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编辑记者的策划意识

2021-08-06高锦萍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8期
关键词:新媒体策略

高锦萍

【摘要】现如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催生出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众多新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对电视新闻编辑记者综合素质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电视新闻编辑记者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思维观念,提高策划技能,为新媒体发展源源不断的注入生命力。因此,本文将对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编辑记者的策划意识这一主题进行分析探讨,并针对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解决,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电视新闻记者工作发展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新闻编辑记者;策划意识;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8.044

1. 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策划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1 坚定政治立场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对新媒体电视新闻策划人员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其在新闻策划构思上更具专业性,从而提供多种多样的的渠道,并为民众生产出高质量的新闻内容。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正确的引导民众对社会热点、难点进行分析,秉持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对电视新闻内容进行策划编辑,为民众提供积极正向、高雅的电视新闻节目,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有机统一起来。

1.2 要保持积极的策划意识

要想在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创作出高质量的电视新闻节目,需要电视新闻编辑记者不断提升自身的新闻策划能力,创作出高质量的电视新闻节目,以过硬的能力应对千变万化的媒体世界。

1.3 要做到与民互动

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较传统的媒体平台而言发生巨大的转变,表现突出的便是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性传输和单一性接收的模式。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民众可以借助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平台与新闻信息的发布者进行互动,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民众的意愿直接的反馈到信息发出方,继而促使信息更为全面、客观的传播,也使得信息传播更具饱满性。

1.4 敏锐的创新能力

电视新闻节目作为传统媒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转变现有的节目制作模式。电视新闻编辑记者要以“精、简、专、全”的标准作策划新闻节目,对生活保持敏感度,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从生活新闻事件中收集素材,抓住热点,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制作出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2. 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编辑记者的策划意识提升的重要性

2.1 有利于扩充群众基础

从当前发展情况来看,电视新闻策划人员要想在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需要电视新闻编辑记者转变以往的策划观念,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永葆创新意识,与新媒体争取流量,深入挖掘民众需求,有效地提高节目的收视率,提高群众的满意度,真正意义上做到为民发声的新闻媒介平台。

2.2 推动电视新闻节目永葆创新力

节目策划人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代脉搏跳动相协调,汲取现有电视新闻节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吸取其中的合理成分,审慎的分析自身现状,化不利为有利,化挑战为机遇,永葆创新力,从而促使电视新闻节目永葆内驱力,源源不断地为民众创作出优质的文化产品。

2.3 有利于增强电视新闻感染力

电视新闻编辑记者以多角度、多视角、多思维的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策划,树立全局观、大局观,从整体上把握电视新闻节目的效果。紧密结合受众群体的心理特征和精神需求,策划出民众新闻乐见的文化节目。通过科学合理的策划对新闻事件立体化剖析、解读,营造氛围,增强感染力,激发观众的共鸣,从而提高其自身的收视率,為电视新闻节目后期发展奠基。

3.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策划的现状

3.1 思想观念保守有待创新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对电视新闻节目策划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虽然部分电视新闻节目策划人员在节目制造过程中有一定的侧重和倾向,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依然保留传统的思维模式,导致其策划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依旧延用传统的方式和路子,思维观念的保守束缚了电视新闻节目策划人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2 缺乏专业的策划人员

电视新闻节目策划工作人员自身工作素质薄弱,现有的工作能力难以匹配岗位发展需求,因而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常常出现人才不配位或者专业技能不足,导致工作进度延缓等问题。

3.3 缺乏相应的软硬件设施

部分区域电视新闻节目组受其当地财政水平的限制,难以提供高质量的软硬件设备,导致节目在播出过程中出现画质模糊或信息传输不到位等现象,降低节目的播出质量,加大了民众的失落感,不利于赢得深厚的群众基础,将电视新闻媒体工作开展置于不利地位。

3.4 与观众互动性不强

部分节目在制作过程中缺少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即使有意识互动,却苦于难找寻到恰当的衔接点促使媒体与观众实现有效互动。这种模式与新媒体平台而言,在获取流量、赢得群众基础方面处于不利地位,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核心竞争力。

