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对话:湿地与水
2021-08-06耿国彪
耿国彪
2月2日,以关注林草热点话题,聚焦一线工作实践,架起林草系统上下沟通的云端桥梁为宗旨的大型系列主题电视访谈节目《绿色中国云对话》播出了2021年世界湿地日特别节目“湿地与水”。
本期《绿色中国云对话》,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共同主办,人民网、央视频、绿色中国网络电视联合播出,人民日報全国党媒平台、今日头条、抖音公号、微信公号、微博公号、腾讯视频、腾讯企鹅、百度百家、微视频、绿色中国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矩阵式传播。
节目中,国家林草局副局长李春良,《湿地公约》秘书长玛莎·乌瑞格分别进行了视频致辞。国家林草局湿地管理司司长吴志民,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明祥,中共重庆市梁平区副区长唐军,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局长、党组书记余力军,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刘想,和嘉宾主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刘栋栋共同就湿地与水的主题进行了充分探讨。
一个小时的时间,各位嘉宾的对话为我们清晰勾勒出一幅中国保护湿地、积极履约的全景图。
第25个世界湿地日
今年2月2日是第25个世界湿地日。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与水”,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向大家宣传湿地对维持全球淡水储量和净化水质的重要作用,突出水与湿地“同生命、互相依”的关系,鼓励公众共同采取积极行动保护湿地,为减缓湿地退化做出努力。
众所周知,地球上只有2.5%的水是淡水,可供人类使用的不足1%,目前全世界还有22亿人没有安全的饮用水。所以说,人类必须加强湿地保护,停止湿地破坏,提供更多更好的淡水资源,促进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
湿地被形象的比喻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上的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与人类息息相关。它不仅给人类提供淡水和食物,而且还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谈到世界湿地日的由来和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时,张明祥介绍说,《湿地公约》是1971年2月2日签署的全球第一部政府间多边环境公约,目前有171个缔约方,我国于1992年加入公约。为纪念《湿地公约》诞生,提高公众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1996年10月,《湿地公约》常委会决定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确定每年不同的世界湿地日主题。每年的2月2日,各国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及社会团体都以各种方式举办世界湿地日庆祝活动,宣传湿地的功能和价值,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从1997年至今共开展了24次世界湿地日纪念活动。
张明祥说,《湿地公约》成立50年来,从世界湿地日主题的变化就可以看出其保护理念的变化,已由最初的保护水鸟及其栖息地,发展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合理利用湿地。目前,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涉及到水资源、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渔业、农业、生态旅游等。今年的2月2日正值《湿地公约》成立50年,也是第25个世界湿地日,主题是“湿地与水”,重在强调湿地对维持全球淡水储量和水质的重要贡献,突出水和湿地之间“同生命、互相依”的关系,湿地是水的家园、水是湿地的血液。
在谈到我国的湿地概况时,张明祥介绍说,我国的湿地类型包括滨海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5种。根据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湿地总面积为5360万公顷,湿地率5.58%。我国的湿地资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面积大。湿地总面积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2)类型多,分布广。《湿地公约》所列出的湿地类型我国均有分布,全国各地都有湿地分布。(3)区域差异大。我国沿海和内陆、不同气候带的湿地类型与面积的差异较大。
张明祥认为,湿地保护事关我国的水生态安全。湿地在储水、供水、净水、调水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从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讲,湿地最大的生态功能就是提供了淡水资源。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我国湿地维持着约2.7万亿立方米淡水,保存了全国96%的可利用淡水资源。与此同时,保障饮水安全,不仅靠管,更要靠养。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就像天然的净水器,对水源地水质改善有着积极作用。也正因如此,水源保护区的湿地恢复和重建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的湿地保护工作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湿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湿地。生命因湿地而美丽。珍爱湿地,就是珍爱生命;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在谈到我国的湿地保护工作时,李春良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习近平主席去年3月31日亲临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考察,他指出,水是湿地的灵魂,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习主席的指示为湿地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国政府由十五个部门共同组成《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协同推进湿地保护工作。