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公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培育研究
2021-08-06李思敏周玲君
陈 阳,李思敏,周玲君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长沙 410205 )
一、公费师范生政策与问题的提出
2007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由教育部、财政部、中央编办等部门联合制定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规定在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2018年3月,《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年-2022年)》,将“免费师范生”改称为“公费师范生”,并将其任教服务年限由8年调整至6年。2018年8月,《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调整“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为“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系统全面地规定了公费教育政策。
随着公费师范生的培养规模逐渐扩大,公费师范生逐渐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对乡村教育师资需求以及培养模式的探索创新,使公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内容。
二、职业认同感的概念
职业认同感属于心理学概念,指个体对其所从事职业的积极认知和肯定性评价,有从事该职业的强烈愿望[1]。目前国内学者对教师职业认同感的观点主要有:感知说、信念说、意义说、角色说等。魏淑华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2],并将职业认同感划分为六个维度:职业认知、职业价值观、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技能和职业期望[3]。
三、公费师范生现状
(一)职前公费师范生
职前公费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其职业认同感与教师职业认同感有相似性,但因为职前公费师范生处于学生向教师的过渡阶段,非正式教师,因此其职业认同感有一定的独特性[4]。部分考生报考公费师范生是出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以及对个人理想的追求,还有部分考生则是因为毕业后容易就业,可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而报考公费师范生。这就导致社会对职前公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存在一定质疑。为此,承担职前公费师范生培养任务的师范院校也不断对公费师范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研究依据魏淑华提出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六个维度,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不同年级职前公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进行调查研究。
(二)职后公费师范生
教师职业认同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非固定不变[5]。职后公费师范生到乡村任职后,部分地区出现公费师范生流失现象,存在“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因此其职业认同感也是本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为对公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进行更详细的研究调查,同时与职前公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进行对比,本研究通过采样研究对职后公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进行调查。
对比职前、职后公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并从各维度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找到增强职后公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有效路径,并将解决路径运用到职前公费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
四、研究情况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包括公费师范生和中小学教师等相关研究的参考文献。认真研读并对文献进行分类整理。
2.问卷调查法
设计《乡村教师职业意向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T县三个乡镇。对三个镇的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整群抽样,并发放调查问卷。最终回收问卷200份,以此为基础建立研究数据库。
3.资料收集法
利用问卷星平台发布问卷,向被试对象讲述研究目的和内容,进行线上答题并将数据提取到SPSS进行分析。
4.定量分析法
利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信效度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了解乡村教师的职业意向及影响因素、乡村教师的高等教育经历及其对职业意向的影响,得出研究结论。利用统计软件SPSS25.0对筛选过的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职前、职后公费师范生各维度之间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倦怠感,并以职业认同感各维度作为因变量、职业倦怠感各维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二)研究工具
采用公费师范生职业认同问卷。教师职业认同测量采用魏淑华编制的《关于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状况的调查问卷》。问卷一共24个题项,包含六个维度: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技能、职业期望和职业价值观。问卷题目按等级计分,采用4分制,从非常不符合到很符合,分别记1—4分。总问卷的α系数为0.889,KMO值为0.930,达到极其显著相关水平,表明该问卷的信效度良好。
(三)研究过程
课题组成员对师范生及入职后的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当场发放问卷并回收。问卷分两次进行发放,并且对应按不同年龄阶段划分的两个组别,第一组为大三、大四在读公费师范生,第二组为入职的定向公费师范生。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100%。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20年8月至10月抽取某师范学校及该学校毕业的师范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前向师范生和就职的师范生说明调查内容和目的,获得其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本研究填写调查问卷。
