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操联合康复训练对心脏搭桥术后患者症状改善、运动耐力和心功能的影响
2021-08-07秦欣欣
秦欣欣
随社会进程加快,冠状动脉狭窄性心脏病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心脏搭桥术作为治疗该病主要方案,临床效果理想,但术后患者运动耐力恢复、心功能等预后情况也难以忽视,致病危险因素仍然存在,术后复发风险高,心脏康复显得尤为重要[1-3]。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机体尽快恢复,改善机体功能,使患者早日投入正常工作、生活中,但单一康复训练临床效果欠佳。中医经络操结合中医传统医学理论,将经络与全身穴位按摩结合,具有中医学科学性、有效性,促进机体康复。本研究针对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脏搭桥术后患者86例,探讨中医经络操联合康复训练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脏搭桥术后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 龄(56.29±5.18)岁;病程1 ~7 年,平均 病 程(3.76±0.68)年。观察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5.46±5.03)岁;病程1 ~7年,平均病程(3.65±0.54)年。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均为心脏搭桥术后患者;心功能分级为Ⅱ~Ⅳ级;心电图等各项生理指标正常;不存在外周血管血栓栓塞;无心功能严重障碍。排除标准: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者;主动脉严重狭窄者;急性心肌炎者;血流动力学异常者;心律失常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康复训练。第一步:患者行自主呼吸运动,视患者自身实际情况做主动或被动床上活动训练,自主进食,于床上洗手、洗脸,坐起,医护者辅助坐15~30 min,2~3次/d。第二步:行床上活动,自行洗漱,于床边活动双脚,时间为5~15 min,坐起时间为15~30 min,2~3次/d。第三步:行热身运动,轻缓下床,医护者辅助下扶床行走30 m,可在床边自行活动,缓慢行走至卫生间。第四步:进行热身运动,原地踏步运动10~15次,患者自行50 m步行,进行站立运动,至卫生间自行温水冲身。第五步:热身运动2次/d,缓慢步行100 m,可拄拐行走或于医护者协助下进行,患者自行至卫生间,尝试自我清洗活动。第六步:2次/d热身运动,自行行走150 m,医护者监护,如有异常,及时干预,行上下2段楼梯。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医经络操训练。①选取经络:按摩手厥阴心包经,主要穴位:曲泽穴、天池穴、内关穴、天泉穴、中冲穴、劳宫穴。血瘀者加按足阳明胃经,主要穴位:足三里穴、缺盆穴、天枢穴、四白穴;心气虚者加按手少阴心经,主要穴位:少冲穴、少海穴、少府穴、神门穴;肾气虚者加按足少阴肾经,主要穴位:俞府穴、涌泉穴、幽门穴、阴谷穴、灵墟穴;脾气虚者,加按足太阴脾经,主要穴位:大包穴、三阴交穴、府舍穴、阴陵泉穴。②经络操法:首先将双手掌心搓热,手内运气,沿经络走向呈单向推按,以大拇指指端对主要穴位进行按压及按揉操作,各处5~10 s,沿经络从上至下行3~5遍轻缓拍打,侧经络同上。两组均7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干预前后临床症状评分,临床症状评分包括腹胀、乏力、恶心呕吐三个项目,按症状轻重程度划分,各项目分值为0~3分,分值越高,症状越严重。②心功能,记录对比两组干预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③两组干预前后均采用6 min 步行距离试验(6-MWT)评估患者运动耐力,采用柏格(Borg)量表评估运动耐力,总分为0~20分,分数越高,运动耐力越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腹胀、乏力、恶心呕吐临床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腹胀、乏力、恶心呕吐临床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比较(±s) 单位:分
组别 例数 腹胀 乏力 恶心呕吐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43 2.63±0.25 1.21±0.10 2.72±0.26 1.18±0.09 2.21±0.18 1.06±0.08对照组 43 2.58±0.24 1.58±0.12 2.69±0.25 1.49±0.12 2.17±0.17 1.52±0.12 t值 0.946 15.533 0.545 13.552 1.059 20.915 P值 0.347 <0.001 0.587 <0.001 0.293 <0.001
2.2 两组患者心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LVEF、CO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LVEF、CO均高于对照组(P<0.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功能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心功能比较(±s)
注:LVEF=左室射血分数,CO=心输出量。
组别 例数 LVEF(%) CO(L/min)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43 35.85±3.59 46.35±4.12 4.69±0.32 7.02±0.45对照组 43 36.49±3.61 40.17±4.03 4.71±0.34 5.83±0.38 t值 0.824 7.032 0.281 13.249 P值 0.412 <0.001 0.780 <0.001
2.3 两组患者运动耐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6-MWT、Borg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6-MWT长于对照组,Borg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运动耐力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运动耐力比较(±s)
注:6-MWT=6 min步行距离试验,Borg=柏格量表。
组别 例数 6-MWT(m) Borg评分(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43 337.26±25.64 485.69±34.18 13.15±1.06 6.47±0.56对照组 43 341.18±25.65 410.34±34.15 13.13±1.02 8.92±0.59 t值 0.709 10.226 0.089 19.750 P值 0.480 <0.001 0.929 <0.001
3 讨论
心脏搭桥术作为治疗重症冠状动脉狭窄常用治疗术式,可重建血运通路,恢复心肌供氧、供血,减轻患者心绞痛症状,但该术式易产生严重应激反应,术后患者会有心肌耗氧、心血管等不良事件发生[4-8]。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对术后恢复尤为重要,康复训练能逐步改善患者机体功能,促进行走能力改善,但单一性强,不利于疾病转归。
中医经络操包含中医经络学思想,“内属脏腑,外络于肢节”,可通表里、运气血、平衡阴阳[9-10]。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腹胀、乏力、恶心呕吐临床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01),提示采用中医经络操可改善患者腹胀、乏力、恶心呕吐、便秘临床症状。分析原因在于,中医学理论认为经络是特殊结构,可运输能力、传递信息,维持机体功能,促代谢稳定,而中医经络操基于中医学理论,经过穴位按摩方式,刺激各个穴位血管神经、皮肤,促血管活性物质合成、释放,增加新陈代谢,使机体组织尽快恢复,改善腹胀、乏力、恶心呕吐、便秘临床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LVEF、CO均高于对照组(P<0.001),提示中医经络操可改善心功能,提高LVEF、CO。分析原因在于,中医经络操通过多个主要穴位性按压、按揉,畅通经络,补运气血,其以脉动形式,调节机体气血、脏腑等功能,连接、畅通机体体表、器官、组织及脏腑,理气血,促阴阳平衡。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后,观察组6-MWT长于对照组,Borg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1),提示中医经络操可提高运动耐力,改善6-MWT与Borg评分。分析原因在于,中医经络操以手指、手掌对身体关节、经络等各处,行打、压、揉、点、推、按、搓、抓等手法,促表里调和、活血通经,助气血畅通,将中医经络学理论同穴位按摩连接,可操作性强,利于患者进行操作,促机体功能改善,助机体恢复,提高运动耐力,改善6-MWT与Borg评分。
综上所述,心脏搭桥术后患者采用中医经络操联合康复训练,可改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提高运动耐力,值得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