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枣庄非遗传说融入儿童绘本创编的探索

2021-08-06孙齐李睿彤

文教资料 2021年11期
关键词:儿童绘本

孙齐 李睿彤

摘   要: 本文以枣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传说故事为切入点,旨在从艺术、趣味的角度将本土传统文化传送到儿童身边,通过非遗传说故事情节及寓意找到适合融入儿童绘本的内容及方式,探寻绘本主题设计、创作的形式,最终确定儿童绘本中是否适宜融入枣庄非遗传说题材,非遗传说题材的绘本是否在表达形式上已形成特定的表达风格。

关键词: 枣庄非遗传说   儿童绘本   表达形式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自然景观较多,有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冠世榴园风景区、莲青山风景区、龟山风景区等。不仅如此,枣庄在独特的地理风貌上还承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各种非遗传说流传民间,铸就了当地民间文学的特殊风格。

枣庄非遗传说题材多样,“鲁班传说”“女娲神话”“奚仲造车”“石榴园的传说”“抱犊崮的传说”“莲青山的传说”“钓鱼台传说”“刘伶传说”“张天师传说”“秃尾巴老李的传说”“龟山传说”这11个传说故事最出名。不难发现,其中很多传说故事都源于自然景区,可见非遺传说并非完全脱离了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不论是在有形还是无形间都传达着枣庄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非遗传说以风趣的情节反映着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它的传承和发展是每位枣庄人民的重要使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近两年,教育部在中小学加强推行国学教育,作为教育根基的幼儿教育更应该将国学教育推上日程,让孩子们更早地知晓本土文化、了解民间艺术、认识文化传承。因此,将非遗文化应用到儿童教育中是至关重要、刻不容缓的。但只让儿童以参观景点、说说听听的形式了解非遗文化还远远不够,特别是民间文学这种类型,对儿童来说太过虚化,由于儿童的年龄特点及有限的认知能力,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新时代新方式,结合当代新的媒介让儿童真正了解非遗文化的趣味及意义,绘本是一个不错的媒介。

绘本是儿童当下生活、学习中最常见、最适用的传教工具之一,绘本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可分为婴儿绘本(0—2岁)、幼年绘本(2岁—4岁)和故事绘本(4岁—6岁)。在绘本设计过程中,首页为环衬,位于翻开封面的下一页,是最初映入读者眼帘的一页。好的环衬可以赋予故事更强烈的印象,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力。以带有情节的传说故事为切入点,将非遗传说融入故事绘本创编中,人为地将无形的民间文学转换为视觉性、可观性的图画,让儿童阅读带有情节的绘本,借助绘本带给儿童更直观的体验,旨在加深儿童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笔者针对枣庄非遗传说进行调查,发现枣庄11个非遗传说中还蕴藏子故事,属“鲁班传说”的故事最多,有“没有量(良)心的传说”等8个传说故事;在“女娲神话”中有“女娲造人的传说”等3个传说故事;在“奚仲造车传说”中有“蛤蟆不叫的传说”等5个传说故事;在“石榴园的传说”中有“石榴园的由来”等3个传说故事;在“抱犊崮的传说”中有“桃源洞传说”等7个传说故事;在“莲青山的传说”中有“99顶莲青山的传说”等4个传说故事;在“钓鱼台传说”中有“郭村的传说”2个传说故事;在“张天师传说”中有“住火神庙”等5个传说故事;在“龟山传说”中有“龟山的由来”等4个传说故事。

由此可见,枣庄非遗传说表面看似只有11个故事,实则有43个故事之多,本研究从儿童年龄特点及教育角度出发,筛选以上传说故事,以“没有量(良)心的传说”“蛤蟆不叫的传说”为例进行绘本设计分析,试图实现非遗传说主题绘本的创编,并探究非遗传说题材的绘本是否在表达形式上已形成特定的表达风格。

