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以双创人才培养为契机的课程思政

2021-08-06贺闱周茜茜叶冰沁

文教资料 2021年11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双创课程思政

贺闱 周茜茜 叶冰沁

摘   要: 课程思政建设与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存在有机融合的可能性和优势,二者与当前思政课程建设在“以本为本”“立德树人”的本科人才培育目标方面具有同向、同行的理论自洽和实际操作的可能。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学科专业建设的背景下,以“大创”项目为具体形式的双创人才培养与专业课程体系的课程思政建设得以实现深入的有机融合,并互为支撑,共同为新升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引领和实践尝试。

关键词: 双创   课程思政   应用型本科

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发布,为新时代的思政课建设做出了总体规划和系统指导要求。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指出了“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对当前高校教育课程思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明确的目标。除了以日常教学为主体的“第一课堂”外,如何更深入、有效地呈现出课程思政的深远意义,如何更有效地提升当代大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容受度和参与性,是课程思政实践体系中必须正视和积极面对并解决的。本文以本科学生教育体系中“第二课堂”的重要构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简称“大创”项目,下同)为讨论对象,通过对目前我校省校两级“大创”项目的申请立项、执行过程和成效特点等情况的具体讨论,开展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象而深入的考察,切实探寻学科专业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与双创人才培养同构、同质、同行的可能性和实现途径,为我校内涵式发展过程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逐步推进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尝试和参考,以对新文科建设背景和教育融媒体发展前景下的专业课程思政予以进一步的深刻思考。

一、学科建设背景下专业课程思政与双创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

自2010年5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发布以来,2015年5月和2018年9月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及《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等文件,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更深入、系统的指导。作为双创人才培养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践执行环节,高校“大创”项目的开展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也是目前地方本科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人才育化的重要窗口。

关于课程思政与双创人才培养深度结合的可行性,已有学者进行了较为具体、充分的讨论,其中如王娟《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江苏高教,2019年第9期)、李柏宏《新时代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分析》(现代教育,2019年第20期)、薛媛《以打造“双创”升级版为契机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探究》(智库时代,2019年第35期)、黄淑敏等《“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29期)、董金玲《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初探》(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年第16期)、张明进等《课程思政视域下应用型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探索》(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年第24期)等论文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和层面开展了具体的研讨。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在满足专业知识培训的同时,科学地将双创教育理念融进课程中,协调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二者间的关系,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的精神与专业理论教育有机结合,使创新创业教育有所依靠,二者共同努力提高人才的整体水平。”①(16)课程思政与思政(系列)课教育、双创人才培养在诸多方面存在同向、同行的理论自洽和实际操作的可能。

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学科建设的发展诉求对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出了更深入的要求。时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功利性的思想限制了教育资源的拓展,如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难以有效衔接,削弱了创新创业教育‘育人效能”②(111),这一现实境况促使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升本科院校)在组织和开展“大创”项目过程中须更注重项目对于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实践意义。课程思政,特别是專业课的课程思政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是在校大学生提升专业水平、培育职业素养的主要路径,“新时代”背景下的课程思政体现出的“在专业课教学中注重创新创业的激发,引导学生立足于专业,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洞察力等品质”③(40)等特点,无疑为“大创”项目和双创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学科背景。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课程思政与双创人才培养相融合的思考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对于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予以了明确,要求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地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这是在现有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更深入、更具体的指导性意见,也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思政实践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整体性建设思路。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延续过程和有益补充,以“大创”项目为主要形式的双创人才培养与专业课程思政相互融合,能够有效深入、拓展推进课程思政,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对此应予以充分重视,才能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科专业建设等的重要指标。

作为新升本科地方应用型高校,我校课程思政建设高度关注实践意义和可执行性,尤其突出地体现在将专业课程思政与双创人才培养紧密融合的层面。除思政序列课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外,专业课程体系的思政建设得到有效的推进,主要措施之一是将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能力素养与“大创”项目开展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在项目申请之初就确立明确的专业发展意识和能力实践思路,并贯穿于项目开展的整体进程中,在进行季度检查、年度检查和中期鉴定及结项报告等过程性考核时进行了着重考察,更具体地呈现出了课程思政建设与双创人才培养的密切交融态势。同时,结合教育融媒体等多种教学方式、教育手段的革新,拓深课程资源建设。新时代的大学教育具有时代特点,既对教学过程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问题,又为如何提高当前的教学效率及成果提供了现实可行的路径。通过多样化的教育融媒体的推广和应用,“学习者可以根据特定情境需要,通过个人计算机(PC)或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关注、收藏、浏览、评论发布在教育类数据平台、网页、公众号或小程序、App等新媒体上的教育信息,获取即时、准确的学习资源与教学服务”④(98)。在课程思政视角下,以课程管理和教学过程的顶层设计为整体观照,开展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系统性工作,系统而深入地构建混合式教学考核模式,完善学生考核制度;调整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所占比重,激励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和自学、思考,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依据课程思政建设计划和教学案例思路,积极开拓具有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际价值的教学资源,不仅依托“智慧树”“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进行课程资源建设、运行线上教学实践,还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线上教学资源库建设、微课视频拍摄和使用等多种课程资源实现教育融媒体与专业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和持续发展。

