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核心素养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对策

2021-08-06

关键词:学科素养评价

南 萍

(兰州工商学院,甘肃 兰州 730101)

0 引言

随着新时代体育教学理念的变革与发展,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致力于优化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和标准,探索教学改革的路径和模式,构建体育课程教学理论新体系,以此突破原有的体育教学思维方式与方法,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深化改革与创新的进程[1].

国家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政策引导方向更为明确清晰.2020年8月,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强调要“促进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促使文化与锻炼相互交融,推动青少年德智体美劳一体化的全面协调发展”[2].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学校体育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对提高学生身体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3-4].在这一政策背景下,更新教育理念、重新审视体育教育的核心素养、发现和探索教改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探索价值与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对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与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改革方向进行思考,分析近年来体育教学改革进程中遇到的主要困境,并从教学团队、学科体系、教学内容优化模型和教学评价体系4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1 学科核心素养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

1.1 体育教学改革在引发学生强烈兴趣和良好体验方面初见成效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强调“体育课程类型要多元化,打破原有班级顺序并进行重组,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与体验,将不同兴趣、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选择,在学校中增加学生选课自由和课程内容,为学生营造出活泼、生动的体育课程氛围和良好体验”[5].新时代的体育教育在强调运动量和指标的前提下重视学生的主观体验,避免学生因对体育项目选择性的减少而错失兴趣,在体育教改中剔除原有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陈旧和单一方式,改进教学形式,设置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方式,带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与锻炼的自主性与连续性[6].甘肃省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多以选项课的形式开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合作学习法、生生互评法等多种形式.同时,对低强度的体育竞赛教学方式进行模仿与设计,增强大学生课堂上小群体的体育竞赛和体育游戏体验.

1.2 个性化发展的课程种类与教学内容正处于新兴阶段

传统的体育课堂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单一且陈旧的问题,且往往忽略大学生品德的培养,不利于大学生在体育精神方面的培育与发展.目前,大多数高校所设置的学生体育课程主要是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体操、武术等传统六大项目的教学内容,其他如高尔夫、棒球、壁球、射击等多类型的小运动项目在目前处于新兴阶段,师资力量有待加强.部分高校已开设游泳、攀岩、滑冰等运动项目,这些新教学内容的发展还困难重重.现阶段由于资源配置等问题,西北地区的部分高校开展的新兴项目比较少,多以传统的体育项目进行教学.部分民办高校因资金、师资等方面的原因所能开展的课程内容往往更为单一.学科核心素养下必须要开展多类型的体育教学课程来激发学生的优秀品质,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热情,将体育精神与文化融入其中,这样才能培育学生良好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7].

1.3 立足传统融合创新的体育教学改革正在成为新常态

在新时代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近年来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将传统的体育教育与当今国内外最新的体育教学理念和方法相结合,打造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元化体育教学改革模式,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效果[8].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着重强调所传授的知识和技术技能方面的内容,以分解教学法、讲解示范法、重复练习法等教学方法为主,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体育锻炼的参与度和体验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忽略,从而导致了教学效果的参差不齐.近年来的改革中强调具备良好效果的体育教学方法要注重学生潜力的发展[9-10],将多种教学方法融合与创新,以发挥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所在学校的体育课程建设已经开始走向课程改革科前列,所开项目普遍采用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线上课程多采用大学生慕课平台和智慧树平台等进行,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预习.线下教学内容由传统的“满堂灌”方法转变成师生讨论、分组练习、分组竞赛、学生讲解等多元化教学方法.线下教学中还采用课后作业的形式,将课堂教学内容不断进行巩固.

2 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困境

2.1 体育教学团队建设依然滞后

新时代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趋于多元化,而不同运动项目其特色不同,这就对体育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体育教学改革不但要有充足的教师数量,而且要在教学团队的层次上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从而支撑起体育教改中教学效果的切实提升.目前一部分高校进行了积极探索,依据体育教师队伍中不同年龄段、学历、职称、项目特长、科研等方面设立教师团队,促进体育教师队伍团队化、梯度化发展.但就当下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整体实际情况而言,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在短时间内难以构建梯队化体育教师团队,存在许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如技能水准、人格魅力、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师学历、基本素养、教师品德、教学经验等[11].

