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区驱动”背景下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研究
——以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大学生为例

2021-08-06黄裕中

黑龙江科学 2021年14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效能

孟 琳,缪 炜,黄裕中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广东 中山528400)

0 引言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为大湾区建设提供了纲领性指导意见。同年8月,《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支持深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1]。粤港澳大湾区与先行示范区同频共振,“双区”利好叠加、“双区”驱动。新时代,“双区”建设目标的成功实现有利于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的新格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致使多重风险与危机并存, “六稳”加“六保”的方针,充分体现了坚持“底线思维”的原则,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与人民群众共克时艰。坚持“六稳”“六保”政策,首要是保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更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只有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双区驱动”发展战略与“六稳”“六保”方针政策的提出,既坚持了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兜住民生底线,同时又将人才要求推向新高度,这给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择业效能感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个体的职业选择范围和对职业的态度[2]。为此 ,开展择业效能感研究对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3]。

本研究采用Betz和Taylor编制、龙燕梅修订的择业效能感简式量表(CDMSE-Short Form)[4],选取粤港澳大湾区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择业效能感现状调查,以提出提升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策略。

1 研究综述

择业效能感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成功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须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也可说是个体对实现与择业相关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知觉[5]。对择业效能感量表进行测量,一直是择业效能感研究领域的重点。Betz等人编制了择业效能感量表(CDMSE;1983) 和CDMSE-简式(Short Form)(Betz,klein&Taylor,1996)。2003年,龙燕梅将原版量表CDMSE-SF翻译成中文并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其修订成择业效能感简式量表 (CDMSE-Short Form)[4]。

2 调查对象与调查工具

2.1 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发放调查问卷930份,回收900份,回收率为 96.8%,剔除无效调查问卷12份,有效调查问卷为888份,有效率达95.5%。

2.2 研究工具

调查量表使用由Betz和Taylor编制、龙燕梅修订的择业效能感简式量表(CDMSE-Short Form)。该量表包括 5个维度25 个题项:自我评价维度为5项、收集信息维度为5项、目标筛选维度为5项、制定计划维度为5 项、问题解决维度为5项。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935,间隔 2 周再测信度为 0.960,且具有良好的构想效度、同时效度和结构效度。量表采用五点计分: “1”=根本没有信心,“2”=有很少信心,“3”=有中等程度信心,“4”=有较多信心,“5”=完全有信心,并采取五点法赋予其1~ 5分,中间值为3分,得分越高代表被测者的择业效能感越高。

表1 被试基本情况 (n=888)

3 研究成果

3.1 大学生择业效能感描述性统计

表2列出了择业效能感简式量表在五个维度上的总体得分情况,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在校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目标筛选维度分值最高(M=15.76),可知该地大学生在择业时对自己有较好的认知,自我评价较高,能较为清楚地明白自己合适哪一类职业,在选择职业之时能收集丰富的就业信息,制定明确的目标与计划,并能够为实现这一目标计划克服一定的困难,以实现自身的价值。

表2 择业效能感描述性统计Tab.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 career efficacy

3.2 不同性别学生择业效能感差异性分析

从表 3 可知,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择业效能感“自我评价”维度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余维度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男女生的得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表3 不同性别学生择业效能感得分比较

3.3 不同专业学生择业效能感差异性分析

在表4可以得出,除“问题解决”维度外,理科学生在其余四个维度上均高于文科学生,通过T检验可以看出“自我评价”等四个维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理科学生的适应能力普遍好于文科学生。

表4 不同专业学生择业效能感得分比较

3.4 生源地量表得分差异性分析

从生源方面看,来自城镇的学生择业效能感各项得分均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在“自我评价” “收集信息”等五个维度上差异明显,说明生源对择业效能感有显著影响。

表5 生源地得分差异性分析

3.5 家庭结构量表得分差异性分析

总体而言,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总分水平及各维度均不存在家庭结构上的显著差异。

表6 家庭结构得分差异性分析

3.6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或社会兼职量表得分差异性分析

从表7分析结果可知,担任过学生干部或者有过兼职经历的大学生择业效能感与没有担任学生干部或社会兼职经历的学生之间,除“收集信息”维度外,其余维度的各项得分均高于没有上述经历的学生。

表7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或社会兼职得分差异性分析

3.7 不同年级学生择业效能感差异性分析

通过表8可以得出,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总体择业效能感水平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比较结果表明,大三年级学生在择业效能感各项得分除“收集信息” “制定计划”维度上,其余维度基本高于其他年级,而大一得分普遍低于其他年级,这表明大一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处于较低水平,其“收集信息” “目标筛选”与“制定计划”等能力都有待提高。

表8 不同年级学生择业效能感得分比较

4 结论及对策

4.1 结果讨论

对粤港澳大湾区在校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进行普通性与差异性的相关研究,不仅可提升当地高校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而且可促进其紧抓“双区驱动”战略发展机遇,不断练就过硬本领,担当时代重任,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