(四)研究对象
1.大三、大四职前本科制公费师范生
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20年8月至10月抽取某师范学院200名小学教育方向的大三、大四本科制公费师范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前向他们说明调查内容和目的,获得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本研究填写调查问卷。该群体毕业后会定向分布到各乡村中小学,成为乡村教师。
2.职后公费师范生
采取整体抽样法,从湖南、北京、江苏、海南、陕西五省选取十八所中学的90名中学教师进行测量,回收问卷76份,回收率为84%。剔除无效问卷12份,得到有效问卷64份,有效率为84%。其中女教师56人,男教师8人。项目中各特征的人数之和不足64人的为有缺失值。
五、研究结果
(一)职前公费师范生和职后公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总体状况
职前公费师范生和职后公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情况如下(表1,表2)。其中,职前公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总分平均值为3.190,标准差为0.490;职后公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总分平均值为3.080,标准差为0.460。
表1 职前公费师范生认同感得分情况
表2 职后公费师范生认同感得分情况
(二)职业认同感各维度之间的关系
1. 职业认同感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关系
对职前公费师范生和职后公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分别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3,表4)发现:(1)职后公费师范生的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职业期望互相呈正相关,其中职业期望与职业价值观呈一般正相关,其他均呈显著正相关;(2)职前公费师范生的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职业期望互相呈显著正相关。
表3 职前公费师范生认同感皮尔逊相关
表4 职后公费师范生认同感皮尔逊相关
2.职业认同感各维度对职业认同感的回归分析
通过职业认同各维度对职业认同感的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表5,表6),职前公费师范生的职业认识、职业情感对其职业认同的正向预测作用最大,职业期望对职业认同的正向预测作用最小;职后公费师范生的职业情感、职业认识对其职业认同的正向预测作用最大,其职业价值观对职业认同的正向预测作用最小。
3.职业认同感其他各维度对职业技能的回归分析
根据职业认同感各维度对职业技能的回归分析结果(表5,表6 )发现,职前公费师范生的职业意志、职业情感和职业认识对职业技能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其职业价值观对职业技能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而职后公费师范生仅职业意志和职业情感对其职业技能具有预测作用,且均为正向预测。
表5 职前公费师范生认同感逐步回归分析
表6 职后公费师范生认同感逐步回归分析
六、讨论
(一)职前公费师范生和职后公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总体状况
通过对两组数据的分析比较可知,职前公费师范生在职业认同感各维度得分上都略高于职后公费师范生,职后公费师范生的得分范围要小于职前公费师范生,其职业认同感比职前公费师范生稳定。
在各维度得分上,职前公费师范生与职后公费师范生的职业期望、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变动较小,职业价值观变动最大。其中,职后公费师范生的职业技能与职前公费师范生相比虽略有上升,但其内部数据波动并不大,这可能是因为职前公费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对于自身职业技能以及实际教学情况的认知并不准确,相较而言,职后公费师范生虽刚刚走上教师岗位,但对自身能力情况和实际情况有了准确的认知,因此与职前公费师范生相比,其分值更贴近实际情况。同时,职业技能、职业认识、职业情感得分的最小值均大于职后公费师范生相对应维度的最小值,反映了经过四年学习之后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公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得到一定的提升,而职业技能的提升相较于其他各维度更为明显。
(二)职业认同感各维度的均值得分情况
在六个维度的均值得分情况中,职前公费师范生职业认识维度为3.230分,高于其它各维度。这表明,职前公费师范生在师范院校学习和师范职业类专项训练过程中,对自身职业规划有了清晰明确的认知。职后公费师范生职业认识维度的均值得分略高,为3.326,并且其职业意志均值得分也略高于职前公费师范生。原因可能是职后公费师范生在职业实践中,抗压能力得到提升,对教师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职后公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各维度得分中,职业认识为3.326,得分最高,其它各维度处于持平状态。其中,职后公费师范生职业认识的均值得分高于职前公费师范生,原因可能是职前公费师范生教学实践不足,自我认知不清晰,缺乏对教师职业的深刻了解。而职后公费师范生已有一线教学经验,其职业认识相对贴切实际。
职前公费师范生的职业意志处于低洼地区,得分为2.792,所以在师范生的职业教育中,应反复锻炼其意志品质。职业期望是唯一出现正向大幅度增长的维度,说明师范生对从事教师职业的向往逐年上升,根据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主要原因是国家对教师职业福利机制的完善,使教师职业成为一个收入稳定、较乐观的职业。职业期望直接影响着师范生对职业的选择和热爱的持久程度,从而影响他们的教学生涯。
(三)职业认同感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关系
职业认同六维度中,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技能、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互相呈现显著正相关,其中在职业认识维度上,职业技能较其他维度的正相关性更为显著。在职业情感维度上,职业技能和职业情感较其他维度的正相关性更为显著。在职业意志维度上联系最紧密的是职业技能,随后是职业情感。在职业技能维度上,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志较其他维度的正相关性更为显著。在职业价值观维度上,职业认识和职业情感相较于其他维度的相关性更为显著。在总的职业认同感维度上,其显现的趋势是:职业情感>职业认识>职业技能。
(四)职前公费师范生和职后公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线性回归分析
1.职前公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线性回归分析
从解释效应大小上看,职业情感对职业认同总分具有最大的解释效应,职业认识次之,职业意志、职业技能再次之,职业期望对职业认同总分的解释效应最小;同时,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志对职业技能具有较大的解释效应,职业价值观对职业技能的解释效应最小。各维度对职业认同感总分的解释方向均为正向,除职业价值观对职业技能的解释方向为负向外,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认识对职业技能的解释方向也均为正向。