2.2 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注重学生身心发展,摒弃原有的“唯成绩论”,学生成绩只作为教学评价的部分指标,并非衡量一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全部评价,这表现在多个维度和多个方面[12].全国高校学生体质监测是对普通高校非体育特长生的体质健康的衡量标准之一,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按多个项目和相应标准进行量化和评价,将测试成绩进行分析,通过心肺、耐力、柔韧、爆发、速度等多个方面来反映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但依然存在需要改进之处,一方面,对先天性体质较差的学生并无特别的考虑,另一方面,体质监测仅仅注重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而忽略了以身心发展为考量的德智美劳方面的衡量与评价[13].今后在学校体育教学考评过程中,应多维度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付出与努力,更科学地量化教学指标,增加对学生全方位的精神素养和身心健康的评价,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2.3 体育教学资源需要逐步加强

当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正在走向多样化,由于新兴运动项目的引入和开展,使得原有的三大球(篮球、足球、排球)、田径、体操、武术等运动项目逐渐被新兴的运动项目所替代,例如瑜伽、跆拳道、轮滑、攀岩、游泳、滑冰、射箭、高尔夫、壁球、网球等运动项目[14].与原有六大项目相比,新兴的运动项目逐渐博得大学生的注意力,新兴运动项目的多样性和新奇性是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的主要因素.而在多元化的体育教学课程类型中,新兴运动项目的教学资源挖掘已成为许多高校体育教学的一大问题.新运动项目对场地和器材要求更高,有些无法在常规的运动场地基础上进行改造重建.如高尔夫、壁球、滑冰等运动项目,以及游泳馆的设立、轮滑场的构建、固定高度的攀岩、射箭的靶场等新兴运动项目场地,均需要高校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场地并进行管理与维护.面对这些问题,部分高校因资金问题无力妥善解决,这就引发了新兴运动项目的体育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此外,现代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将现代技术融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设备对体育教改的促进作用,以成熟的体育科技设备来辅助基本的体育教学过程,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与质量.

3 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下普遍的教学实际,从教学团队、学科体系、教学内容优化模型和教学评价体系4个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3.1 教学团体与多元化教学实践相融合

我国普通高校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这也是首当其冲的总目标.当下体育教学改革中注重考虑的一个方面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这一教学改革路向必然要突出教学团体的重要性,在教学团队支撑下将多元化教学模式与教学实践相互融合,探索教学团体与多元化教学实践融合模型(TTDTPI)(见图1).

图1 教学团体与多元化教学实践融合模型

这种教学团队与多元化教学实践的融合,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教改探索经验,在具体的教学改革中包括相辅相成的3个方面.首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体验适当程度的挫折和困难,在训练某一技术动作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克服困难,使学生能够在训练过程中磨练意志和身心,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迎难而上.其次,体育教师团队应不定时地讨论与研讨教学方案,创新教学理念,挖掘模式化的体育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过程,优化生命安全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身心.与此同时,要立足于提升新时代高校学科素养下的体育教学效果,打造多元化的体育教学名师团队,分析教学方式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集思广益,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5].体育教师可以依据教学标准与项目要求进行教学方法整合,提升体育文化自信力,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方案,革新体育教学内容,将运动项目特色与理论相融合,从而优选组织方式,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效果.最后,还要打造以竞赛为主导的多元化教学形式,创新优化教学应用.要将原来的纪律型、说课型、技术型转变为实效型,根据体育教学大纲设定相对应的课堂教学目标,改进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组织形式,强化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能够有组织、有效率地将“玩”融合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去,从而强化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与兴趣体验度,学习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多元化地发展学生对体育的基本认知,弘扬体育精神和文化.这一改革思路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理论方面,更多的还要表现在竞赛、组织、管理、教学、健康、心理等多个方面.学校要设定多样化的体育运动项目形式,优化教学团体与多元化教学实践融合程度,塑造多元模式化的教学团体.

3.2 构建全方位的体育教学学科体系

新时代以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学科发展纲要与标准要求下,要依据国家政策为引导,按照总体教学目标全方位强化体育教学的学科体系,打造政府、学校、社区、教师为一体化的全方位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共同协作来促进全方位的体育教学体系模式发展.全方位的体育教学体系模型如图2所示.

