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辩证关系论析

2021-08-06甘志军

世纪桥 2021年1期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改革

甘志军

摘 要: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过程中,人民需求的发展是推动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不断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正确理解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新时代,我们应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社会两类矛盾之间的关系。坚持将人民的需求作为我们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以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不断深化改革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两类矛盾的关系之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

关键词: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人民的需要;改革

中图分类号 D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0475(2021)01-016-07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诸矛盾中两类最重要的矛盾。探究二者的产生过程、理论内涵和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性地分析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帮助我们科学地认识新时代中国建设过程的战略选择和建设实践。

一、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生成的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毛泽东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只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遵循马克思和毛泽东这两位伟大思想家的思维方式方法,从人类社会的客观发展过程和人们的思维变化过程之中努力探寻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产生过程,才能准确地把握两类矛盾的不同内涵和历史意义。

(一)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提出的过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马克思为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历史而抽象总结出来的,毛泽东同志后来称其为“社会基本矛盾”。

在19世纪上半叶,为了克服当时德国思想界存在着的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尤其是当时唯物主义哲学的不彻底性——自然观的唯物主义和社会历史观的唯心主义,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和研究路径科学地描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从对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的研究中发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早年受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影响,虽然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对人的本质、异化劳动等问题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和阐述,但是直到其和恩格斯合作著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时候,马克思才正式提出社会历史中最基本的组成单位——现实的个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1]146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第一个需求——生存需求出发,按照现实的人的需求逐渐增加的逻辑顺序,阐述了人类实践活动从开始的物质生产实践发展出后来其他各种各样实践活动类型的历史。因此,人类在自己实践活动中发展出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由此可见,事情是这样的: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動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社会结构和国家经常是从一定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2]15马克思研究了分工对社会关系的影响,提出了唯物史观的三个重要概念——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并指出:“我们从这一大堆赘述中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上述三个因素即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2]163马克思在同一篇著作中的《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部分,还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具体阐述了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推动欧洲的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就这样,马克思从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历史中找到了推动其不断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此外,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这种矛盾的运动做出了更为完整的表述。他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领域入手,详细阐发了这种矛盾的运动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表现。但是由于受所处时代的限制,马克思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这种矛盾的描述仅仅只能运用唯物辩证法做出一些原则上的推测。后来,列宁也只是提到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该种矛盾,而并未对其进行明确具体的论述,斯大林更是在某一段时间内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直到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对我国当时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之后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2]214,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这一提法才开始被人们逐渐接受并广泛使用。

社会基本矛盾的产生过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在人类思想发展上标志着人类思维方式方法的巨大转变。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观点,整个世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并不存在任何其他东西。人类社会除了一个个实践的个人和各种各样的劳动资料之外,也并不存在任何其他的东西。马克思发现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的整个过程,显示出他已经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彻底地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完全克服了以往存在于历史领域中的唯心史观。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出的过程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一文中阐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过程中提出的,这种分析矛盾方法的提出和运用,丰富和发展了社会矛盾理论的内容。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了克服当时党内存在着的错误倾向,引导中国革命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毛泽东同志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发展过程,在《矛盾论》一文中精辟地论述了对立统一规律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毛泽东同志指出,物质世界的所有事物中都存在矛盾,任何事物运动过程始终都存在着矛盾。在现实世界错综复杂的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同时存在的许多种不同矛盾中,必定存在着一种其变化发展决定着其他矛盾变化发展的矛盾,这种矛盾被他称之为“主要矛盾”。随后,毛泽东同志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为例,分析了存在于其各个不同发展阶段中的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相互转变过程和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内容。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胜利完成之后,从党的八大关于当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此后中心任务的判断,到《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理论和方针的科学阐述,我国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被成功地勾画出来。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中指出了我们国内当时的主要社会矛盾的内容。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以后,我国的社会制度为生产力提供了非常大的上升空间。在这样的前提背景之下,毛泽东同志“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2]216。这表明,党中央在当时已经清晰地把握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容了。虽然在此后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社会发展方向曾偏离过这个正确判断的最初构想,但是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人重新运用社会主义重要矛盾理论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时至今日,这个理论仍然在新时代的中国继续显示出它所具有的巨大理论力量。

