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壶口瀑布》三层级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2021-08-06董晓强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壶口瀑布游记

【摘 要】《壶口瀑布》作为一篇游记散文,展现了壶口瀑布雄浑壮美的特点。研究者对《壶口瀑布》进行三层级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了解游记散文的组成要素,学会游记类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作者的写景技巧,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读写迁移能力。

【关键词】《壶口瀑布》;三层级文本解读;游记;定点观察法;读写迁移

【作者简介】董晓强,一级教师,南京市名师工作室核心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文本解读。 一、教学内容

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壶口瀑布》。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游记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2.掌握游记由物及情、定点观察和描绘景物衔接的写作技巧。

三、三层级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一)释义层

游记,包括“游”与“记”两个方面,“游”指游览,即作者游览的经历与过程,在游记中表现为游踪;“记”是记录或记叙,指记录下来的所见所闻。所至是游记的线索,所见是游记的血肉,所感是游记的脉络,三者共同构成了立体的游记文章。《壶口瀑布》一文的所至、所见、所感分别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从两个维度展开设计。

1.在《壶口瀑布》一文中,作者主要采取哪种观察角度,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在《壶口瀑布》一文中,作者主要采取定点观察的方式,即站在某一个立足点上游目四顾,变换视角,观察壶口瀑布。

课文描写了雨季和枯水季节两个不同时期的壶口瀑布,重点描写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在枯水季节,作者立足于河心,“俯视龙槽,河中有河”突出奇的特点;“仰观河面,浊浪奔涌”重在雄;看河水冲跌而下,“碎成点,碎成雾”突出了险,这些不同视角下观察到的壶口瀑布的特点,共同构成了壶口瀑布雄浑壮美的整体特点。作者还写到了脚下的石头,这些石头具有“如钢似铁”的特点。

2.作者一边记述所见之景,一边表达感受。说说作者表达的感受是什么。

游览景物时,作者的感受可以分为公共情感和个性情思,其中个性情思可分为三类,一是观景时的直接体验,二是由景物引发的感想,三是基于景物进行的带有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壶口瀑布》一文中,作者的公共情感就是由壶口瀑布的雄浑壮美所带来的震撼之感。

作者的个性情思在课文中具体表现为观景时的直接体验,即观赏雨季壶口瀑布时“可怕的警觉”和枯水期看河水坠入深沟时的“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前者重在描写雨季时壶口瀑布水势之大,后者重在突出枯水期壶口瀑布之险,由景物引发的感想主要是作者观赏了河水在壶口前的种种形态后发出的感叹:“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作者由自然联想到人本身,巧妙地将水多样的特点与人类复杂的情感联系起来,从而使文章的意蕴变得丰富起来——水的种种形态不正是人生的百态吗?作者进而又自设一问:“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哲理的意味由此而生。理性的思考主要体现在由脚下的巨石引发的对黄河个性的解读。作者在抒发议论时,巧妙地运用“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奋力抗争”“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勇往直前”等写人的语言来诠释黄河的个性,准确生动,易于理解。同时,“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由物及人,既有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象征的文化语境,又带有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

(二)解码层

1.作者为什么要写两次游览壶口瀑布?作者在第二次描写景物时使用了什么技巧?

作者写了雨季和枯水季节两次到达壶口瀑布。第一次是略写,采用的是站在河岸上俯视的视角,写自己对黄河的模糊感受;第二次是详写,采用定点换景,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突出壶口瀑布的特点,同时进行一系列理性思考。两次壶口瀑布的不同特点,更加完整地展现了壶口瀑布的特点,第一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也为第二次详写准备,可见作者选材及裁剪的高明之处。

课文中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三个技巧(如图1)。一是多视角观察,即通过俯视、仰视、平视等观察视角的转换,进行多景物观察描写或对同一景物展开多角度的观察描写。作者站在河心,通过俯视、仰视对壶口景色展开观察与描写。二是多感官描写,即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对景物进行多感官的立体塑形。例如从听觉角度描写的“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从视觉角度展开描写的“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等。三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描写河水之急时,在直接描写后又写了当地关于黑猪掉进河中漂上来时毛被拔光的传说,侧面描写了河水的急和险。

2.课文语言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请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说说作者是怎样展开描写的。

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  )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  )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  )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  )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称(  )为“龙槽”,(  )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  )便是“壶口”。

提示:沟底、石床、细沙、这条河、深沟、龙槽、龙槽。

从上述词语来看,作者在描写景物时采用了画轴式——“景物+具体描述”的模式,给读者带来强烈的画面感。

(三)评鉴层

1.《壶口瀑布》和《登勃朗峰》都是游记散文,请你说一说两篇文章的不同点。

(1)游踪不同。游踪有两种类型:一是定点游踪,即游览观景点只有一个,作者只在一处做定点观察,《壶口瀑布》第二次枯水季游览的观景点是河心;二是动点游踪,即游览观景点不止一个,作者对多处景点做连续性动点观察,即移步换景,《登勃朗峰》即为这种类型:坐火车先到马蒂尼→取道黑首→抵達阿冉提村前约莫半小时→逗留高地→到阿冉提→到达沙蒙尼旅馆。

(2)游记主体不同。《壶口瀑布》的主要描写内容是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大峡谷的壶口瀑布的盛景;《登勃朗峰》则不仅描写了勃朗峰的山中奇景,还描写与叙述了车夫的奇人异事。

(3)抒发的情感不同。《壶口瀑布》以水之势喻人之情,从黄河的特点联想到人的个性品质,透露出作者对所写景物文化内涵的深刻体悟;《登勃朗峰》体现了一种虽有些粗粝却随性豪放的人生姿态。

(4)语言艺术不同。《壶口瀑布》的语言既宏阔又不失细腻,既有画面感又有动态美;《登勃朗峰》的语言亦庄亦谐,妙趣横生,译笔颇有特点。

2.由物及情、由实到虚是游记散文常用的写作手法,《壶口瀑布》由观黄河而获得人生启示,请你运用课文中的游记写作技巧,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写一写自己熟悉的景物,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取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相结合的观察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发掘景物的人文内涵,升华情感,还可适时插入一些议论。学生可参读梁衡的《永远的桂林》《清凉世界五台山》《武夷山——我的读后感》等文章。

(责任编辑:蒋素利)

猜你喜欢

壶口瀑布游记
壶口瀑布的美
刘福海:将黄河魂刻在心里
壶口瀑布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我想去壶口瀑布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游记
超市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