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有毅 让生态教育在校园开花结果

2021-08-06耿国彪

绿色中国 2021年2期
关键词:生态家长孩子

耿国彪

“通过生态教育进校园活动,使教师树立生态教育理念,提高生态教育水平,使学生增强生态认知,养成爱护环境的意识,切身感受校园绿化、美化、香化、净化带来的变化和美好。”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十二中校长李有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生态教育一定要走进校园,特别是疫情之后显得尤其重要。

作为北京市丰台区基础教育的领头羊,北京十二中曾有着不平凡的“出身”。它的前身是“宛平简师”,80多年前由当地士绅在卢沟桥畔的一所龙王庙组织筹建而成。作为北京市的名校之一,北京十二中也是名校长的“培养基地”———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陶西平,北京市教委原副主任、北京市教育学会会长罗洁,都曾在此担任校长。李有毅是这所学校的第十任校长。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广大中小学生在去年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假期,之后开始陆续返校学习。李有毅委员说,北京十二中一直积极参与生态教育进校园活动,邀请生态专家为学生讲课,通过举办展览、演讲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增进学生的生态意识。她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天地之间悟道,才能安身立命,明了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人类只有通过生态教育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才能和自然建立更亲密的关系,进而爱上自然、保护自然。

家长永远是孩子的第一老师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容器,就看装进这个容器的是什么样的东西,是发生化学反应,还是物理反应?这个反应所生成的物质是有害于集体的还是有助于集体的?

有着40多年一线教学和管理经验的李有毅认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重要,而家长是唯一可以倾听到孩子最真实声音的人,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泯灭孩子的兴趣,同时还要“能利他,讲理性,行表率”。

教育是无痕迹的,潜移默化的,在很多方面,家庭教育是与学校教育相通的。家长对很多问题的看法都在时时影响到孩子,其对待生活、工作和家庭的态度都将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孩子的可塑性很大,家长的所作所为,孩子都会看在眼里;家长能否用积极的、宽容的态度来看问题,都会影响到孩子。比如,家长是“在工作中生活”还是“在生活中工作”,家长对这一问题的选择也会影响到孩子对待生活、未来对待工作的态度——如果家长工作有激情、有热情、有干劲儿,并且不断努力,孩子就会受到更多正面的影响。这有利于孩子最终走向工作岗位,独立面对生活。

家庭是可以彻底放松的地方,可以真实表露想法,家长可以听到孩子最真实的声音、看到孩子最真实的一面,所以家长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家长可以在了解孩子的性格和兴趣等的基础之上,施以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的教育。而好孩子的成长,必然植根于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和和谐的家庭环境。

李有毅认为,现在的家长面临的新环境、新挑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也很多,家长必须要与时俱进。作为家长,首先要有一定的说教。当遇到问题时,需要从正反两面分析问题,引导孩子辩证地看问题。当孩子犯错时,不是一味地批评孩子,需要家长指出问题,但是方式、方法很重要。而要达到这种“理性”,家长就需要和孩子共同学习。

李有毅说,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內,教育是贯穿始终的,不过在某个时期,某种教育形式所起的作用会相对更大。而对于家长而言,家长要在行为上为孩子做好表率。比如,无论工作再累,回到家都一定要看书、看报、上网获取有用信息,对于社会现象能保持积极的、正能量的评价等。

生态教育非常重要

何谓“生态教育”?“生态教育”是立足于生命视野对大自然的一种认识和理解。它以自然为教育的基点,认为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不断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促进生命的完善,提升生命的价值。

李有毅表示,通过举办生态教育进校园进课堂活动,要逐渐形成一个学生带动一个班级、一个班级带动一座学校、一座学校带动一片区域,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方式,在校园中、在全社会掀起倡导生态文明理念的浓厚氛围。

“我自己亲身参与的生态校园宣传就有很多,比如说校园生态展览,每次都由同学们精心准备,有漂亮的环保手抄报、树叶做成的图画、手工小摆设、小道具等等,就是要通过实践教导孩子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善用地球资源,丰富生态理念。”李有毅希望将来与更多的社会机构合作,开发更多生态课程,让孩子们在浓浓的书香中,插上绿色梦想的翅膀,让生态理念植根于孩子的心中。

