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继承和发展

2021-08-06演红利

世纪桥 2021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演红利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继承和发展经历了话语重塑、话语创新、话语延展、话语强化四个阶段,在话语主题、话语内容、话语主旨、话语传播方面发生明显的变化。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发展历程,对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话语创新

中图分类号 A8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0475(2021)01-085-04

话语权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政治权力,是执政党将本阶级的特殊意志普遍化,并占领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重要方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进行话语创造,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些科学理论指导下,中国取得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坚定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发展前途的信心,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继承和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后,国家工作重心发生转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上日程。随着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立足实践、与时俱进,推动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经历话语重塑、话语创新、话语延展、话语强化四个阶段。

(一)话语重塑阶段(1978年—1981年)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内长期存在的僵化、教条主义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为了尽快使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入正轨,加快进行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实现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实现从“革命型”话语向“建设型”话语的转变。

这一时期,党中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党的指导思想回归正轨。邓小平在大会上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了。”[1]只有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现代化建设才会蒸蒸日上。但是在纠正“左”倾错误的过程中,一些人借助反思“文化大革命”的机会散布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为遏制不良之风,邓小平在党的思想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思想基础,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歷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评价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二)话语创新阶段(1982年—2002年)

随着思想领域拨乱反正的完成和改革开放的全面开启,中国进入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阶段。这一时期,党更加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创新,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

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命题,打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赋予社会主义浓厚的民族性和时代性。邓小平在大会中讲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这一时期,除了进行物质文明建设,邓小平还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理论,强调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的发生,国际社会主义事业陷入低谷。国内改革开放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人们对中国的发展前景产生担忧。为了拨开思想迷雾,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深刻阐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三个有利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等新论断,坚定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心,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巩固了意识形态之基。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给执政党建设带来风险和挑战,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问题迫在眉睫。江泽民适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了新世纪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的问题,提升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捍卫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威。实践证明,唯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道路创新,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扩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表达,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的时代内涵。

(三)话语延展阶段(2003年—2012年)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既给我国发展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中国威胁论”“历史虚无主义”等言论严重损害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威。为了应对挑战,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涵,扩展话语表达。

2004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了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贯穿到学科、教材各方面,增强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主导地位。这一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问题,总结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和发展。党中央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论断,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七大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理论飞跃的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四)话语强化阶段(2013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实践,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话语创新,提出了许多新论断、新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弘扬了主流价值观,使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中国梦”的提出开启了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3]中国梦凝聚了全民族的力量,將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梦想相融合,成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的动力之源。除此之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明确了社会主流价值航向;站在世界的高度,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治理观,展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4]他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民族复兴意义重大,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党中央另一重要举措。全国高校加快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招生规模,以此培养大批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专门人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定为我国的一项根本制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不断提升。经过长期的努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强化。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继承和发展的特征

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就是勇于自我革命、不断创新的政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既坚持高举了马克思主义这面红旗,又体现了中国特色,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继承和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话语主题从一元向多元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果断实行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在经济领域,邓小平“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论断充分表达了这一时期发展经济的紧迫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但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向钱看”还是“向前看”成为时代之问。这一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话语主题从重点发展经济向关注执政党的建设扩展。进入新世纪,生产力获得极大提高,人们从主要满足于物质需要向更加关注精神文明、生活环境转变。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适时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提升到新境界,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有全球视野的论述,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话语创新体现了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共同发展,从立足国内到放眼全球,由点到面,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二)话语内容坚持了继承与创新相统一

话语内容的继承性首先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因此,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其次,继承性还表现在对已有理论的继承。每一个新的理论都是对前几代领导集体理论成果的传承。[5]话语内容的创新性体现在中国共产党辩证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实践,而不是教条地照搬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容。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使马克思主义话语更加符合中国实际。创新,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永葆青春和活力。

(三)话语主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自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每一项决策都将人民群众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释放了经济活力,使人民群众富起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党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立足以人为本,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更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话语主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仅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初心,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的继承。

(四)话语传播从官方主导向民众参与转变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研究主要是由党的主要领导人、宣传理论工作者完成。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的方式、内容主要由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方媒体报道,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和接触度较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从官方主导向民众参与转变。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宣传研究不仅仅是党的主要领导人和思想理论工作者的工作,从高校教师、青年学生到基层公务员,都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力军。与此同时,一些有影响力的微博、微信公众号转发马克思主义相关文章和党中央最新论断,全社会信仰马克思主义、讲好马克思主义日渐成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受众面变广,话语表达更接地气。民众的参与扩大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影响力,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不断创新。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话语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为“中国之治”奠定了理论之基,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41.

[2]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

[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5.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

[5]傅艳蕾.改革开放40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研究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08).

【责任编辑:刘中雁】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