今年1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湿地保护法(草案)》,中国国家层面第一部湿地保护的法律文件正在积极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和林长制等政策文件陆续印发实施,从体制机制上强化了湿地保护工作。中国成功申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6个城市获得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履约工作得到各国同行肯定。“十三五”期间,中国实施湿地补助和湿地保护恢复项目2000多个,修复退化湿地面积701.1万亩,新增湿地面积303.9万亩,新增国际重要湿地15处、国家重要湿地29处、国家湿地公园201处,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0%以上,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介绍我国加入《湿地公约》以来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取得的成效时,吴志民指出,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我国的湿地保护管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属于摸清家底、夯实基础阶段。完成了第一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发布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第二阶段是本世纪初至十八大前,属于抢救性保护阶段。采取建立保护地等形式对重要湿地予以抢救性保护。第三阶段是十八大以后,进入全面保护湿地阶段。国办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对湿地实施全面保护。目前,《湿地保护法》(草案)已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湿地保护法》出台后,我国湿地保护管理将进入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阶段。
30年来,在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指引下,我国湿地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湿地法规制度不断完善。国家层面先后出台了《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建立了14项配套制度;28个省份出台了省级湿地保护法规或规章,制定了83项配套制度。目前社会各界都期盼《湿地保护法》早日出台,为湿地保护工作提供坚强的法律保障。二是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十一五”以来,中央累计投入资金168.2亿元,实施湿地工程项目3300多个,修复退化湿地816万亩,新增湿地300多万亩,全国湿地保护体系初步建立。目前,我国有国际重要湿地64处,国家和省级重要湿地859处,湿地公园1665处,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0%以上。三是湿地支撑保障体系持续强化。中国是全球唯一两次完成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国家,基本摸清了湿地资源本底数据。国土三调将为湿地管理提供全新的权威数据。2018年机构改革中,国家林草局设立了专门的湿地管理司,各级林草部门设立了相应的职能处室,湿地保护地大都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为湿地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四是履约与国际合作不断深化。深度参与《湿地公约》履约事务和双多边国际合作,推动《湿地公约》规则制定,成立15个部门组成的《湿地公约》国家履约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履行国际湿地公约办公室,指导协调履约工作。加强国际重要湿地管理,开展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工作,6个城市获得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为近30个发展中国家湿地管理者提供培训,推广中国湿地保护管理经验和模式。成功申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正在积极筹备中。中国履约工作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五是湿地保护意识逐步深入人心。开展世界湿地日、世界海洋日等宣传活动,提升社会保护意识。举办海峡两岸湿地保护交流研讨会,定期举办长江、黄河、沿海三个湿地保护网络年会。利用中外媒体开展湿地保护成效宣传。国家湿地公园占全国自然学校总数的三分之一,已累计为1.76亿人次开展了科普宣教,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逐步提升。
我国湿地保护的典型案例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去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考察的第一站就来到这里,沿着绿堤、福堤,察看湿地保护利用情况。总书记指出,湿地贵在原生态,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会所,讓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总书记对城市湿地的关注和保护,体现了他对城市发展方向的把握,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坚持,对人民利益的重视。而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代表。
在谈到西溪湿地公园的保护利用时,刘想说:去年3月31日,西溪湿地迎来了历史上最高光最耀眼的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我们身边,并作重要讲话。在总书记亲自关怀和支持下,十五年来,杭州市实施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建成了中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做好了保护、管理、经营、研究四篇文章,出台了中国第一部单一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水质从劣五类提升至总体三类、鸟类从79种增加至186种、入园游客从每年40万人次上升至500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了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样板和典范。
