、傈僳、回等多个民族,因此民歌资源十分丰富,民歌的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厚。

目前,四川区域的音乐采录与整理已比较全面,如20世纪90年代由文化部主持编撰《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卷》,共收录了四川区域的民歌1315首;由四川学者万光治教授带领的民歌研究所花费了十年时间采集、记录的《四川民歌采风录》(共十卷),共搜集了四川地区的民歌3080首,不仅有乐谱等文本资料,还提供了相应的音像资料,使得这些民歌不再是以文本为载体的“固态文献”,而成为可听、可看的“活态文献”。如果这样丰厚的文献仅停留于研究,而难用于实践中,将是十分遗憾、令人惋惜的!田耀农教授提出:对教学内容要有所选择和偏重,分区域进行教学和研究,可以充分发挥当地地缘、语言、生活与风俗习惯等优势。因此,如何将区域音乐资源融入地方高校的教学,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个案讨论:课程实施情况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音乐学系开设了《四川民族民间音乐》这一特色课程,体现了“扎根民族沃土”这一院旨,表现出明显有别于其他院校同一专业的显著特色。这门课程开设在第五学期,教学对象主要是音乐学专业的学生。他们不仅要学习音乐教育专业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也要学习四川本土音乐的系列课程。在《四川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学习中,学生都来自四川本地的各个州、市、县,对家乡的方言、民俗都十分的熟悉,对本土的文化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在四川民歌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大多数学生却从来没有有意识的去了解过自己家乡的民歌,甚至主观地认为家乡没有民歌。

在《四川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三年教学中,笔者将这门课程教学过程分为了两个阶段:一、教师为主:系统、集中地介绍四川区域的民歌特点,主要从地理环境、方言、民俗、历史等方面;二、学生为主:分区域介绍各自家乡的文化、民俗以及民歌。第二阶段是该课程的重点,让同一地区的学生为研究小组,进行资料收集、制作PPT并进行讲解。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不仅自主、自发地去收集整理所需资料,也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区域优势,例如方言、民俗,使得他们的展示内容更为详尽。

通过三年的课程实施情况,可看到以下的几点:

1.课程开设在音乐学系2015—2017级,每个年级选出的学生来自四川的12—15个州、市,已涉及到四川地区的大部分区域。

2.每个小组的同学在讲解的过程中都有对地理环境、民俗文化、历史文物等方面的介绍。各个小组的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比较熟悉,也能在讲解的过程中选择较有特色的历史、民俗等进行介绍。

3.民间歌曲的讲解是《四川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重要部分,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民歌类型有大致的了解,但是并不详细、深入,通过资料的查阅和整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地方民歌。

4.各小组同学在介绍的过程中很少展示自己家乡的民歌,根据调查的情况得知:其一,大多学生认为当地民歌很难去演唱,与现在所学的声乐发声方法完全不一样;其二,许多同学认为当地民歌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即使自己有传承的意愿,也难以实现。

根据以上的情况,该课程在实施阶段出现了以下的几点问题:

1.大多数学生没有主动传承自己家乡民歌的意愿,认为这些民歌都是存在于书本上的乐谱,主要用于研究,是一种固态文献。

2.在讲解的过程中,大多数的小组对自己家乡的民歌有粗浅的了解,并没有全面、深入的探究。

3.在课程实施阶段,同学们对这种讲解方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且积极地查阅资料,但由于所学的音乐知识体系主要来自于西方,仍然对地方音乐和民歌知识有许多的存疑。

三、本土音乐的活态传承:实践性学习在区域音乐教学中的思考

通过调查可看到,《四川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在实施阶段,80%以上的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民歌有了实际的探究,并通过查阅资料和乐谱,对当地的文化和民歌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然而,如果只是基于探究的阶段,地方民歌仍然是存在于纸上的“固态文化”,不能成为可传承、可演唱的“活态文化”。由此,在该课程的实施中,如何将文献中的“固态文化”在高校的音乐教学中以活态的方式进行传承?

