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取舍艺术
2021-08-06王飞
王飞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各种初中语文教学的流派和思想也纷至沓来。笔者却越来越感到困惑,原因之一就是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已经无法确定或者说无法有效选择教学内容。语文学科兼具工具和人文双重特性,既要兼顾均衡又不能有失偏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随意性早已为教育者所诟病。奉教材为圣经论,天马行空脱离课本,题海战术精研考题,还有忽视人文价值取向只关注重视基础的工具论教者,也有脱离教材,一味重视人文价值取向,让语文课升格为思政课等。所有这些其实都有失偏颇,或者说事倍功半,苦了学生,亦苦了老师,徒劳无所获,于教师自身也仅仅是安慰罢了。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取与舍,就成为初中语文教学成功或者说高效教学效果的条件之一。
关键词:教学内容 高效 选择 价值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影响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王荣生先生曾说“一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初中语文教师应在上课前苦下功夫,精熟教材,在提前备课环节就必须明白自己这节课到底要教什么,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而且这节课的内容要根据不同年级段和不同水平的学生及时变化调整,对基本的学情要做到了然于胸。总而言之,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实施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要相对集中,化繁为简,重难点突出,环环相扣,层次清晰。若论教学效果先谈教学效率,因此高效课堂必须要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下面笔者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揣摩编者的意图和人文价值
结合笔者外出听课的经历,其中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位年轻女教师上冰心的散文《谈生命》。这篇课文就内容而言着实需要精心打磨和处理,因为它是一整段的文章,没有分层,语言优美而富含哲理。这位女教师是这样处理的,导入新课然后作者简介,紧接着检查生字词的预习,再后来是教师配乐朗读一部分,一位学生读一部分,最后全班齐读。朗读完了开始提问,读了本文,追问学生两个问题,一是冰心在该文中将生命比作什么,二是探讨生命的本质内涵又是什么。一系列问题处理完毕,课堂教学时间已过去大半。其中穿插着教师自己对文本理解的大段朗诵,接下来的设计是请学生谈对生命的感悟,学生大半节课下来有的还是云里雾里回答不出,仓促之中教师直接打出课件答案,学生大声朗诵完毕,教师匆匆补充和总结。本以为该放手让学生去读读文章,去交流感受,可接下来的问题是问学生关于生命还有哪些经典名言,学生回答完毕,教师再次打出有关生命名言的课件。正在思考下面的环节该是什么,屏幕出现了一大段关于生命的篇章,名家的习作,让学生去仿写生命是什么?几分钟之后快下课了,有的学生写了几句,有的学生还在凝神思考,两名同学读完自己的仿写句子,教师略做总结,布置作业,课程到此结束。
这堂课不禁让我们思考,这是高效的语文课堂吗?就初中语文课堂而言这是给学生上了一节课件展示课。初中语文课堂失去了“语文味”,失去了语文本来的味道。究其原因,是该教师没有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与舍,求全责备,面面俱到,这是年轻教师的通病,当然也和我们的语文教学过于功利化有关。整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赶”字,这也背离了我们初中语文教学的初衷,或者说离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语文教学效果还相去甚远。
另一位教师选择上九年级的一篇语文课文《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这是法国大文豪雨果的作品,首先是一篇演说词,该教师上来就抓住“演说”二字,抛出三个问题,这篇文章说了什么?怎样说?为何要说?整节课就是围绕这三问展开,其中贯穿对学生朗读技巧的多维度指导和训练,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去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让学生自主归纳概括该文写作手法,教师则最后做总结和点拨。该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可谓不高屋建瓴,化繁为简,直击要害,把一篇很长的较难理解的演说词深深印刻在学生的心中。但就教学效果而言,还是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上述两个教学案例所揭示的其实是初中语文学科特有的话题:教学内容究竟该如何取舍,第二位教师的做法可谓是较为聪明的选择,编者编订我们的语文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选入语文教材的内容带有一定的政治导向性,有些内容并不完全适用于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但是入选的课文都是历经历史考验,历久弥新,其中不乏凝结了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和人类文化的优秀基因,很多作品穿越古今,不分中外,是直达和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的人类经典。初中生可以大量滋养和吸取我们的优秀文化因子,种下一颗梦想的种子,以待他日发芽結果。但是针对具体的初中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能照搬照套,拿来主义尤不可取,我们在备课时要关注作品的原生态价值,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一定要取其精华,其目的是要让初中生感受到语文文本所散发出的语文味道和潜移默化的中国精神、中国气魄、世界视野。语文教师在进行相关备课和取舍教学内容时决不能对文本作品进行一味的专家权威解读,也不能对作品进行个人主观意志上的多维度解读,而要注意教学内容选择的有效性、适用性。初中语文的一节课不易过度过多安排教学内容,也不易选择那些太过浅显易懂的知识点去教授,而要删繁就简,有所取舍,选择最适合初中生身心特点的内容和知识加以融合、提炼和点拨。既关注到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也不揠苗助长过度拔高和渲染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呈现出明显的高中化趋势和晦涩倾向。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学生状态的融合密不可分
此外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有限,不可能独立剖析和解读文本,甚至对文本提出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因此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状态融合也是密不可分的。《谈生命》这篇散文其中关于生命的这一概念是非常抽象而模糊的,针对初二年龄的孩子不可能有较为真切的体验,所以切入口非常关键,抓住文中的两个比喻句是很明智的选择,也是教师备课良好的抓手,不仅要抓而且要反复咀嚼,在品读这两个比喻句中最终理解生命这一抽象概念。
四、社会需求也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取舍的关键
社会需求是我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取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国家进行课程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当下的语文教学已经不能与人民群众对教育更高的要求和追求相匹配,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要体现国家意志和最新的国家教育指导方针,更要符合时代需求,符合立德树人的最新育人目标,还要兼具崇高的审美价值取向。
当然,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取舍还与执教者的眼光、执教者本身的语文素养以及对学科的认知和理解密切相关,初中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地引入活水,才能让自己的知识体系更为宽泛和丰满,这样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才会更大胆而从容不迫。
教学内容的取舍将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过程是靠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相长的道理亘古不变,有些教学内容也可能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伴随教育智慧自然生发而成的,所以教学内容的取舍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语文教学的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