一、“没有量(良)心的传说”绘本创编

“鲁班传说”中的“没有量(良)心的传说”讲的是鲁班与徒弟的故事。传说鲁班的徒弟出师之后回来看望鲁班,看到有两个木头人在帮鲁班拉锯,活了的木头人可以代替人干活,这着实让徒弟十分羡慕。但徒弟担心开口问师傅师傅不教,于是便背着师傅偷偷测量了木头人的尺寸,准备自己回家照做。徒弟回家做出木头人,但无论怎样摆弄都活不起来。后来再见师傅时只得主动承认事情经过,下跪认错赔罪,向师傅请教缘由。鲁班扶起徒弟说:“你的想法是好的,但你用这种方法学艺是要不得的,偷艺与偷东西是一样的,都是贼的行为,以后千万不可再这样做。”又问徒弟“木人的身架量了没有?胳膊量了没有……”徒弟说都量了。最后鲁班又问徒弟:“心量了没有?”徒弟回答说没有。最后鲁班的一句“没量心哪成,做人要量心呀!”徒弟恍然大悟,心中那什么都量了怎么还是动不起来的疑惑终于明了,便拜伏于地。在当时,求学、尊师的规矩比现在要严苛得多,如果不向师傅禀明就擅自偷偷量尺寸、效仿是很不厚道的,偷艺与偷东西没有差别。“没有量(良)心的传说”带给了人们尊师重道的启示,应将此做人之道传授给儿童,因此,“没有量(良)心的传说”这一故事题材是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并适合儿童的,下面针对这一题材对儿童绘本进行设计分析。

丰富的情节可以更好地吸引他们,因此将故事划分为九个片段,每个片段为一页面,片段一的场景为徒弟到鲁班家看望师傅,以棕色调为主,主要背景设定为家居摆设,以简单朴实为主。采用斜线式构图,家门在鲁班的对角线位置。徒弟的位置靠近门,表达刚刚进门。两个主人公之间再添加一些木桌、茶壶、水壶、板凳穿插其中;片段二保留片段一的棕色调,根据片段一中门的位置,将窗户位置定于画面右侧,窗外光线正巧打在屋内的两个木头人身上,窗户和木头人位居画面同侧,徒弟在左,鲁班在右,最终形成钝角三角形的构图;片段三为徒弟的特写,主要强调徒弟的心理活动,在原本的场景中以浮云的形状圈画出一个框,框内为第二场景,描绘徒弟询问师傅木头人的做工技艺但被师傅拒绝;片段四恢复片段二的背景,画面中徒弟在测量木头人的尺寸,从徒弟头部的左侧浮出一个框,框中将尺寸数据一一列出表示徒弟在心中按记尺寸数据;片段五为徒弟回到家中在院中制作木头人,画面采用圆形构图,外围勾勒出院中场景,徒弟位于画面中心手拿工具,地上零散出现未拼凑齐全的木头人雏形;片段六保持片段四的大场景,徒弟站在木头人的一侧,手在摆弄木头人,但木头人四肢下垂,未有生息,徒弟眉头紧蹙、汗流浃背、头发凌乱甚是疲惫,以夸张手法表现;片段七徒弟沮丧地来到鲁班家中,表情为难、欲言又止,鲁班一脸疑惑,与之前不同的是,注重二人表情的刻画;片段八,徒弟下跪,将事情经过描述给鲁班,此时画面中要出现3个场景,场景一为主场景,场景二、三以分场景表现,徒弟位于画面左侧,画面右上方分别呈现场景二徒弟在鲁班家偷偷测量木头人尺寸和场景三徒弟在家摆弄多次木头人却纹丝未动;片段九给鲁班特写,在画面中鲁班位于画面右侧占大面积篇幅,左侧徒弟下跪俯身,鲁班头部右侧以浮云的形式框出徒弟测量木头人四肢,却未测量木头人心的画面,以此向徒弟强调做人要量心。以上已完成故事情节九个片段的设计,由于故事的主旨是要告诉人们做人要量(良)心,最后将徒弟量木头人心这个画面作为环衬,以散点式分布形式呈现在绘本的首页。

综上所述,“没有量(良)心的传说”绘本创编在题材上是十分具有教育意义的,从艺术角度满足了绘本设计的画面需求,主人公明确、场景丰富,能够灵活地将斜线式、三角形、圆形的构图形式运用其中,人物形象可生动也可夸张,以直觉冲击力带给儿童更多的阅读趣味性。