李有毅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老师要有一颗清净心,带着孩子去感受每个时节。我们的孩子与四季同行,每天都有一到两个小时的自然开慧课程。春天在室外看花、观察昆虫;夏天带孩子走进田野走进森林;秋天农民的庄稼收割之后,孩子们可以在上面与自然融为一体;冬天寒风凛冽,河流结冰,可以带着孩子,到室外观察冰面,还可以滑雪滑冰,了解山野的快乐。

具体到北京十二中,李有毅说将生态文明教育的建设与发展纳入了学校长期发展规划,渗透到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生态文明教育经费优先保障,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重点培养,结合“地球日”“环境日”等开展特色鲜明的生态科普宣传。

在北京十二中的楼道上,布满了各类“校长奖学金”获得者的简介,这成了学校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该奖学金是李有毅用她个人的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正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津贴以及所获奖金等,于2010年设立的。评选对象为学校内部各个校区的在校生和学生团体。至今已举行10届评选活动,共有800余人次参与申报,近150人次荣获奖学金,这其中也有生态环境类别的学生获奖。

“校长奖学金的设立,旨在鼓励优秀学生拔尖领跑,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作用。”这也是立足于李有毅自己提出的“让优秀学生领跑,让所有学生优秀”理念。

李有毅认为,十二中的学生必须具备正气与志气的社会责任、具有底气与雅气的学术素养、具有灵气与勇气的创新能力、具有大气与和气的国际视野,这是培养“大写的人”的重点工程。

为了祖国的未来奉献心智

十多年来,李有毅一直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承诺。在她的带领下,十二中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跨越幼小初高多个学段、一校多址的教育集团。如今,创新教育已成为学校一张靓丽的名片。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她发起成立了全国“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名校联盟”,加入世界名中学联盟,在全国首创了钱学森学校、创办了钱学森航天实验班和钱学森班,推进国家级课题《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开展活动和充分表现的四大发展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内得到健康的发展。

除了耕耘好十二中教育集团的“一亩三分地”,李有毅还积极承担教育的社会责任。她还担任了中国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教育研究会高中教育研究分会副理事长、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特聘导师等职务,辛勤的付出也让她荣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奖章”等荣誉称号。

2018年,李有毅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在参政议政的道路上开始履职。“全国政协委员代表的不是个人,也不是学校,这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光荣的责任。虽然大家分工不同但都要在自己現有的岗位上,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李有毅说。

“基础教育阶段是人生的预备期,习惯的养成期,也是一个人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所以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李有毅曾经对全国政协委员名单进行了研究,她发现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来自基础教育界的人数较之上一届有所增加,“这说明国家对基础教育更加重视了,‘人多声强建言献策的力量也一定会更强大,这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

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李有毅特别关注的是教育的精准扶贫问题、现代青少年的培养以及学生的心理健康等问题。而这些都是她基于日常教育实践经验而发现的问题。

“站在全国两会更高的平台上,我将和众多优秀的教育同仁一道,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肃的责任感,积极为推动中国教育发展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李有毅看来,从“丰台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到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再到“全国政协委员”,一路走来,变化的是岗位的名称,但不变的是为中国教育发展建言献策的情怀。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教育界别联组会上,李有毅说:当前,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面临着信仰和价值观多元趋势,德育内容和手段较为抽象,各个学科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和进展与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落实之间还存在着分离。

李有毅建议,应创造条件,实现传播渠道规范化,规范媒体和信息文化市场,促使价值引领和经济利益协同发展;实现培育途径课程化,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系列课程并加以培训;实现培育践行活动化,打造更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验基地,开发更多德育实践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实现师德建设日常化,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素养;实现培育环境联合化,加大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师德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家风建设,强化环境育人;实现学科渗透无痕化,在学科教学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渗透;实现辅助途径多样化,充分利用网络途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学科德育指导纲要时代化,内容及时更新,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猜你喜欢

生态家长孩子
家长错了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家长请吃药Ⅱ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孩子的画
犯错误找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