刘想说,为贯彻总书记西溪湿地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去年6月份,杭州市作出了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管理的重大决策。这项决策,既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宜居城市的实际行动,也是全面提升城市价值、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文化地标的迫切需要,更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自然文化遗产更好惠及人民群众的重大举措。按照这一决策,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西溪湿地管委会)成立了湿地管理局、西溪湿地生态文化研究中心、西湖西溪旅游建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理顺了体制机制,形成了行政、事业、企业等各司其职、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较好较快实现了一个湿地公园、一个机构统筹、一个政策管理、一个标准保护、一个公司运营的“五个一”阶段性目标。
刘想指出,西湖西溪管委会正在谋划西溪湿地原生态自然资源和原生态人文资源保护提升等“十四五”重点项目。将坚持“道法自然、厚植文化、去景区化、回归生活”等四大原则,采取“推进水环境和原生态保护修复、打造新时代双西十景、数字赋能双西整体智治”等十项硬招,加快做好西溪湿地条例修改、规划修编、智库建设等顶层设计,聚焦关键处、打好组合拳,力争一年上台阶、三年大变样,实现西溪湿地颜值、气质、功能、品质的精彩蝶变。
未来两年,西湖西溪管委会拟投资2.6亿元人民币,建设双西专用隧道,打通西湖至西溪的最短物理瓶颈,造福人民群众。建设18公里的环西溪绿道,增加免费开放区域面积,让湿地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实施西溪湿地原水治理工程和内部水环境提升工程,保护好西溪湿地的“灵魂”。开展莲花滩观鸟区改建、湿地植物园改建、外来物种专项清理、数字化生态保护、自然环境教育等项目,提升西溪湿地原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展示的能力水平。加快西溪湿地保护利用模式的研究和总结,并力争继续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继续推动“吃、住、行、游、购、娱”等生态旅游全要素全链条大提升,在西湖西溪一体化中做优生态、做大资产、做强品牌,打造世界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典范。
国际湿地城市建设案例
——重庆市梁平区
人类的生活一刻也离不开湿地。只有建设和保护好湿地生态系统,人类才能安全地在地球家园里繁衍生息。
重庆市梁平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地处长江一级支流龙溪河发源地,408条水系纵横交错、78座湖库星罗棋布、沟渠田塘湖串珠成链,碧田万顷、溪流蜿蜒、湿地润城。党的十九大以来,梁平区以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为目标,着力建机制、强保护、重修复,积极探索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打造中国首个丘区城市湿地连绵体,湿地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相得益彰。
在谈到梁平的国际湿地城市建设和保护情况时,唐军说,梁平区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健全湿地保护机制。将湿地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编制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总体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制定湿地保护管理办法,区人大通过《关于加强重庆梁平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的决定》,突出“八个严禁”,以法定化落细落实湿地保护。成立副处级湿地保护中心,组建专家委员会,成立湿地保护协会、湿地志愿者协会,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群策群智、共同保护的良好格局。多维度开展保护宣教,成立长江上游乡村湿地研究中心、长江三峡自然学校,精心打造湿地宣教中心,成为市委党校等多个市级部门的教学研实践基地,举办各类湿地保护宣教活动百余次,累计参加人数上万人次。梁平湿地保护做法,多次受到国家、市级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严格保护小微湿地。习总书记指出,“湿地贵在原生态”。梁平虽没有大江大河,但拥有广布乡村的塘、渠、沟、堰、井、泉、溪小微湿地网络,溪流纵横、六水蜿蜒,这些与临水而建的梁平城区和逐水而居的梁平人民,相融相依、协同共生,绘就了一幅“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湿地画卷。梁平开展全域湿地调查,采取统一相关标准、规范,分类型、分区域建设一批典型等措施,首次提出并成功实施山地梯塘小微湿地、环湖小微湿地群、竹林小微湿地。实施河湖连通、引水入城,建成窝子溪、赤牛溪等一批城市湿地公园,贯通城市水系绿系,建设湿地生态连绵带,织就人、城、湿地协同共生的城市生态网络。
加快湿地生态修复。习总书记强调,“水是湿地的灵魂”,梁平与三峡集团全面合作,实施龙溪河PPP项目,通过构建梯级塘—生物沟—跌水等湿地微循环系统,实施尾水水质提升,修复湿地原生态,推进全域治水,龙溪河水质由劣Ⅴ类稳定在Ⅱ-Ⅲ类,被评为“长江经济带美丽河流”,治理经验被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坚持把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自然生态之美作为最内在、最重要的美,打造“三峡风景眼、重庆生态湖”,开展湖岸带恢复、外来物种治理等18项保护修复工程,营建了“沟渠田塘湖”湿地生命共同体,湿地保护面积扩大到3.5平方公里,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连续3年栖居双桂湖,植物种类增加到623种、动物种类增加到207种(其中鸟类150种)。
积极探索湿地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习总书记指出,“要探索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梁平区将小微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采取“小微湿地+环境治理、生态保育、民宿康养、休闲旅游、有机产业”等创新举措,推广生态渔、“水八仙”等湿地生态养殖、湿地产品加工,在万旦耕春湿地群,成功打造安胜碗米林团小微湿地、唐家坡田园湿地,长江三峡晒秋节承办地永久落户梁平万旦耕春。在百里竹海湿地群,培育湿地生态旅游、湿地民宿康养等湿地小微经济,助力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川渝东北14个区县,在明月山百里竹海湿地民宿群连续14个周末举办乡村音乐会,带动吃住游购娱消费263万人次。梁平荣获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入选国家水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得到国家“推长办”充分肯定。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的