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在不同维度上表现出以下特征:

性别上,大多数研究结果都认为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在性别方面会有显著差异,男生得分高于女生。但本研究所得结论与其不同,本研究认为,高校女生的择业效能感水平与男生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女生部分维度的得分甚至高于男生,主要是因为如今职场中性别歧视现象逐步减少,用人单位会择优选拔人才,如今是知识经济时代,“双区驱动”战略正不断发展,以创新性为特征的就业岗位正逐步增多,女性完全可以胜任高知识且具有创造性的工作,能与同岗位的男性进行公平竞争,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这一现状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因此女生的择业效能感有了提升。

专业上,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在“收集信息”等四个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理科专业学生的择业效能感高于文科专业学生的择业效能感。一般而言,理科专业学生有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对自己的人生目标与择业方向都较为明确,且社会上提供给理科学生的就业机会比文科专业学生多,所以理科专业学生的择业效能感会高于文科学生。同时,在“双区驱动”战略背景下,各企业更多是需要高科技技术型人才,相比之下,文科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处于相对劣势位置,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文科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

生源上,本研究认为,城镇学生在择业效能感量表中的五大维度上都显著高于农村学生,主要是因为城镇的经济正处于健康快速的发展阶段,信息较为开放,这样城镇的学生就能获取更多与就业相关的信息,更能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并能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与人生方向,能为实现自身的职业理想而保持较高的专注度与执行力,所以能有更加积极的自我评价,择业效能感也会更高。

家庭结构上,独生子女虽在“收集信息” “目标筛选”与“制定计划”的维度量表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得分,但是并没有差异显著性。

担任学生干部或社会兼职上,有担任学生干部或有社会兼职经历的学生与没有担任学生干部或社会兼职经历的学生在择业效能感的“问题解决”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担任学生干部或参加社会兼职时需处理多方面的工作与突发事件,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年级上,按以往的经验都会认为,随年龄的增长,学生的人生经验会逐渐提升,因而择业效能感也会有所提升。但本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大三学生择业效能感普遍高于其他年级学生,主要原因是大三学生正面临职业的选择,他们在对待择业这一问题表现出较为迫切的心态,对择业方向也会更明确,他们往往会收集大量与自己择业方向相符的信息为接下来的职业做准备。而大一学生刚进大学,职业目标会相对模糊,加之还没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培训,所以大一所表现出来的择业效能感会较低,对职业的选择会相对迷茫。大四学生正在经历择业阶段,他们正处于较为残酷的就业环境,也亲身体验了择业市场竞争的激烈,甚至有的学生还会失业,所以他们可能会出现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的情况,择业效能感也会因此而降低。

4.2 提升择业效能感的建议

4.2.1 增设择业培训课程,提升学生择业认知

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通过系统的择业效能感培训,促进学生对就业形成明确的认知,为学生创造可操作、可实践的培养环境。择业培训中,可根据各年级学生特征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对大一新生可以对其进行系统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并鼓励其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与辅导员或指导老师分享,使老师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就业指导。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展分类就业指导,帮助其弥补在目标选择等方面的不足。对大二、大三学生,可提供专门的求职择业指导,根据专业方向,介绍当前就业求职形式,并通过求职择业技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求职模拟训练,以提高学生自身的沟通交流能力与时间管理能力等,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择业效能感。对大四学生,需聘请专业的心理教师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排解就业焦虑等情绪,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即将来临的工作。

4.2.2 关注国家政策,帮助学生正面解读各项就业政策

我国对毕业生的就业实施了多个专项政策来引导大学生就业,如“西部计划” “三支一扶”计划等,且有各类就业创业政策、优惠及补助等方面的信息。应认真领会,详细解读,及时传达,从而解决因信息流通不畅而引起择业效能感较低的问题。

4.2.3 深化产教融合,充分发挥企业育人作用

企业在与高校共同育人过程中,可以给未担任过学生干部或未参与过社会兼职及农村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为此类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工作,并重点培养其实践能力、职业适应能力等,促使其在专业实践活动中形成坚定的职业信念。可针对学生就业问题开展各类活动,如聘请行业人才进行经验分享、举办各类模拟招聘等系列活动,以推动大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就业,更加积极地选择就业。

4.2.4 加强专业课程学习,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高校大学生想要提高自身的择业效能感,须加强自身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领会与贯通。只有掌握好牢固的专业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将专业知识融入专业实践,知行合一,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今后专业领域的择业中保持较高信心。高校需给大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抓紧学风建设。在“双区驱动”战略背景下,高校需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并给予客观、全面、科学的指导,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生的创业或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5 结语

调查发现,该地大学生在性别、家庭结构、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或社会兼职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专业、生源、年级维度上差异显著。本研究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大学生的择业提供增设择业培训课程、深化产教融合等可行性指导意见,使其摆脱将来面临择业的迷茫与困扰,增强自信心,指明将来择业方向。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效能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