下表是我校近年来省级、校级“大创”项目的立项情况:

虽然不同年度的数据有所波动,但具有明确专业背景的实践类项目在省级和校级两类“大创”项目中所占比重仍是较大的,体现了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中对于学生专业能力实践的重视和支持,呼应了双创人才培养和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复合性需求。从笔者所指导“大创”项目的申请和执行的情况来看,能够具有兼顾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综合意识的项目是具有较为普遍认可度的,如2019年笔者担任指导教师的项目有5项:“小学生课外兴趣班及实效性调查与研究——以某某市某某区为例”“幼升小学段国学教育情况调查与研究——以某某地区为例”“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知识普及类小程序——‘今日国学的开发与运营”“泛文学创作中“架空世界”的解析与实际运用”“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调查与研究——以某某市为例”。这些项目分别从教育学、文学等学科的不同角度出发,既包括对于学科知识理论和教育学理的专业性实践,又有从职业素养培育、教育融媒体创行等角度出发的综合性尝试;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出调查研究、实体创业及理论运用等形式的多样性,体现出对于专业知识理论、职业素养积累和实践能力训练的综合运用。

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深入,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可能性维度愈来愈得到重视,“动员专业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拓展思政教育的载体,积极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源于的教育资源,请恰当地融入专业课堂和实训环节以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构建全员全课程全时空的协同与人体系,培养优秀的职业人”⑤(86)成为课程思政的又一发展趋势和思路。结合新时期“以本为本”(2018年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立德树人”(“十八大”报告)等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从中文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和学科特点出发,项目组在2020年度“大创”项目申请的指导过程中更注重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具象化讨论,指导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民族精神及其对当代大学生意义研究”和“国风”因素在新媒体广告中的表现及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影响研究”两个课题,后者获得了年度省级“大创”项目研究立项。

三、余论

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学科建设的背景下,以“大创”项目为具体形式的双创人才培养与(专业课)课程思政具有深刻的同向、同行有机融合的态势,可以说双创人才培养与课程思政是互为支撑的,为当前新升地方本科高校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照。但必须承认的是,在现有在校大学生“大创”项目申请和执行过程中,创业类主题是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创业思维及能力的展示亦不多见。以笔者所在高校“大创”项目的历年统计数据来看,具有明确创业类意图或者规划的立项课题屈指可数,且多集中在较为固定的方向和范畴,如大学生、微商、互联网是其中的主要关注对象,“大学生化妆品微商创业”(2017年)“学生微商创业发展——以校園微商为例”(2018年)“互联网+泓德国学馆的创业转型”(2018年),等等,其实是学校、指导老师及学生亟待解决的思路固化和“舒适圈”定式的问题所在,也就是学者所指出的高校“大创”项目“对于‘创业智商培养多……对于创业团队组建和经营、创业风险分析和防范、创业政策学习和解读等的‘创业情商培养少”⑥(38)的现实性难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今后课程思政建设的进一步拓深、延展,也需要在具有可持续性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融合进程中不断予以完善和提升,才能真正实现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落地,达成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长远愿景。

注释:

①王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以H大学为例[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9.

②王娟.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交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9(9).

③李柏红.新时代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分析[J].现代教育,2019(20).

④李一,孟佳俊.基于需求视角的高等教育融媒体传播阻碍研究——以成都工业学院为例[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20(1).

⑤江颉,罗显克.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

⑥李靖.双创课程思政教育的体系架构及理论价值[J].高教学刊,2019(16).

基金项目:泰州学院2020年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项目编号:20KCSZ07);泰州学院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省级一般项目“国风因素在新媒体视频广告中的表现及其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2012917013Y);泰州学院2018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建设项目“基于OBE理念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索与研究”(项目编号:2018JGB01)。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双创课程思政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