3.5 新闻选材方面缺乏策划意识

部分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在选材过程中主题千篇一律,盲目跟风,当同一新闻事件或热点吸引眼球以后,大批电视新闻节目负责人便蜂拥而上,从众追随。选材方面缺乏创新策划意识,电视节目质量大打折扣,不利于电视新闻节目后期稳定持续的发展。

4. 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编辑记者的策划意识转变的策略

4.1 引导新闻节目策划人员转变思想观念与时俱进

在媒介融合发展的新时期,信息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以及受众接收信息的兴趣、习惯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无论从电视媒介的内部还是外部环境来看,电视媒介与观众对电视新闻策划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有效地解决新闻节目策划人员思想观念过于传统、保守这一问题,电视新闻节目负责人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可以通过张贴标语、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等,对电视新闻节目策划转变的优势进行科学合理的宣传和引导,增强工作人员对其的接受和认可,从内心深处接受并认可这一策划模式的转变。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顺应万变的媒体时代环境,增强自身自信心,提高自身综合实力。

4.2 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策划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有效提升电视节目策划人员的综合素质,电视节目负责人要予以高度重视,加强与其他优秀媒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展相应的经验分享座谈会,也可以定期开展专家讲座会等,于潜移默化中增强电视节目新闻负责人的工作素质,取长补短,吸取其他节目中的合理成分,弥补自身的不足。除此之外,电视新闻节目策划人员也要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以过硬的素质和扎实的技能来武装自己,利用自身学识更好的为电视新闻节目策划发展服务。

4.3 加强与政企之间的合作

为有效解决电视新闻节目在策划过程中存在的软硬件设备不足这一问题,电视新闻节目策划人员要打开思路,广开出路,并加强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利用财政政策加大对电视新闻节目策划组的财政支出力度,有效地扩充其策划工作中所需要的硬件设备。与此同时也可以实行资源共享,与行业领域中的其他部门展开合作,实现物质共享,为电视新闻节目策划工作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载体。

4.4 增强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

长期以来,中央以及地方各档新闻类节目是人们主要进行观看的节目类型,民众可以通过观看官方媒体新闻获得自身所需要的新闻信息。电视新闻质量的高低与新闻编辑记者策划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新闻编辑记者不断提升自身能力,进一步凸显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和客观性。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策划工作的开展需要转变传统的互动模式。在节目播出之前可以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平台进行预热,激发民众的兴趣,提高民众的参与度。比如在对新型冠状病毒新闻进行播报时,可以利用微博这一公众平台对民众展开问卷。

4.5 合理选材

为有效解决电视新闻节目编辑人员在选材过程中缺乏创新性、策划性,电视媒体负责人要予以高度重视。新闻编辑人员在选材过程中要尊重新闻客观事实,牢牢把握观众的心理动态,科学合理的选择新闻题材,确保新闻主题符合观众的心理需要,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

5. 结束语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策划工作的开展,不仅仅需要工作人员转变自身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同时,也要与政府企业展开合作,从而解决软硬件设备不足这一问题,当然,策划人员也要与时俱进,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创新新闻传播路径,增强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多元化视角审视新闻事件。多措并举,多渠道并行有效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从电视新闻事件的深度、宽度、厚度立体化为其发展注入核心内驱力,有效提升其节目质量,夯实电视新闻媒体策划基本功,筑牢媒介传播阵地,继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为民众生产出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参考文献:

[1]陈虹霞.谈电视新闻编辑记者要具备策划意识[J].传播力研究,2020,4(04):88+90.

[2]解永燕.電视新闻编辑记者要具备策划意识[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2):211+244.

[3]高子淇.探讨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编辑记者的策划意识[J].中国传媒科技,2020(09):39-41.

[4]刘帅.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记者的转型策略研究[J].记者观察,2020(17):39.

[5]周开亮.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策划特点及创新措施[J].记者观察,2020(05):99.

猜你喜欢

新媒体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