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
——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08-06俊,刘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少数民族民族

梁 俊,刘 进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 629000)

作为高职院校特殊群体的少数民族学生,是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关系到我国民族地区教育扶贫以及“后扶贫时代”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其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效果,因此,关注并深入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着力提升其心理素质,是做好民族学生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和重要环节。

一、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课题组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即SCL—90量表)在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四川职院)2018-2019级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语文教育、英语教育、物流管理等专业抽取642名藏、彝、羌、壮等10多个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测试,回收有效问卷635份,有效回收率为98.90%。少数民族学生中以藏、彝学生居多,藏族318人,占比50.07%,彝族181人,占比28.50%。女生略多于男生,女生383人,占比60.31%,男生252人,占比39.69%。

SCL—90量表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德若伽提斯(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的,共有90个测评题目,主要从一个人的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以及饮食睡眠等多维角度,来评判一个人有没有某种心理症状,以及这一心理症状的严重程度。这个测验量表共有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等九个测验因子。量表采用5级记分法:(1)没有,自觉无该问题,计1分;(2)很轻,自觉有该问题,但影响轻微,计2分;(3)中等,自觉有该问题,影响程度为中等,计3分;(4)偏重,自觉有该症状,有相当程度的影响,计4分;(5)严重,自觉该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计5分。根据我国通用标准:总分≥200分或个体在某一因子的得分大于3分时,则个体在该方面就很有可能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得分越高,心理问题越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最后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全国常模进行对比[1]。

(一)我院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素质的测试结果

通过SCL—90量表的测试发现,我院少数民族学生中总分<200的有567人,占比89.29%。总分≥200的有68人,占比10.71%(见表1),有一因子均分≥3的有102人(见表2)。这说明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心理是积极、健康的,但仍有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

表1 我院少数民族学生SCL-90测试结果总分人数的分布

表2 我院少数民族学生阳性检出率及排序(N=635)

从单项因子检测来看,高职少数民族学生单项因子分≧2 分的阳性检出率前六位分别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恐怖与偏执,其检出率均超过了10%。单项因子分≧3 分的阳性检出率前三位的分别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从检测的各个因子阳性项目数来看,高职段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及偏执等方面(见表2)。

(二)少数民族学生心理测试与全国常模式比较

将高职少数民族学生SCL-90测试结果的各因子与全国青年(16岁以上)常模比较发现,高职少数民族学生SCL-90测试中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恐怖以及精神病性等因子的平均分都高于国内正常人青年组常模(见表3)。

表3 少数民族学生SCL-90测试因子(N=635)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N=1388)

二、高职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强迫症状突出

强迫症是一种不能为主观意志所控制而反复出现的某种观念、意向和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心理障碍,它主要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SCL—90测量表明,高职少数民族学生强迫症状较为突出,在因子分≥2和因子分≥3中,强迫症状均居首位,占比分别为27.87%、3.78%。 强迫症状会影响人们注意力的集中,影响学习和工作, 严重的可以完全丧失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导致精神疾病。

2.人际关系敏感

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降低心理压力、化解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健康。人际关系敏感指懊丧、自卑,不善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人群中常常感觉不自在,与人相处时有着较强的戒备和怀疑心理,在人际关系上存在着种种困惑,与同学和老师关系紧张。SCL—90测量表明,高职少数民族学生人际关系敏感较为突出,在因子分≥2和因子分≥3中,人际关系敏感均居第二位,占比分别为19.37%、3.15%。说明高职少数民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困扰,对他人有一定程度的戒备和怀疑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自身的学习和心理健康。

3.情绪抑郁

抑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主要表现为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损害,并伴有一定的躯体症状等。SCL—90测量表明,高职少数民族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在因子分≥2中,抑郁居第四位,占比为12.44%。在因子分≥3中,抑郁居第三位,占比为2.05%。抑郁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长期抑郁,会导致人精神运动性阻滞、思维消极、睡眠障碍,并出现一些躯体症状,严重者会出现自杀观念和行为。

