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老年人营养风险筛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2021-08-09潘莎漪黄东平朱国英方敏彦李秋婷
潘莎漪,黄东平,朱国英,方敏彦,李秋婷,方 青
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底,上海残疾人总数为578 104人,占本地区户籍人数的3.93%,其中60岁及以上的残疾人口有383 875人,占全市残疾人总数的66.4%,其中,以肢体残疾比例最高,占47.75%[1]。根据上海市老龄办和市统计局发布的最新人口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底,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达518.12万人,占总人口的35.2%。由于残疾现患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上海市残疾人数量仍将不断增大。老龄化所致的老年残疾人加剧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热点话题之一,作为“双重弱势”群里的残疾老年人更应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残疾老年人群受活动能力、工作性质、经济收入、生活条件、心理问题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发生营养不良风险的可能性更大。《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提出,及时有效地对老年人群进行营养不良风险筛查,对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疾病,降低致病、致残、致死率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全社会对营养问题的关注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营养评定的方法日渐完善。因此,笔者在2018年4—6月对上海普陀区社区残疾老年人的营养不良风险进行评估,以了解其营养不良或营养不良风险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社区残疾老年人营养不良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管理信息系统》登记的普陀区户籍残疾人为调查对象。该系统登记在册的残疾人均按照国家残疾人评定标准,参加区级以上残疾人联合会组织的残疾评定,持有残疾证。本研究选择居住在普陀区、年龄≥60周岁、自愿配合完成调查的残疾人作为调查对象。
1.2 抽样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根据类似调查的结果,残疾老年人营养不良的患病率为16.7%,容许误差3%,置信度0.95,利用PASS 11软件计算需要样本量626例。2017年普陀区残疾老年人的数量约有2.4万,调查对象的无应答率为10%,问卷合格率为90%,则共需样本量746例。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了1个街道的年龄≥60周岁残疾人790名作为调查对象。
1.3 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由微型营养评定简表和一般情况表组成。微型营养评定简表(MNA-SF)是在微型营养评定法的基础上进行简化而提出筛查方法,并得到共识指南的推荐[2-3]。其内容包括BMI、近3个月内的体重下降情况、饮食变化、应激或急性疾病情况、活动能力和精神疾病等六大部分;总分为14分,12~14分为营养状况正常,8~11分为有营养不良风险,0~7分为营养不良。该简表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度[4]。
自编一般情况表,主要收集了人口学资料(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收入、居住状态)和生活方式(居住状态、吸烟、饮酒、饮食习惯),以及慢性病、抑郁情况和近一年来跌倒史等信息。同时进行了人体测量(身高、体重、体成分)和活动能力测试 (优势手握力、步速)。
本次调查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人员由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的临床医生和护士组成,经统一培训后开展集中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实际完成有效调查783人,有效调查率为99.1%。其中以肢体残疾比例最多(75.0%),其次是视力残疾(16.7%),听力残疾(6.3%),其他类型残疾(2.0%)。从残疾等级上看,轻度(四级)残疾最多 (67.3%),其次是中度(三级)残疾(23.1%),重度 (一级和二级) 残疾 (9.6%)。
调查对象的年龄最小是60岁,最大是80岁,平均年龄是(66.2±4.1)岁。其中,男性占53.5%,女性占46.5%;BMI平均为24.9±3.5,BMI正常的占38.7%,超重占43.5%,肥胖占15.6%,偏瘦占2.1%。平均握力:男性为(31.1±11.6) kg,女性为(17.6±7.5) kg,按照握力降低标准(男性 28 kg,女性 18 kg),调查对象中握力降低的比例为45.3%。
2.2 残疾老年人的营养风险筛查结果
MNA-SF筛查结果显示,营养状况正常的有656例(83.8%),其中120例(15.3%)的调查对象存在营养不良风险,7例(0.9%)有营养不良。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残疾老年人营养不良风险与营养不良的筛查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MNA-SF筛查结果
