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未来教育探新
2021-08-05王欢
王欢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我们要重新认识人的价值,教育要更聚焦人的价值观。从人的价值维度推动“双智能”(人的智能与人工智能)发展,对学生成长进行正干预,是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发展中,我们形成三个基本研判:教育智能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关键、学习泛联化是教育智能化的核心、变革结构化是学习泛联化的指向,积极推动教育的结构性变革,在由智能化发展要素所决定的教育创新中努力“让学生有能力去做有意义的事情”。集团教育智能化发展的核心要义是在家国立“场”上推动教育创新“漫”无边界。强调家国立“场”,就是强调胸怀家国担当的办学价值坚守与弥漫家国场域的育人样态创新;强调“漫”无边界,就是强调学无边界的成长赋能点泛联与志在家国的成长引力场生发。在育人泛联的成长引力场中,致力于在“漫教育”“融学习”“大先生”的立体建构中持续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顶天立地的中国人”。在史家教育中,一种育人结构更内聚、办学能量更外释的“场”教育样态正在逐步形成。
基于育人要素的泛在联系,我们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提出“漫教育”。在不同防疫阶段的课程设置中,从基于“超量供给、自主选择”强化横向弥漫的和谐课程1.0,到凸显“新旧衔接、方法指导”强化纵向弥漫的成长课程2.0,再到强调“学科教学、整合综述”强化环向弥漫的发展课程3.0,以及指向“育人泛联、学习内驱”强化自向弥漫的融合课程4.0,我们让所有教育因子像空气一样充盈在学习行为与成长意义的引力场中,着力突破学生成长中的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显在效应与潜在效应的传统界限,让学生的学习时光弥漫引人入胜的生命成长气息。在漫教育中,我们的办学能量将更加外释,这必须源于一个更加内聚的教育结构。
基于由不确定性引发的成长召唤结构,通过教育对学生成长形成巨大的召唤力——我们倡导融合书本与社会、符号与真实、经验与逻辑、既晓与未知的“融学习”。“融”的实质是从不确定重新认识确定,再从确定不断丰富不确定,由此推动实现成长的无限可能。与此同时,社会化是个体成长的必由之路,学习是人与人的交互过程。由此,“融学习”不同于混合式学习。融合是一体化,是在整体的人的基础上,进而将人與人之间视为成长共同体。在“融学习”中,学生最大程度地泛联真实的成长资源,并基于多元资源获取的自适应学习,在内驱力、生长力、学习力步步形成、层层递增中真正实现志在家国、学无边界。
推进“漫教育”和“融学习”的关键是每一位志在成为“大先生”的史家教师。基于“教师跨界”与“跨界教师”的教育现实,我们提出教师要成为“全面手”,志做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我们倡导史家教师要在“切中”痛点中判断学生成长诉求及指向差异,进行积极引领;在“贯通”成长中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全学段发展、全学科发展;在“重构”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掌握有效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在“优化”评价中减负线上课堂,激活线下能量,让学生在专注中聚能、聚能中绽放。为此,我们已经在专业发展层面努力勾画出史家教师由从教之始向“大先生”目标挺进的前三步——教育教学有基础、课题研究有方法、学术实践有创新,由此为实现全体教师专业、志业、德业的层递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拥抱变化,激活发展。我们在育人泛联、成长召唤中不断思考教育何去、未来何从,持续更新办学观念,转变育人方式,变革学校结构。而其核心指向是,我们要凝聚起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巨大行动力量,在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创新中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把教育目标转变具化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发展力量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