社会主要矛盾的产生及其被成功运用的过程,对于分析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成功运用,帮助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地认识了我国社会各阶级的不同属性,从而在不同的革命战争阶段采取了适当的团结和斗争的方法,使革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则指导着中国共产党人准确地把握中国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从而能够采取相应的有效方针实现中华民族由弱变强的梦想。

二、正确理解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这样描述的:“一般来说,社会基本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规定和制约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体现。”[3]133对我国社会两类矛盾之间关系的理解上,应该破除教条主义倾向的影响,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之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

(一)实事求是,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

首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如果将我国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看作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源,这显然是不恰当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存在于中国社会的诸矛盾之中,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才是最为主要的矛盾。

在谈论社会矛盾问题时,这段时期内的社会基本矛盾经常被人们所忽略。实际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社会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不仅存在,而且还因为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尤其是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具有错综复杂的特点。但当时中国人民的首要任务是摆脱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压迫和剥削以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当时战争的主要性质不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而是一个民族反对另一个民族殖民和侵略的斗争。因此,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源并非来自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方面的矛盾,而是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帝国主义的殖民和侵略。

其次,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我国社会两类矛盾之间的关系也需要进一步分析。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有三种表述,纵观这三种表述,可以发现其类型相同而仅是内容各异而已。这三种内容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均反映了我国人民不断发展的需求与不同阶段的社会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只是在不同的时期,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人民需求的内容也有所区别。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基本矛盾正如毛澤东同志所判断的那样,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的性质和变革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而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则来自人的需求不断发展与外在环境并不能自动满足人的需求不断发展所引起的矛盾,故“人与自然的‘斗争促进生产力在相应基础上的发展”[4]49。我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的三种社会主要矛盾因其从根本上体现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主体——人民的需求,故其矛盾运动应该是我国社会发展更为根本的动力,决定着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变化。与此同时,人们具体需求的变化也会受到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发展的影响。因此,实际情况应该是这样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人民不断发展的需求与不同阶段的社会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支配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同时后者对前者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深刻分析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时,单纯地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看作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根源的观点并不是十分的准确,根本原因在于其运用的思维方法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种观点将生产力看作一个单独的独立实体,人作为劳动者被包括在这个独立实体之中。随着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生产力会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尽管过程可能是曲折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作为生产力的一个构成要素——人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发生一些变化,其需求也会相应地出现一定程度的发展变化。根据这种思维逻辑所得出的推理结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就被成功地理解为我国人民不断发展的需求同不同阶段的社会发展现状之间矛盾的根源。

这种思维方法主要存在着三个问题。首先,这种做法只是机械地套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而并没有坚持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时所运用的科学方法。恩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5]664马克思第一次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时,先从社会历史的前提——现实的个人以及现实的个人的生存需求开始进行研究。他认为,人们需求的不断增长与现实世界并不会自动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之间的矛盾使得人们不得不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去解决这个矛盾,“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6]118-119。正如人的意识表征着人脑的功能一样,生产力这个概念则表征着人们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它实际上属于一种抽象的东西。这种将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概念看作是一个个单独的独立实体,并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关系看作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做法,其研究方法显然属于黑格尔的那种概念辩证法,因而在方法论上背离了辩证唯物主义。其次,这种做法认为生产力归根结底决定着其他社会因素的发展,并用“两个决定”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这种做法带有严重的机械决定论的思维定式,其最终难免会陷入历史决定论的泥潭,从而出现“经济决定论”“技术决定论”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曲解。最后,这种观点还存在着否定人的历史主体地位的嫌疑。人作为劳动者被包含在生产力这个独立实体中以后,生产力被看作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根本力量。它主要强调由生产力推动和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发展规律,而忽视了构成社会历史的基础——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主体正是人本身。这种做法最终会导致“见物不见人”的奇怪现象而受到诸如波普尔等一些西方思想家的批评和责难。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则有可能会导致将我国的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看作我们的实践目的而非实现满足广大人民需求的过程和手段,从而出现本末倒置的做法。