调查对象中,患慢性疾病的数量越多,存在营养不良风险/营养不良的比例越高;有抑郁、跌倒状况以及握力降低的残疾老年人其营养不良风险/营养不良筛查阳性状况高于正常组。见表2。
表2 不同健康状况残疾老年人的MNA-SF筛查结果
2.3 残疾老年人营养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别以MNA-SF评价为因变量,自变量包括残疾类型、残疾等级、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患慢性病数量、是否抑郁、一年内跌倒和握力,模型结果显示患慢性病数量、是否抑郁、一年内跌倒和握力这四个变量具有统计学意义。患两种及以上慢性疾病的残疾老年人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是无慢性病者的2.45倍。有抑郁症状的残疾老年人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是无抑郁症状者的3.45倍。过去一年有跌倒的调查对象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比无跌倒的高80%。握力降低的残疾老年人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要比握力正常者高58%。见表3。
表3 影响社区残疾老年人营养不良风险的因素
3 讨论
营养筛查、评定和干预是营养规范化诊疗关键的三个步骤。2018年全球(营养)领导人制定的营养不良诊断标准共识(GLIM)也继续明确了第一步仍然是营养筛查。MNA-SF量表也是共识推荐的用于社区的筛查工具[5]。此次调查的社区残疾老年人营养不良风险发生率为16.2%,低于北京某社区老年人营养不良风险率的24%[6],但与上海某养老机构营养风险调查研究结果的16.3%基本一致[7]。
本研究显示,患有躯体慢性疾病的残疾老人营养不良风险发生率与患慢性疾病的数量成正比。无慢性疾病的残疾老年人发生营养不良风险概率为8%,低于患1种、 2种和3种及以上慢性疾病者(15.4%、 19.3%和22%)。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可能是:①由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有额外的营养需求,而残疾老年人的普通膳食摄入无法满足其营养需求;②部分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未能根据疾病情况对饮食进行科学的调整,或过度限制等原因影响了营养状况[8];③与慢性疾病本身导致的胃肠功能障碍、咀嚼功能减弱、厌食等情况有关。
在对老年人衰弱发生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发现,抑郁与衰弱有着关联性。虽然尚未明确发生机制,但可能导致老年人身体功能下降、认识受损、睡眠障碍、营养不良等,进而引发衰弱[9]。王融等[10]研究显示,营养不良老年患者的焦虑状态与抑郁状态均较为严重,二者存在显著相关性。吴倩倩等[11]研究证实,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状态与消化道症状相关。本研究显示,患有抑郁的残疾老年人发生营养不良风险的概率为35%,高于无抑郁者(11.5%)。因抑郁发生营养不良风险的原因可能是:①抑郁患者的负面情绪导致食欲下降、摄入不足;②抑郁患者久坐不动、活动量下降导致食欲不振;③抑郁患者依从性相对较差,无法满足健康饮食需求。
北京某医院的一项调查显示[12],老年患者有跌倒高度风险的占44.9%,有跌倒高度风险的老年患者中营养不良风险发生率为46.9%,跌倒风险发生率与营养状况相关联。本研究也证实,过去一年有跌倒史的残疾老年人发生营养不良风险的概率为24.2%,高于过去一年无跌倒史者(14.1%)。跌倒会引起平衡受损、降低行动能力、肌力差等情况发生,进而降低了胃肠道的消化能力、食欲减弱、摄入不足,增加了营养不良风险的发生率。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老年残疾人更容易因为肌无力等原因诱发意外跌倒。由此可见,跌倒与营养不良的风险有密切关系,相互影响并相互制约。有研究证实,营养干预可有效减少跌倒率,提高生存质量[13]。因此,可以通过改善营养状况减少跌倒的发生,降低老年人致残、失能的概率[14]。
本研究还发现,在残疾老年人中,握力降低者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概率为22.2%,高于握力正常者(11.3%)。谢华等[15]利用握力指数对社区老年人进行营养不良筛查,结果表明社区有营养不良风险的老年人握力指数显示降低。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似。胡美玲等[16]研究证实了握力与营养指标密切相关。握力与个体营养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良好的营养状况是提高握力的影响因素之一[17]。肢体残疾者本身存在握力下降的可能,伴随残疾导致的骨骼肌减少,骨骼肌刺激减少导致的肌肉萎缩,若不干预则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残疾老年人更容易发生握力降低的风险。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几乎没有纳入智力障碍和精神残疾的研究对象。在中国持证的残疾人中,智力障碍和精神残疾的占14%。少数研究表明这部分弱势群体发生营养不良相关疾病(例如超重和肥胖)的风险较高[18]。②缺乏调查对象每日膳食能量和特定营养素(例如蛋白质)摄入的资料,而这些膳食信息在营养不良的发生发展中也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中的弱势者,残疾老年人的营养干预至关重要。提高残疾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现“全民健康”目标是全社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