4.敌对与偏执

敌对是一种因嫉妒、逆反或憎恨而导致的情绪反感。其特征是对抗他人,与他人敌视而不相容。敌对心理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偏执是指过分偏重于一边的执著。具有偏执型人格的人喜欢走极端,固执与偏执不同,适当的固执,可以给人平添一份可爱的“原则美”,然而偏执通常容易把人生打成死结,既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SCL—90测量表明,高职少数民族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敌对与偏执心理,因子分≥2中,敌对居第三位,占比12.91%,偏执居第六位,占比 10.87%。因子分≥3中,敌对居第四位,占比1.89%,偏执居第五位,占比1.57%。敌对心理会影响人际交往,导致人际交往障碍,严重时会导致过激行为,害人害己。偏执会影响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和评价,影响人的情绪和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二)成因分析

1.家庭经济困难

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学生中个别同学家境较好,但多数同学的家境较为贫困。一般来说,一个大学生一年费用基本在1万元左右,这对于家境贫困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这些学生通常是依靠国家助学金和贷款来维系学业。贫困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造就了部分学生坚强的意志,另一方面也使部分学生难以承受生活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变得自卑、孤僻、不合群,久而久之产生一种狭隘的心理,对人刻板、挑剔,不愿与人交往[2]。

2.环境变迁的不适应

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偏远的山区,当他们刚跨进高校大门时,面对的是一个非常陌生的环境。不论是气候环境,还是生活习惯,以及人际关系方面都与以前有着较大的差异,一时难以适应。由于语言交流不畅,生活习俗的不同以及宗教信仰的影响,使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自信心不足,人际交往的范围狭窄,一般情况下,他们和本民族的同学交往比较多,和其他民族同学交往比较少,个别学生甚至以少与人交往或不与人交往的方式来寻求自我保护[3]。从而导致孤独、无助、寂寞等不良情绪,造成人际交往方面的不适应。

3.“一刀切”式教学模式

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另一方面,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学校并没有针对他们的情况而开设相应的课程和提出相应的要求,还是与其他汉族学生一样,学习同样的内容,毕业条件和要求也一样,学校没有采取与少数民族学生相配套的教学模式与管理模式。由于这些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相对较差,再加上有的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讲课抽象枯燥,所以他们在学习基础课与专业课时常常感到费力,在课堂上做听课笔记、回答老师的问题等方面往往跟不上进度。擅长于形象思维的少数民族学生,通常对音乐、体育等学科比较有兴趣,但对于偏重理论分析和逻辑推导的学科则难以适应[3]。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中学不进、学不好,久而久之便产生了自卑心态,总是认为别人比自己强,自己不如别人,逐渐放松学习,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在考试时变得焦躁不安,并逐渐产生情绪低落,自信心减弱等不良情绪。

4.文化冲击和社会转型

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从原有文化过渡到新文化特别是主流文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新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冲击。在新的区域,他们会感受到种种不适应,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要么妄自尊大,要么妄自菲薄,甚至出现抑郁、自闭、神经衰弱等症状[4]当今社会处于剧烈的变革和转型时期,各种文化思想相互交织碰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进一步泛滥,严重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使得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心态浮躁,加之社会竞争加剧,学生的就业压力加大,这必然导致民族学生对就业方面的忧虑,导致心理压力加剧,出现情绪不稳定、焦虑、困惑等心理症状。