在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之间的相互关系时,我们必须科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遵循马克思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时的研究思路,防止和避免教条主义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做出尽可能科学的分析和阐释。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人民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出现的新需求与社会现实无法满足这些需求之间的矛盾推动着诸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的发展。同时,影响人民需求变化的因素不仅包括经济因素,还包括政治因素、文化因素、道德因素等。人民需求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各领域的不断发展,同时各领域的发展也会反过来影响着人民的需求变化。人所具有的主体能动性使得不同个体或群体即使受到同样社会现实的影响,也可能会产生出不同的新需求。比如在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和造成的问题时,有些人会选择效率优先,从而对经济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有些人则会坚持公平正义,强调分配平等问题,还有的人会关注环境问题,呼吁生态保护等等。因此,作为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因素——人民需求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的趋势,经常会呈现出不确定的特点。将人民的需要作为理论的出发点,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逻辑进行推断,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之中便不再会出现“历史决定论”的倾向,人的自由也可以取得它应有的作用和地位。与此同时,我们在研究方法上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在逻辑起点上遵循了马克思的研究思路——从现实的人及其人的需求出发研究社会历史问题,从而避免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见物不见人”的尴尬处境。

三、正确处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两类矛盾之间的关系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确处理我国社会发展中两类矛盾的关系仍然是我们当前及今后工作中的要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国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则要求我们全面推进深化改革来促进我国生产力及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以更好地满足人民不断变化的新需求。

(一)着力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的总体发展已经取得重大成就,在许多领域步入了世界前列,但是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二是我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民对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变得更加强烈、更加全面,但是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够平衡,有些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仍然相对较低。

人民的需要是人民在认识社会发展现状和规律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合理远景展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实际工作要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反映出的问题为主要导向,坚持发展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根本目的,“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7]134。首先,从发展理念上,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所包含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外交国防、治党治军所包括的各项方针和政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保证我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精神旗帜。因此,它是全体中国人民做出的理论选择,其本身便体现着人民的共同意志。其次,在实际工作中,协调好国家整体发展和各地区局部发展、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妥善应对处理国际国内遇到的各种突发性危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人们之间交通交流方式的日益发展,我国人民的实践能力和认知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如果处理不好我国社会发展中不平衡的问题,很可能会引发部分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因此,我们一定要大力推动全国各地区的协调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会因时因地而异。有些改革措施可能会使一部分人短期内就能收到回报,而有些改革措施则是为今后长远的发展准备后劲。这很可能会使得大部分人在短期内看不到多大的经济效益,甚至在短期内还可能会触及小部分人的利益。某些制度上改革,很可能難以同时满足所有人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需要在尽可能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基础之上,使当前利益服从于长远利益。从国际形势看,近些年世界经济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政治形势变化无常,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从国内形势看,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一直都是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受国际一些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经济运行已经启动“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型模式。同时应对国际国内两方面的新局面,应立足于首先满足国内人民群众的需求,在尽量维护国内人民群众利益的基础之上,妥善应对国际危机以努力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人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主体。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满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根本追求,人民的力量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根本力量。只有处理好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才能使全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人民变得更加团结,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出人民的力量。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人民需求的进一步满足和人民幸福生活的不断实现,是我们的价值追求。人民的力量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各个阶段性目标的根本力量。因此,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只有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过程中才能顺利前进。

(二)重点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不断推进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人民在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和规律的基础上所做出的重大实践选择。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对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和期待从根本上推动着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进步,也即推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不断运动。但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不属于那种两个阶级之间利益对抗性质的矛盾,它属于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质的矛盾,改革才是其正确地解决途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时期,我国在经济领域充分发挥着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互补优势,但是也应清醒地应对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发展中所需要经历的一些问题,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意义就在于此。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由过去快速粗放的增长阶段逐渐转变为中高速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当中,为防止我国经济发展掉进中等收入陷阱,避免经济下行,维持市场稳定,使中低端制造业成功转向高端制造业,过去一些相关领域的经济制度、行政管理制度等势必会出现与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状况。因此,改革乃是实现我国社会继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厘清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两类矛盾之间的关系,正确看待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作用,才能准确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之间的相互关系。人民群众是我们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主体,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价值诉求。全面深化改革以不断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正是为了实现我们的这一根本追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8]103由此可见,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需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中国人民为实现这一根本目的所做出的选择。

參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

[9]  王南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及其规律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社会主要矛盾改革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聚焦着力点 学懂弄通十九大精神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认识新时代 创造新辉煌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