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术后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效果观察
2021-08-06邓曲,措西,尼玛
邓 曲,措 西,尼 玛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察雅县人民医院,西藏 昌都 854300)
经过外科手术后,危重患者处于应激状态,需采取营养支持方式补充机体所需营养,若存在营养不良,会影响患者预后。相关研究表明,对普外科手术患者采取肠外及肠内营养支持均可有效供给营养,使患者营养指标得以改善[1]。普外手术患者治疗过程中,施以肠外及肠内供给,一直为临床营养界争论的重点。选取8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取两种不同供给方式,观察其辅助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2月察雅县人民医院8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患21例,女患19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48±9.64)岁。观察组中,男患20例,女患20例,年龄33~71岁,平均年龄(49±8.75)岁。手术类型为:胰腺切除术、十二指肠切除术、结肠切除术等。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施以肠内营养供给。术后为患者置留营养管,根据手术时间为患者输送相关的营养物。将营养液注入患者机体,混合液营养需保持正确配比,脂肪与糖类的比例为1∶2,进行7 d持续干预。对照组患者施以肠外营养支持。手术过程中,为患者置留营养管,术后第1 d,利用重力法为患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第2 d滴注500 mL肠内营养乳剂,第3 d滴注1 000 mL肠内营养乳剂。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在后续几天适当调整剂量[2]。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血清蛋白量及血糖蛋白量,观察患者对辅助营养治疗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平均病程、住院时间、排泄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平均病程、住院时间、排泄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平均病程、住院时间、排泄时间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后营养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后经过7 d的肠内营养支持后,血糖指标为(8.36±1.32)mmol/L,血清蛋白指标为(33.82±5.65)g/L。对照组患者经肠外营养支持后,血糖指标为(9.14±2.65)mmol/L,血清蛋白指标为(37.54±4.45)g/L。观察组患者术后的营养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对营养支持的满意率比较
经过7 d营养支持后,观察组患者的肠内营养满意率达95.0%,对照组患者的肠外营养满意率达72.5%,观察组患者的营养支持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对营养支持的满意率对比 例(%)
3 讨论
普外科手术的开展已较为系统化与规模化,针对患者术中出现的各类情况亦有较为完善的治疗方案。普外科患者术中存在的并发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易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影响,患者发热的同时会产生伤口愈合缓慢情况,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康复。针对此类状况,临床上应切实采取对应的治疗措施和手段,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普外科患者疾病危重,对机体损耗较大,患者术后易出现感染、脑水肿等并发症[3-11]。相关研究表明,患者小肠蠕动功能在术后数小时便可恢复,但术后若采取有效的营养支持,能够避免患者肠道菌群移位,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研究结果表明,在普外科手术过程中,可选择肠内营养支持作为首要方式,该方式有利于消化液的分泌,加快营养吸收速度,改善生理代谢机能,降低感染率。本次实践过程中,对观察组患者施以肠内营养支持,患者的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各类营养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差异显著(P<0.05)。在对普外科患者术后营养支持过程中,施以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营养不良问题,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