以增强改革的实效性为旨归,具体的教改实践中建议从两个方面协同推进基于上述模型的体育教学体系建设.首先要优化政策、人力、物力、财力、执行等方面决策,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发展和创新学校体育教学措施,构建学校体育活动的纽带和模式,将学校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体制、教学标准作为切入点,建立多样化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相关设计与规划,即以线上教学、线下教学、课上教学、课下教学等方式推进创新教学,组织学校、社区共同参与作业式的体育活动,多方位地构建体育资源联合.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探索,形成课上与课下体育活动相结合的有效机制,优化学生体育素养,增加课外体育锻炼与素养培养[16].其次,构建全方位的体育教学体系模型(CPESM),将全方位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等进行体育资源共享与优化,共同监督与完善素养体制机制[17].同时,可以组织高校体育专家开展体育教学与学生素养的专题研讨,提高体育素养培养的科学标准和认可度,共同研究如何激发学生体育锻炼过程中的信念与品德,从而构建全员参与体育健康与素养培养的良好氛围与风气,形成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体育教学体系,推进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探索和不断深化.

图2 全方位的体育教学体系模型

3.3 优化学科教学知识和模型资源

在学校体育教学课堂中,要保证体育教学优质化,构建和完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模型,科学地量化标准形式,运用成熟的资源整合模型.TPACK学科教学知识优化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TPACK学科教学知识优化模型

TPACK模型(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是对优质化的学科教学知识的技术整合[18,19].这一优化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时间的成长和发展.同时,还需要学校正确看待体育教学基本标准的差异,与国家教改政策中“教会,勤练,常赛”形式的学校体育教学理念相结合,保证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质量和效果,使学生在享受体育乐趣的同时提高核心素养.

在实际的教改探索过程中,高校要立足本校校情和体育教学学情来构建TPACK学科教学知识优化模型,在保障基本体育教学技术知识(TK)、学科内容知识(CK)和教学法知识(PK)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在体验乐趣的过程中提高核心素养.与此同时,要设立学科教学知识(PCK)过程中的体育学科竞赛,健全学生人格,锤炼学生意志,做到优化体育学科教学知识的最大化运用.在优质的体育学科教学知识资源中,要科学合理地将体育教学设备运用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博取众家之长,将各专家的智慧结晶以最恰当的方式融合到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改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体育学科教学方法,巧妙地运用体育学科教学资源提高大学生核心素养,有规律地引导体育教师合理安排体育学科教学内容.如定期聘请体育学科领域专家或教授讲解或指导学生进行实操练习;鼓励教师和学生设计体育学科教学器材,设计长期发展的训练内容和体系,设计趣味性的学生体育学科竞赛或运动会,引入学生团体的软式体育器材,从而优质化地保障体育学科教学资源与设计.

3.4 构建多指标化的体育教学差异评价体系

面对不同阶段及运动水平的学生,评价标准和指标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为了做到准确、合理、客观地对体育教学效果指标进行评价,就需要将原有的单一指标评价改设为多指标化的体育教学评价,尤其是增加学生核心素养模块.

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的体育教学评价探索,为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完善多指标化评价体系,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评价,引导教师和学生对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体育活动、体育素养的主客观认识,构建专业背景指标、个人特质指标、教学能力指标、组织管理能力指标以及综合性发展指标(如图4),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学生的综合性发展方面的评价也应包含在多个指标中,例如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体育素养、体育品德等多个方面的基本素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设定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综合性评价指标与终结性评价指标,提高体育教改的激励机制,发挥教育改革功能,使体育教师能够全面培养优质学生体育技术潜能与素养.同时,设立多指标化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反馈机制,在体育教学细节中体现师生融合度,强化大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做到师生互评,从而形成多指标化的体育教学个体差异评价.

图4 中国多指标化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4 结语

核心素养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体育课程技术动作的掌握,更重要是对方法的掌握、运动习惯的养成和体育精神的培养.新时代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体现出以学生为主导的课程建设,遵循课程改革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及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持续性等多元化方向大力推进,从而加快我国普通高校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与体质健康提升的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评价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超学科”来啦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