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文化特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21-08-06蒙丹
蒙丹
摘 要: 新时代思政教育须有“文化学”一席之地,有利于立足文化视角剖析、审视、研究富有文化特征的思政内涵。文化思想性较强,人类社会构建的本质是文化,文化发展助力社会进步。思政与文化关系紧密,思政教育中蕴含文化属性,同时给文化教育带来影响,关乎文化教育方向及追求。从实践角度分析可知,思政文化底蕴深厚,思政教育改革要依靠文化环境,加强思政教育需教育者提高文化素质,大学生人文生活领域得到扩展,指引大学生选择正确文化,踏上探寻思政教育创新之文化征程。
关键词: 文化特质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是只有人类社会中才存在的现象,文化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新时代全球文化交融碰撞,文化融合性发展大势所趋,世界性的“文化”走进大众视野,成为各领域钻研热点。在思政教育中钻研文化,探寻该领域的文化取向,有利于挖掘思政文化的教育潜能,从思政视角出发审视具备文化属性的教育内容,释放思政文化教育能量,深入展现思政文化品质,将文化资源视为思政教育创新的一个空间维度,旨在助力思政教育改革。
一、文化内涵及其教育能效
文化应在社会现象范畴予以分析。我国自古有“文化”定义,原意是“人文化成”。西方“文化”在拉丁文基础上发展而来,原意是培养、栽培,而后转意为通过训练、教育使个体具备脱离自然的能力变成有修养的人。基于此,“文化”教化内涵明显。近代人类学不断发展,“文化”研究更深入,给社会科学发展带来影响,同时“文化”内涵的界定更多样。爱德华·泰勒有“人类学之父”之称,是“文化”内涵明确公认第一人。他在《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囊括道德、艺术、信仰、知识、风俗、法律及与社会成员活动相关一切习惯、才能,属于复合体,赋予文化思想内涵综合性与深刻性。张岱年在研究中指出,“文化”是人类经由社会实践活动为认识、改造、创新客观世界所形成、利用、发展且可实现主体价值的主要内容,具有过程性。马克思虽未能统一文化内涵,但在研究中多次提及文化,有“文化状态”“文化生活”“文化初期”等说法,通过分析这些说法发现马克思从狭义、广义两个维度着手解析“文化”,狭义文化是指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类精神的产物,广义文化是指精神、制度、物质等因素的聚合。
文化有两大意义,一是人对自身产生作用,二是外在自然人化作用,两者均为人存在的支撑性条件,属于二者相同之处,在人对自然的影响及人生存与发展中体现。人自出生开始就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活动,构成该社会的象征符号体系较稳定,基于共同意识及知识构建“文化世界”,人以文化为桥梁进入社会并成为一员,利用文化适应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家庭环境、政治等环境,人构建文化并对人的言行产生影响,人在发展中获得文化,将文化视为自我理解、实现价值的载体。
二、文化及思政教育紧密关联
文化及思政教育关联的研究需从哲学角度出发分析,用以解决“思政教育中文化有何作用”等具体问题,还可从文化角度反观思政教育,探寻思政领域文化教育功能。为理清二者关联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一)立足思政教育本质剖析文化属性
分析教育宽泛意义可知,教育在人与文化二者之间构建桥梁,通过教育人得以进入文化世界,汲取文化养分,人与文化互动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亦是文化的一部分。人只有接受教育才能融入客观文化世界,给予思维、道德修养、法治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支持,能在社会价值准则、行为规范、政治环境下开拓进取,用“社会性”取代人的“生物性”。思政是教育活动构成要素,贯穿人受教始末,思政教育强调“育人为本”,在以人为主体的前提下开展教育活动,帮助人解决思想及精神世界中的各类问题,为人的实践提供支持。思政教育离不开文化,同时重构文化。文化成就思政教育,源于思想的载体是文化,人经由文化交流实现教育、宣传思想政治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为文化,思政教育不可摆脱文化,还需善用文化条件。思政教育是文化的凝缩,教授人们学习实践基本技能与知识,如法治知识、政策知识、经济知识等,思政教育用先进文化感染人,指引人们消除思想分歧,成为构成社会的一员,遵循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法制观念,达到文化认同目的。
(二)立足文化学意义剖析思想政治教育
分析文化内涵可知,文化概念具有多义性,人的认知对文化的理解存在区别,文化定义不尽相同且均与人的精神层面关系紧密,“人的价值观”是文化体系核心。人与文化互相影响,人是文化的人,文化在人的生活实践领域无处不在。人的精神世界中介入文化,给人的言行、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带来潜在、泛在影响,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印刻文化徽章,同时助力人们发展。文化具有教化属性,思政教育方法、内容及目的与之教化属性一致,隐性发挥思政教育作用。文化一直是人的文化,只有人才能产生、创造、传承文化,文化发展的主体是人,可解决思政教育主体问题。人在文化领域活动,人属于文化產物之一,可以解决思政教育目的问题。人与文化在统一且对立状态下相互影响,思政教育正是教授人处理主观与客观矛盾的过程。
三、融入文化特质的高校思政教育路径
立足实践维度文化本身具备“教化”功能,在思政教育范畴引入文化价值性、历史性、精神性,保障思政理论对现实世界有所覆盖,使融入文化特质的思政教育夯实教育创新基础,赋予思政与文化融合教育内涵,增强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
(一)提高思政教育文化性
