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探究

2021-08-06王艳红

关键词:古诗文弘扬语文课程

王艳红

摘要:开发利用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 举足轻重的作用。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学习传承传统文化;以实践活动 为载体,浸润传统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何将这些优秀 的传统文化开发出来、传承下去,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 义务。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课堂实践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沉淀下来许多优秀的传 统文化,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瑰宝。语文课程不 仅承担着语言知识教学的任务,而且担负着文化 传承的职责。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 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 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传统文化 的传承,笔者认为开发利用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 化资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学习传承传统 文化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 平、认知能力进行编排,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 面作了很大的改变,大大增加了传统文化元素。 小学语文教材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 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 幅达80%,可谓在语文教学中刮起了强有力的“中 国风”。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大瑰宝, 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深厚的文化精髓。每一册 语文课本中都会安排古诗文的学习,而且每一组 都有一个主题,例如五年级上册的《古诗词三首》 就是以“童趣”为主题的一组古诗。教师要提升 文本挖掘与教材重塑能力,让孩子去搜集有关童 趣的古诗词,采用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对所搜集 的古诗词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将优秀的传统文 化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再者,诵读是学习古诗文最重要的一种方 式,古诗文诵读能使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通过诵读,我们可以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积累语言,陶冶性情,提高文化品位。如在诵读

古诗文时,要读出其节奏感和韵律美,把文字想 象成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当时的 心境。从唐朝诗人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 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中读出了作者豁达开朗, 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气概;从王维的《使至塞 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感受到了塞 外雄奇风光,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从《九 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 节倍思亲“中体会到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在 异乡的苦闷之情;从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 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 怀是何等的执着、深沉;从郑燮《竹石》“咬定 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看到了诗人顽强 坚定而又执着的精神o在诵读这些经典的诗句时, 学生的身心得到滋养,性情得到陶冶,人生观、 价值观也随着经典的诗句而提升。

古人写诗在炼字方面甚是讲究,“小若一字, 尽得风流”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等诗句 让我们感受到写诗要在炼字上下功夫,力求一字 传神,一鸣惊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而一首诗 中精妙的字句如同这首诗的眼睛,即整首诗的主 旨句。因此,古诗词教学中抓住诗眼或词眼,能 够快速找到突破口,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 探究古诗词的热情。比如王安石《泊船瓜洲》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句中的 “绿”,诗人曾用“到”“入”“过”“满”等, 最终选择“绿”,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说说原因, 这是打开学生与作者思维碰撞的一个契机,是他 们思考的一个兴奋点。最后得出只有“绿”方能 显示出其诗意的深沉、情思的浩荡,和当时江南 春风和煦、百草逐生的景象,流露出作者经历罢 相后又奉召入京的喜悦,其彷徨、复杂的内心世 界着实让人称道。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亮丽而典雅的一 朵奇葩,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更 好地传承这一文化经典,作为_名语文老师责无 旁贷,开发传统文化,让这颗明珠永放异彩。

统编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课文中蕴含的传 统文化知识也很丰富,如一年级上册课本中的关 于春节的童谣,下册的《端午粽》《姓氏歌》《古 对今》;二年级的《曹冲称象》《大禹治水》《传 统节日》《“贝”的故事》;三年级的《荷花》 《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四年级的《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蜗补 天》;五年级的《将相和》《牛郎织女》《圆明 园的毁灭》《梅花魂》《草船借箭》《景阳冈》 《猴王出世》《红楼春趣》《田忌赛马》;六年 级的《竹节人》《京剧趣谈》《北京的春节》《腊 八粥》《藏戏》等篇目。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抓 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以 “阅读”为主线,做到“以读引读、以读引说、 以读引写、以读引研”,也就是通过阅读带动阅 读,带动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学习 和弘扬传统文化。

二、以實践活动为载体,浸润传统文化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 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 文实践。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 实践性和综合性。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 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 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 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 空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培养学生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在抓好 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前提下,还根据教学及班级 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弘扬祖国优秀 传统文化,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1. 利用传统节日,传承优秀文化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这些中 国传统节日,内容丰富,从古时发展而来,清晰 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 容。根据不同的节日开展主题班会、办手抄报、

走进社区、参观缅怀、研学等形式的活动,让学 生了解、感悟中国传统节日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内涵和价值理念,并加以传承和弘扬。

2. 开展竞赛活动,弘扬优秀文化

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进行“名著知识 我知晓”“唐诗宋词底蕴深”“汉字英雄我挑战”“规 范汉字我书写”等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形式多样, 可以口头测试、笔试、表演情景剧等,极大地激 发了师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丰富了校园文化 生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热爱和理解。

3. 举行诵读活动,浸润优秀文化

古诗词等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在 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华 传统文化的阅读兴趣,陶冶情趣,提高文化素养。 我们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利用早读、课前等短 暂时间进行诵读;也进行课外补充,让学生回家 诵读;还开展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活动,如“清 明祭先贤诵经典” “端午节粽香忆屈原” “中秋 赏月诗会”等。用学生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 式诵读传统经典,让国学走进校园,走进课堂, 走进学生的心灵,这也是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弘扬 传统文化的号召。

总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 流长,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是整个世界文化的 重要标志和遗产,需要我们去弘扬和传承。在平 时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种资源及途径 对学生进行文化的熏陶和浸润,“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发出来、 传承下去,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和义务。

参考文献:

[1] 宋秀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D]-吉 林教育,2016(15).

[2] 杨惠.例谈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DJ. 山西教育,2016⑷.

[3] 丁江娜.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28).

[4] 李俊桃.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教 育学文摘,2013(80).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古诗文弘扬语文课程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On the Application of CLT in Teaching of Listening & Speaking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of China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弘扬国学文化 畅游艺术天地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