首先,发挥区域优势,探索音乐专业如何依托区域优势,确立特色明显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挖掘当地的优秀文化和传统音乐资源,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优势,建设本专业的特色课程。推进音乐学的学科建设, 构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这一目的表明, 以往民族音乐的教学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并未建立起系统的教学体系, 总结和回顾是为了在未来更好地发展。

其次,基于《四川民族民间音乐》这门课程实施,引发了对区域音乐在高校实施的思考。民间歌曲在传承过程中,以口传心授为主,而随着这种传统音乐生存土壤的逐渐消失,传承方式也在悄然地发生着改变。因此,应搭建教学、科研的合作平台, 交流办学经验, 建立院校之间、院校与地方之间的长期协作机制, 并发挥各地的研究特色和优势。

借助高校教学为交流的平台,文化传承创新成为一个新的课题,从而也引發了我们对这一变革的思考。

思考一:观念的转变。在《四川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实践过程中,以小组学习并且用PPT展示的方式是为了让学生对当地民歌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在这个实施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仍然是以完成作业为目的,是一种无意识的学习。如何引导学生从无意识的学习转变为有意识的学习?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创造多渠道感受音乐。由于学生经常接触当地的文化、民俗、音乐等,所以让学生搜集民歌资料的过程也是感受民间歌曲的过程,同时加深他们对民族艺术音乐价值观念的理解。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理解民族音乐,创造性的发展或表现,从而对我国民族音乐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音乐审美观。

思考二:有效整合资源,改变教学模式。对传统音乐教学的模式进行变革,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实践环节,通过具体的实践强化学生对地方区域民歌的了解,进而能够将区域音乐资源与高校音乐教学民族化进行有机结合,是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发展趋势。

思考三:搜集现有的乡土音乐教材,梳理资源。多方搜集四川区域各区县的乡土教材,以全方位的观察和科学性的思维,整合和梳理区域内外的音乐教育资源。《四川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实施对象是音乐学系的学生,他们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他们对四川乡土音乐的认知、感受、理解,也是为了撒下传播的种子。整理音乐教育资源,搜集乡土音乐教材,为音乐学系的学生提供学习范本,更好地融合本地的教学资源,以达到学习和传承的目的。

思考四:传承方式的转变。现如今,本土民歌弱化,使得传承步履维艰。如果不改变传统的传承方式,本土民歌即将面临灭绝。《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卷》《四川民歌采风录》等民歌的集成为区域音乐教学留下了大量的音乐“固态文献”。让学生分小组观看民歌的视频,学唱四川民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对本土音乐的感受不仅停留于纸上,并且能在口头学唱、传唱,让存于文本的“固态文献”在课堂中活态传承。

四、结语

高校传承本土音乐,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让本土音乐进入基础音乐教育,高校的音乐教育应该承担起一定的教学任务。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传承活动、传承环境不断地萎缩,民歌传承人也出现了断层,地方高校不仅在区域音乐的传承中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和优势。如今,地方高校已开始关注本土文化和音乐,并有意识地探讨高校的传承方式。

区域音乐有着独特的文化传播和传承体系,因此,区域音乐教学必须考虑民族传统音乐教育传承的独特经验。如何让本土音乐文化持续传承和发展,不仅要依靠民间的组织、传承人等,更应该让学习音乐教育的学生们深入而全面地了解并且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家乡的文化和音乐,让他们成为本土文化和音乐的传承者。努力从区域音乐文化的角度构建“中国民族音乐教学”系统,为最终建立“中国民族教育体系”,也是每一位高校音乐教师的己任。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

[2]万光治.四川民歌采风录[M].成都:巴蜀书社,2017.

[3]尹红,张友刚.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特色音乐教学探索[J].中国音乐,2009(2):161-164.

[4]蔡济洲.“天府”风情:巴蜀音乐文化区鸟瞰——长江流域音乐文化巡礼之三[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1(1):16-19.

[5]刘艺.全国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与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0(1):101-103.

[6]苗地.把区域优势转化为专业强势——榆林学院艺术系音乐专业以陕北民歌为内容的特色教学模式构建的实践与探索[J].艺术研究,2009(4):120-121.

作者简介:姜霞(1980-),女,四川成都,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学。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
艺术职业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中的实践探讨
以“非遗”市场化促进“非遗”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间美术的活态传承研究
蒙古族音乐活态传承之衍变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川剧活态传承的价值研究
青林寺谜语的活态性特征及传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