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线上教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析

2021-08-06屈艳娥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线上教学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屈艳娥

摘   要: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背景下,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思维品行在这一阶段趋于成熟,因此,推进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疫情特殊时期,线上教学凭借时效性和空间灵活性等优势被广大师生所接受和认同,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教育公平。然而,目前线上课程也存在重智轻德等问题,尤其是线上课程如何有效落实育人功能成为深层思考的教育问题。从后疫情时代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重新审视线上教学,探析在中小学阶段将课程思政融入线上教学的有效路径,以全方位切实完成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线上教学;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三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18-0026-03

一、线上教学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其特点

疫情期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要求积极开展网络教学等在线教学活动。将开展线上教学的必要性提到全新高度。线上教学以打破时空界限、成本低、信息广、拓宽知识渠道等优势充分落实了“停课不停学”的目的,在线翻转课堂、网络探究学习、云端班会课、线上运动会等线上教学案例成为了学校普遍采用的教育形式。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基于此,广义上的课程思政可以理解为一种教育理念,全部课程协同构建育人大格局;狭义的课程思政是通过具体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基于课程思政的理念,中小学线上教学课程思政可理解为:由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三要素构成,教师借助在线教育平台,在各类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通过线上渠道教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本学科的伦理、价值、科学精神等,以期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行为举止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二、中小学线上教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线上教学作为新时代教书育人的重要途径,教师有必要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现如今,教育信息化建设蒸蒸日上。唯物辩证法提出对立统一规律,即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包含着内部矛盾性。以线上资源为例,一方面,线上优质资源丰富,可极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实现“教书”目的;另一方面,线上资源受各类因素影响,其质量参差不齐,学生难以自主完成“育人”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阻碍了线上教学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线上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成为现阶段线上教学亟待解决的课题。

中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建立的关键时期,然而,这个阶段的青少年价值观尚不稳定,他们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以线上教学为例,一方面,师生之间无法共情,学生无法感知教师的情感变化,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且线上低俗资源正潜移默化地误导学生;另一方面,像劳动课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线上实施具有一定的难度,缺乏劳动技能则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直接影响到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对青少年进行“三观”教育不仅是社会对青少年成长的需要,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推进课程思政与培育青少年正确三观休戚相关,研究中小学线上课程思政既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三、中小学线上教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

疫情特殊期间,线上教学保证了学生学业的连续性,但线上教学在急速推进的过程中,在课程建设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课程思政方面,在意识、方法及内容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对线上实施课程思政重视不足

一方面,部分教师对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重视不够,甚至认为思政教学就是思政教师的工作,缺乏全局意识;另一方面,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大部分教育利益相关者始终认为线上教学只是课堂面授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殊不知,信息素养是21世纪任何一个人都不可或缺的素养。疫情期间,部分教师出现的畏难和焦虑心理暴露出了其信息素养的缺失,以上两者从根本上反映出部分教师对线上实施课程思政不够重视。

(二)师生之间无法共情

疫情特殊时期,多样的线上教学形式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线上教学可缩短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却难以打通心靈之间的“最后一公里”。疫情期间,师生之间隔着屏幕,教师只能讲解冰冷的知识,对学生的领会程度、自律能力、学习状态等都无法直接了解与掌握,而学生则是参与热忱不高,缺乏自主性。教学应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双方积极参与的过程。而线上教学无法保证师生双方共情发展,极大地降低了教育成效。

(三)无法保证学生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劳动教育为例,劳动教育侧重于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重视操作与技能训练,在线教学则很难满足这一要求。此外,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便于学生查找资料和解决疑问,但又容易让青少年受不良信息干扰而误入歧途,例如居家学习期间,学生切换学习界面到游戏界面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不仅给线上实施课程思政带来消极影响,而且无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中小学线上教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疫情期间线上课程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且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推进了教育公平。从教育质的规定性即以育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来审视,我们更要正视线上课程在课程思政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基于此,笔者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建设线上教学课程思政:

(一)根据具体知识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简称“座谈会”)中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到新的高度。思政课是落实课程思政的主要途径,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教师可以在教授具体知识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以《富起来到强起来》为例,一方面,学生课前搜集我国迅猛发展的视频、图片、文字等资料;另一方面,借鉴新媒体语言的交互性特点,实现了教师单向讲到师生互动讲的转换。从知识与技能层面来看,学生理解了祖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从过程与方法层面来说,此教学环节由易到难层层推进,从资料分享到情感共鸣,培养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巧妙地达成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贴合生活实际践行课程思政理念

斯金纳在“程序教学法”里倡导小步子原则,即将整体学习目标根据自身实力划分为一个个小目标,通过完成小目标(小步子)从而达成整体学习目标。积累思政元素则是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小步子。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主张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强调做中教、做中学。基于小步子原则和教学做合一思想,教师可以将课程思政当成一种教育教学理念,从实际生活中践行课程思政理念。后疫情时代,从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积累思政元素践行课程思政理念。一方面,学生可利用线上媒介搜集抗疫素材,完成一个小目标。如共产党人冲锋陷阵在抗疫的第一线、白衣天使舍家为国不计报酬加班加点等,体会举国上下齐心协力战胜疫情的决心;另一方面,从搜集到的抗疫素材中谈出自己的感受,完成整体学习目标。如利用手抄报、黑板报、诗文心得等形式,表达内心所学所感。在积累抗疫素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新冠肺炎相关知识,也培养了团结意识和家国情怀,真正实现了“教学做合一”。

(三)根据课程思政内容丰富教育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后疫情时代,在线上实施课程思政时,教师可根据课程思政内容丰富教育形式。调查发现,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可以相辅相成地在教学活动中并存。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可以将两者优势互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以劳动教育为例,在开展“废旧物品变身记”活动时,教师可利用腾讯会议、钉钉、微信群等线上平台分享活动要求,线下学生根据要求完成活动,学生通过打卡、作业登记簿等小程序反映活动成果,以便教师及时解答学生疑惑,提出改进意见。此活动中,教师根据废物利用的特点,采取线上交流与学生线下实践双线共同作用的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劳动技能的发展,又弥补了线上教学无法实施的缺点。可见,双线教学是后疫情时代线上实施课程思政的突破口,更有利于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   实,梁家伟,于   勇,孙艺倩,王润兰,曲   馨,李   烁.疫情時期在线教学平台、工具及其应用实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05).

[2]曹培杰.在线教育需要一场结构性变革[J].人民教育,2020,(Z2).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4]张会蔚.基于青少年成长需要的马克思主义“三观”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05).

[5]汪瑞林.中小学“课程思政”的功能及其实现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20,(11).

[6]周   红,巩倩倩.新媒体技术与高校思政课融合路径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20,(10).

[7]宁本涛,高欣秀.回到教育原点:小学在线教学的成效、问题与未来走向[J].中国电化教育,2020,(11).

猜你喜欢

线上教学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饮食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线上教学发展状况与虚拟社群维持策略探析
高校室内设计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探讨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