分析结果表明,职业情感和职业认识越高的职前公费师范生表现出来的职业认同感可能也越高,其中,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志对职前公费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影响相较于其他三维度略大。原因可能在于职前公费师范生对教师职业还未充分了解,其职业认同感更多地依赖于自身的职业情感和职业认识,其职业技能的学习也受职业情感与职业意志影响。职业情感高的职前公费师范生学习动机可能越强,对职业技能的学习也更积极,职业意志强的职前公费师范生在职业技能学习中能保持较好的行动力。
职前公费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多是通过学校组织开展相关课程和教育见习、实习来实现,从分析结果可知,在培养职前公费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应加强其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志的培养,提升职前公费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增强职前公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
2.职后公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线性回归分析
从职业认同感角度分析,发现职业情感对职业认同感具有最大解释效应,解释效应自职业认识开始依次减小,职业价值观的解释效应最小,解释方向均为正向。除了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不同外,其解释效应大小规律与职前公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各维度基本一致。从职业技能角度上看,只有职业意志和职业情感对职业技能具有显著的解释效应,其中职业意志对职业技能的解释效应最大,职业情感的解释效应最小,并且解释方向也均为正向。
与职前公费师范生相比,职后公费师范生已正式走上教师岗位,对其职业已有充分了解,并且也存在一些其他的社会需求,所以相对于职业情感而言,职业意志对职业技能存在的影响更大。
在两组分析结果的对比中可知,职业情感对职前公费师范生和职后公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一直具有最大的正向解释效应,综合来看,相比其他维度,职业意志对职前、职后公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解释效应同样是最大的,而职业期望和职业价值观对职业认同的影响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因此,在对公费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时,应重视加强其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志,同时不应疏忽职业期望和职业价值观的培养。
七、建议
(一)加强高校师范教育对师范生职业意志、职业技能的投入和培养
研究数据显示,职业技能与教师职业认同感和职业价值观关系密切。教师职业认同感是教师对目前所扮演身份的感知和实践,所产生的体悟是教师自我发展和成长的内在驱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改进师范院校评价,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将培养合格教师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公费师范生培养院校应当加强公费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以师德培育为核心导向,增加实训课程及其他相关课程,可以以劳动教育为媒介,投入时间和精力培养职业意志、职业技能,提升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师范院校还可以适当增加公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时间,在实践中增强公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提高师范生从教意愿。
(二)提高农村地区对乡村师范生工作的认可和尊重
公费师范生作为补给乡村地区的骨干教师,中央、地区政府、当地村民对乡村教师的尊重和认可对教师职业认同感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2020年2月5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正式发布,乡村教育再次提到新的战略高度,当地政府应落实意见提出的政策,改善农村从教生态,增强公费师范生对乡村的归属感,提升公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
(三)提升乡村教师在社会文化中的联结作用
研究数据显示,社会舆论和当地社会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当前,“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仍在部分乡村地区盛行,导致社会舆论把乡村教师推向风口地带,对乡村教师群体造成了消极影响。此外,部分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对乡村教师态度傲慢,出现了“教师想教,可有些学生不听管教、不认真学习”的局面。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图景,新时代视域下,乡村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价值,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乡村教育中。乡村教师一方面是乡村儿童知识的启蒙者、教育者,另一方面又是乡村社会文化的象征和代表,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提高,对乡村教育及社会文化的推进和发展有重要作用。乡村教师应在乡村教育和社会文化建设中发挥“乡贤”和“中枢”作用,进一步融入和推动乡村振兴。
总结
研究对比分析了职前、职后公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以及职业认同各维度对其职业认同感及职业技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职后公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在大部分维度上都呈现了一定的下降趋势,其中表现较稳定的职业技能维度,虽略有上升,但相比其他各维度而言,其内部数据波动不大,同时该维度对于两组研究对象的职业认同感均具有良好的正向解释效应,并且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对职业技能存在一定影响。
鉴于职业情感、职业意志等维度对职业技能存在的影响,在提升职前公费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应关注职业认同感各维度。研究还发现,公费师范生职前职后认同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培养院校应当注重劳动教育与现有培养模式的结合,使职前公费师范生在提升职业技能的同时,增加现实教学状况的了解,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提升职业认同感,以解决职后公费师范生在部分乡村存在的流失问题,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