二、“蛤蟆不叫的传说”绘本创编

在“奚仲造车传说”中“蛤蟆不叫的传说”是一个有趣的科普类传说,讲的是传说奚仲的父亲造出了舟船,奚仲想造出陆地上的交通工具,但由于心里没底,因此用木材进行各种试验。河中一只老鳖看到奚仲此举担心他是在造船便跑到东海向龙王报告。由于奚仲父亲造船后,人们对海里动物的打捞越发严重,担心奚仲造更大的船打捞它们,因此龙王和老鳖便想策阻挠奚仲,让他造不成,后想到蛤蟆会叫,用叫声干扰奚仲,让他造不下去。龙王立刻下令派了很多蛤蟆日夜不停地在奚仲家附近叫,果然奚仲被叫得心烦意乱,造车工作进行不下去了。有一天,观音菩萨路过此地,看到奚仲在此苦恼,便问出缘由,于是菩萨去东海找了龙王,跟龙王说明了奚仲是造车不是造船,龙王忌惮菩萨,又心生怀疑,于是决定让蛤蟆继续留在此地监视奚仲,如果是造船就继续叫,如果是造车就不允许它们叫。蛤蟆看到奚仲真的是在造车,于是就不再叫唤,但由于平时叫习惯了,只能在想叫时把叫憋回肚子里,久而久之,肚子憋得一鼓一鼓的,成了气蛤蟆。很多年之后,由于蛤蟆长期这样憋着,就只会鼓肚子再也不会叫了。这个传说故事以搞笑、风趣的情节告诉了人們蛤蟆的特点,“肚子鼓、不会叫”,科普了蛤蟆这种动物的长相特征及生理特点,无形中与青蛙进行了区分,这对于儿童来说是一项基本的科普,再加上相对于其他题材来说动物题材更能吸引儿童的关注,因此,“蛤蟆不叫的传说”这一故事题材是十分适合儿童的,下面针对这一题材对儿童绘本进行设计分析。

绘本选定为故事绘本,将故事情节划分为11个片段,每个片段为一页面,片段一的场景为奚仲看着水里行驶的父亲造出的船若有所思,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在陆地上行驶的交通工具,画面以对角线划分,左上角为河水,河中有一艘舟船,右下角为陆地,奚仲站在岸边思考,奚仲头部位置以浮云形状框出联想场景;片段二为奚仲用木材进行多种尝试,远处小河边一只老鳖在丛中偷看,木材堆、奚仲、老鳖连成三角形,形成三角形构图;片段三是老鳖来到东海龙王宫殿,老鳖脑海中浮现奚仲试验的场景,龙王表情若有所思;片段四的场景延续片段三,龙王脑中浮现蛤蟆张口鸣叫,老鳖赞同拍手;片段五为奚仲在院中试验,蛤蟆在院外成群地叫,场景为白天;片段六延续场景五,但背景变为黑夜,表达叫声日夜不停,奚仲面带烦闷;片段七观音与奚仲位于画面中心,观音面带微笑,奚仲皱眉,脑海浮现蛤蟆在院外不停叫的场景;片段八菩萨来到东海龙宫,画面以圆形构图描绘龙宫环境,龙王向菩萨行礼,菩萨脑海中浮现奚仲造车的场景;片段九龙王召见老鳖,龙王脑中联想让蛤蟆监督奚仲,浮现两个场景,一个是奚仲造车蛤蟆不叫,一个是奚仲造船蛤蟆叫;片段十蛤蟆监督奚仲,奚仲在院中造车;片段十一,蛤蟆一脸为难地憋气把肚子憋得鼓鼓的,张开嘴也一点声发不出。以上已完成故事情节十一个片段的设计,根据故事主题将蛤蟆的形象作为环衬呈现,蛤蟆形象肚皮圆滚可爱,散点式分布在首页,背景色为绿色调更醒目。

综上所述,“蛤蟆不叫的传说”绘本可以作为儿童科学类绘本,由于场景的不断切换,让绘本整体呈现出多样的艺术感觉,主人公明确、类型多样、场景丰富,将斜线式、三角形、圆形的构图综合运用,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不论是内容还是视觉都对儿童有一定的吸引力。

根据以上非遗传说题材绘本设计的分析,可以发现在非遗传说题材中由于故事的丰富性,非常适合以绘本片段式的形式进行分场景呈现,题材中的主人公都可以运用绘画中的夸张、拟人手法进行表现,不论是表达何种类型,夸张变形的绘画手法都是一种更亲和的诉说方式,从视觉上带给儿童知识、快乐。不仅如此,非遗传说题材应用于绘本中时不论在构图形式、绘画方式还是在页面分布上都具有一定共性,像构图上惯用斜线式、三角线、圆形构图形式及分场景,反映了非遗传说题材的绘本已形成了特定表达风格。因此,本研究最终确定将非遗传说应用于儿童绘本中是十分合适的,并且非遗传说题材的绘本在表达形式上已形成特定的表达风格。

参考文献:

[1]王新民.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M].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2009.

[2]张琳.鉴赏与表现相结合的幼儿美术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枣庄学院校科研基金课题2020YB15。

猜你喜欢

儿童绘本
民间美术视域下“拙”在儿童绘本创作中的运用分析
浅谈“儿童绘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儿童绘本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儿童绘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运用探讨
引进版少儿绘本给我国绘本出版带来的启示
儿童绘本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结合“儿童绘本”的小学美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