三、提升高职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素质的策略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近年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加强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四川职院专门成立了“人文与科技训育中心”,训育中心开设了16门自建选修课和20多门网络选修课来提升学生的素质。其中包含了多门心理素质课,学院通过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以及开展心理素质的拓展训练,来提升高职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素质。除了学院统一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训育中心在自建课方面,开设了《人际交往心理》《幸福从“心”开始》《恋爱心理》等选修课,在网络选课方面,开设了《阳光心态》《情绪管理》等选修课,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通过户外体验项目活动中的情景设置,使参加者充分体验所经历的各种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释放生活学习的心理压力,调节心理平衡;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与协调,优化人际环境;完善人格,培养勇气、毅力、责任心、荣誉感以及积极的价值观[5]。从而深入了解自身(或团队)面临某一外界刺激时的心理反应与后果,进而学会控制、实现超越。为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我院心理咨询中心和团委先后多次组织学生在学校和野外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与传统的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相比,少了一些说教和灌输,多了一些运动中的体验和感悟,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手段。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发展中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共识的一种价值体系,它主要包括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校园文化具有愉悦身心、调节情绪、塑造人格等功能。同时也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更为轻松愉悦的生活环境。近年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氛围,不断提升民族学生的心理素质。学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定期举办彝藏民族的文化艺术节,如彝族“火把节”“彝族新年”“藏历新年”等民族特色浓厚的文化活动。举办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竞赛和文化交流讲座等活动,给民族学生搭建一个向内地主流文化展示其本民族文化和个人才艺的平台。加深民族学生与其他各族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为不同民族的学生相互沟通、建立友谊,创建良好的平台。使民族学生顺利走出原来自我封闭的空间,积极投入到与各民族同学相互沟通、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中来。学院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民族学生积极融入到整个校园生活中去,增加各民族同学之间的文化沟通与情感交流,比如在安排生宿舍时,把民族学生与汉族或其他民族学生混合安排,以利于他们相互之间增进了解,建立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全的心理[6]。此外,还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媒体手段宣传我国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等,努力创造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校园文化氛围,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

(三)采用分类分层教学模式,因材施教

分类分层教学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等差异,从而制定出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的一种教学模式。由于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较低,文化基础知识较差,他们擅长于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假设学院按统一标准、统一进度进行教学,势必会造成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学不懂、“吃不了”的现象,久而久之,会导致这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心情焦虑、抑郁。因此,四川职院要求各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力求避免搞“一刀切”,而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取舍,并根据他们各自的水平对他们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英语课为例,英语老师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的英语水平,把他们分为AB两个层次,A层次的人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缺乏兴趣,接受能力差。B层次的人对英语知识掌握得较为牢固,学习积极性较高,接受能力也比较强。针对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少数民族学生提出基础性目标,重点是获取与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英语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针对基础知识牢固的少数民族学生提出发展性目标。着重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表达能力和核心素养。英语老师对A层次的少数民族学生布置基础性强、内容相对简单的作业(选词填空、词义搭配等)。而针对B层次的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教师则应布置难度较大、具有开放性、探索性的学习任务。譬如阅读理解、写作、语言表达等。分层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也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高职少数民族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仅仅依靠简单的说教或行政管理手段往往难以解决,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心病还需心药医”,学院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他们排除或者缓解内心烦恼,使心理问题能够及早顺利地得到解决。成立了学院-系部-班级三级心理辅导站。学院专门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由具备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或经过专业学校培训的专职心理学教师负责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负责调查研究,编制总体辅导方案,落实相应的方法措施,对少数民族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与治疗。系部在系党总支的领导下,成立由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组成的心理辅导队伍,及时发现与疏导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问题。在班级,挑选素质较好、有责任心的学生担任心理委员,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助优势,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能及时发现并向系部和学院汇报。同时根据不同年级的民族学生开展相应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以提高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刚入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关于如何适应新环境、怎样克服孤独、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等系列讲座。对二年级以上的少数民族学生侧重通过群体咨询和个体咨询,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心理问题。对将要毕业的少数民族学生则开展有关于就业问题以及怎样树立正确就业观念等方面的讲座。同时,学校为少数民族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一进校就对他们进行心理调查测试,并进行追踪调查,及时了解其心理动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以防患于未然。

总之,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对少数民族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从上到下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对这些学生充满了爱心和信心,并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方法给予疏导和干预,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他们心理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从而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和昂扬的精神风貌,为造就民族地区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