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分级管理对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风险的影响
2021-08-06朱利玮董玉香
朱利玮,董玉香
1.安阳地区医院重症医学科,河南 安阳 455000;2.安阳地区医院骨二科,河南 安阳 455000
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ECOPD)为临床常见病症,呼吸衰竭为AECOPD常见且严重并发症,好发于中老年人群,患者临床多表现为咳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随病情进展,会导致病情恶化,造成肺功能下降,严重者可危及生命[1-2]。临床针对AECOPD合并呼吸衰竭多采用机械通气进行治疗,但机械通气在治疗同时,会改变脏器血供、呼吸生理功能、血流动力学,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发生,其中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最为常见[3]。研究显示,建立科学、合理的气道管理系统对机械通气患者疾病转归具有积极意义[4]。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安阳地区医院86例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旨在探究气道分级管理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4月期间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86例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按入院时间不同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3例。常规组男25例,女18例,病程2~9年,平均病程(5.33±0.76)年;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62.38±4.56)岁。实验组男26例,女17例,病程2~8年,平均病程(5.12±0.81)年;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63.07±4.8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经临床体征、症状、胸部X线片、CT、肺功能检测等确诊为AECOPD合并呼吸衰竭者;患者家属知情并签署承诺书。(2)排除标准:昏迷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者;合并肝、肾、心功能障碍者;中途退出者。
1.3 方法
常规组接受常规干预:(1)体位引流(治疗频率:1次/2 h),依照患者肺部平片及自身耐受性进行体位引流,如俯卧位、脚高头低位、侧卧位等,15~30 min;(2)扣肺(治疗频率:1次/2 h),从下到上,从外到内叩击肺部,每个肺叶约1~3 min,持续5~15 min;(3)机械震颤(频率≥200次/min),震颤时间、持续时间同扣肺;(4)膨肺吸痰,若患者需吸痰时,则手动膨肺,以床边肺功能仪监测,膨肺潮气量控制范围:20~30 ml/kg。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接受气道分级管理:依照气道分级评分表中咳嗽反射、痰液量、痰液黏滞度3个维度权重及赋值多准则决策分析,共15分,分值越低,病情越轻,依照气道分级评分分为高度重视(A级):11~15分;重视(B级):7~10分;关注(C级):4~6分;普通(D级):1~3分,依照分级制定相应管理措施:A级:翻身、震颤、叩击、膨肺吸痰、体位引流,频次:1次/2 h;B级:翻身、震颤、叩击、膨肺吸痰、体位引流,频次:1次/4 h;C级:翻身频次:1次/2 h,震颤、叩击、膨肺吸痰、体位引流,频次:1次/6 h;D级:翻身频次:1次/2 h,震颤、叩击、膨肺吸痰、体位引流,频次:1次/8 h;动态评估频次:1次/24 h,由护理人员于上午8:00时,依照气道分级评分表对患者气道管理级别动态评估。
1.4 观察指标
(1)两组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2)以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评估两组入院时、通气第7 d病情程度,共71分,分值越低,病情程度越轻。(3)两组通气第1 d、第7 d肺功能指标:氧合指数(PaO2/FiO2)、呼吸频率(f)、潮气量(VT)。(4)两组VAP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比较
实验组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较常规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比较(±s) d
表1 两组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比较(±s) d
组别实验组(n=43)常规组(n=43)tP住ICU时间8.94±1.15 12.71±2.49 9.014<0.001机械通气时间6.58±1.06 8.64±1.43 7.589<0.001
2.2 两组APACHEⅡ评分比较
通气第7 d实验组APACHEⅡ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APACHEⅡ评分比较(±s) 分
表2 两组APACHEⅡ评分比较(±s) 分
组别实验组(n=43)常规组(n=43)tP入院时19.38±4.61 18.64±4.87 0.724 0.471通气第7 d 12.24±2.25 14.57±2.43 4.164<0.001
2.3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
实验组通气第7 d PaO2/FiO2、VT较常规组高,f较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s)
组别实验组(n=43)常规组(n=43)PaO2/FiO2(mmHg)通气第1 d 312.59±13.28 310.27±13.77 0.795 0.429 tP通气第7 d 412.46±9.53 362.25±10.42 23.317<0.001 f(次/min)通气第1 d 27.29±3.61 26.67±3.72 0.784 0.435通气第7 d 19.53±2.14 22.08±2.48 5.105<0.001 VT(ml)通气第1 d 382.16±12.62 385.29±12.34 1.163 0.248通气第7 d 510.89±15.63 457.02±14.59 16.521<0.001
2.4 两组VAP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VAP发生率为2.33%(1/43);常规组VAP发生率为20.93%(9/43);实验组VAP发生率较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42,P=0.007)。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AECOPD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且多合并有呼吸衰竭等症状,危及患者生命安全[5-6]。机械通气为临床治疗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常用方式,可改善通气条件,提升肺换气功能。但由于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声门不闭,造成其咳嗽反射能力降低,影响痰液排出,进而易引发VAP。
气道分级管理是依照气道分级评分表对患者进行评估,依照评分对患者病情进行分级,针对评分较低者,予以低频率干预,反之,予以高频率干预,与常规干预模式相比,更具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可有效避免过度治疗,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6]。本研究数据显示,实验组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较常规组短,通气第7 dAPACHEⅡ评分、f较常规组低,PaO2/FiO2、VT较常规组高,VAP发生率低于常规组,表明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气道分级管理护理干预更能有效缩短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减少VAP发生,改善肺功能,更利于病情转归。由于胸部物理治疗是种应激因素,足高头低位体位引流会导致患者颅内压升高,俯卧位易导致意外拔管等不良事件发生,而气道分级管理通过对患者进行动态评估,将其分为A、B、C、D等级针对性进行干预,随等级降低而减少干预频次,进而有效降低物理治疗所产生的副作用,减少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干扰,使其呼吸肌得以休息,保证患者睡眠时间,有助于保证治疗效果,利于病情转归,随着患者肺功能好转,其它病理生理指标亦得到相应改善。
综上所述,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气道分级管理,能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减少VAP发生,改善肺功能,利于病情转归,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