举办地——武汉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今年将在我国享有“百湖之市”美誉的武汉召开,这是我国第一次承辦《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
武汉,作为长江与汉江交汇的城市,165条河流纵横交错,166个湖泊星罗棋布,是名副其实的“湿地之城”。湿地面积16.2万公顷,占武汉国土面积的18.9%。近年来,武汉始终遵循“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科学修复、系统治理,合理利用、绿色发展”的原则,通过湿地岸线修复、河湖水系连通、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等手段,持续开展两江四岸整治、大东湖生态水网建设、六湖连通、四水共治、海绵城市试点等一系列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成效显著。
在谈到武汉的湿地保护工作时,余力军首先分享了两条关于武汉湿地的好消息。一个是在城市三环线内已连续7年观测到国家一级保护濒危鸟类黑鹳;另一个是在最大的城中湖东湖湿地发现了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
余力军重点介绍了沉湖湿地的保护工作。他说,在众多湖泊中,沉湖湿地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它面积达116平方公里,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被誉为“湿地水禽遗传基因保存库”。武汉近年来投入近亿元实施了退养还湖7.8万亩,且每年投入近千万元专项用于生态补偿,保护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成群的豆雁、灰鹤、白琵鹭在天空翱翔,呈现出一派原生态的郊野景观,给武汉市民带来极大的幸福感。去年12月,监测数据显示在沉湖的越冬水鸟有47种、近8万余只。除了沉湖国际重要湿地,武汉还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共14个各类湿地保护地。
《湿地公约》第57次常委会上通过了在中国武汉举办第14届缔约方大会的决议。这是首次在中国举办国际湿地大会。
余力军说,国际湿地大会落地武汉,是我国履行国际公约,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举措,充分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时代担当,是开展对外交流、系统展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也是展示武汉疫后重振城市新形象的重要窗口。会议各项筹备工作正有序推进。武汉将以办会为契机,全力冲刺“国际湿地城市”这一“全球殊荣”。当前,武汉正积极响应上一届湿地大会上提出的有关决议,全力打造一批示范“小微湿地”,推进实施“智慧湿地”,加快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探索湿地保护与教育的“新模式”,成立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湿地管理委员会,壮大志愿者队伍,开展中小学生“小湿地长”研学活动,全面提升湿地保护水平。
面向未来的湿地保护与利用
湿地,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而未来,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强化湿地保护修复,让湿地成为14亿中国人民共享的绿意空间,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在谈到湿地保护如何才能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时,张明祥认为,首先,湿地保护与发展,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是互相支持、互为前提的,而不是对立的。《湿地公约》提倡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展湿地合理利用。针对我国当前湿地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坚持系统保护。同时,发挥湿地的多重属性,积极引导,开展湿地的合理利用。其次,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突出湿地的多重自然属性和生态特点,建立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制度。最后,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通过保护湿地,让湿地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在谈到“十四五”期间我国湿地保护的原则和举措时,吴志民指出,当前湿地工作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新形势、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差距,湿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任道重远。一是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湿地保护与利用矛盾仍然突出,三是保护修复科学性有待加强,四是湿地保护修复还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些挑战和问题都是下一步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十四五”期间,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坚持全面保护、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改善湿地生态状况,持续提升湿地多种服务功能,推动新时代湿地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以钉钉子精神推进《湿地保护法》出台,全面加强湿地法治保障。二是健全湿地保护管理制度,完善湿地分级和保护管理体系,提高湿地保护成效,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三是编制《全国湿地保护“十四五”实施规划》,加大湿地保护资金投入,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四是强化湿地监督管理,建立破坏湿地监管预警系统,打击破坏湿地行为。五是举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深化履约与国际合作,为全球湿地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