为保障文化的价值性、历史性、精神性能够体现在思政教育中,高校在思政教育中需吸收古今中外文化精华,充实思政内容,突出人文关怀特征,加强课程开发,增加思政教育文化含金量,在思政教育中体现文化色彩。第一,借鉴国外先进思政教育理念,在西方文化中汲取教育养分。思政教育活动需范围较广、视野开阔,能吸纳西方文化成果,分析梳理文化传播脉络,面向大学生输出新观念、新价值,在去伪存真、从善如流中重塑世界观,用开放姿态接纳西方优秀文化。第二,针对国内传统文化深入扬弃。优秀传统文化是先辈智慧结晶,在新时代仍具有指导性意义,在传统文化中被世代检验且证明正确性的道德观念、风土人情、价值取向可解决人的发展问题,是“德性”载体,若摒弃这些传统文化则无异于割断“德性”传承脉络,为此需在国内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政教育可用的养分,作为思政教育的能量来源。基于此,思政教育要关注文化及内涵,立足新时代扬弃,一方面探寻现代道德、传统美德融合教育结合点,另一方面剔除文化体系中的“毒瘤”,保障文化体系健康,用自我反思、自我批评的态度聚拢美德资源。
(二)针对思政教育文化环境加强优化
我国始终较重视环境对教育的影响,这一点体现在教育家墨子的言论中,他用染丝比喻人的品性与环境、教育的关系,认为环境及教育对人的品性影响深远。若将高校视为染缸,则教育是染料,大学生是丝,只有高校价值体系及个体成长内生需求一致,才能助力个体奋发向上、锐意进取。基于此,思政教育需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营造制度文化丰富、物质文化优雅、精神文化高尚氛围,在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支持下为大学生人格塑造、能力培养、个性发展提供帮助,使大学生能自我教育、认识、完善,助推大学生综合性、个性化成才。
(三)通过思政教育提高人文素养
思政教育的根基是文化,文化中的养分无法被大学生直接吸收,需通过教育者的“加工”转化为大学生成才动能,否则文化将犹如空中楼阁望而不及。基于此,教育者需深挖文化内涵,加强文化教育职能转化,从思政教育角度着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大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深度有限,要由表及里地探寻文化内涵,根本一点是做好理念信念教育,同时引领大学生挑战自我,不懈追求正确价值观念,并用该观念约束言行。深入挖掘文化思政教育潜力赋予新时代深意,将思政教育纳入文化学习范畴,确保大学生可积累更多文化,拓宽文化眼界,深植文化种子,充盈精神世界,在古今中外文化中吸取养分。
(四)赋予高校文化生活及实践领域拓展性
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与法治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等环境关系紧密,思政教育通过实践与时俱进,特征与人的“社会性”趋同,需要高校指引大学生在清醒的文化自觉意識加持下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道德人格塑造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需将文化视为载体,使大学生形成高尚品格。高校要致力于建设精品社团,为学生参与文化生活及实践活动提供有利条件,为学生根据兴趣选择社团并陶冶情操给予支持,支持高校社团科学性、人文性及实务性、兴趣性同步发展,创造优质文化环境,提高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品质。大学生思政教育需与高校文化生活及实践领域关系紧密,在有关活动中了解学情,为思政教育涌入文化素材提供现实依据,推行思政教育回归生活并引领生活先进思想,思政教育能走进多元文化社会并吸取文化养分,发挥文化“教化”作用,使思政教育融入文化特质。
(五)助力大学生选择正确的文化
选择文化的过程是对文化反思、接纳、批判的过程,是人作为文化主体依据固有价值观念放弃或吸纳“他文化”或“本土文化”的过程。基于大学生文化抉择能力有待增强,高校需助力大学生选择正确文化,明确文化抉择标准,健全文化接纳、反思、批判机制,掌握文化正确选择方法,能在选择文化进程中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品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在文化选择过程中大学生要不断增强文化价值综合性鉴别能力,助力大学生学会欣赏文化艺术,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实现求美、从善、启真、和谐统一的思政教育文化特质融入目标。高校侧重培育大学生文化阐释综合素养,引领大学生从专业知识中探寻文化真谛,丰富社会生活,多角度解读文化内涵,领会文化奥义,在发现与理解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唤醒文化自觉,更新文化理念。
四、结语
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融入文化特质具有可行性,与文化“教化”功能及思政文化属性息息相关,在人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思政教育不断变革,旨在汲取文化养分。新时代我国思政教育需在改革进程中探索文化育人路径,承担文化“教化”责任,使大学生经由思政教育成为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沈壮海,王晓霞,王丹等.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7[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刘思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6.
[3]韩巧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问题研究:基于文化资本分析方法视角[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
课题项目:2017年攀枝花学院校级项目2016SZD07“家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编号:035100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