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视野下的高校人才培养

2021-08-05王宁

教育家 2021年20期
关键词:人文学科文科跨学科

王宁

在当今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人们谈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新文科”。尽管就新文科的跨学科之特征而言,西方人文学界早已有之,并且直接影响了中国当代人文学术研究,但是较之传统的人文学科,中国的新文科建设也应该体现自己的特色。在我看来,中国的新文科具有这样四个特色:国际性、跨学科性、前沿性和理论性,这应该是新文科与传统的人文学科有所区别的地方。

新文科的国际性。我曾提出一个“全球人文”(global humanities)的概念,在我看来,文史哲以及艺术学科的学者有许多共同关心的话题可以讨论,不仅在中国是这样,在国际人文学界也是如此。因此中国的人文学者不仅要在国际上就中国的问题发出声音,同时也要就全人类共同面对的具有普适意义的问题贡献中国的智慧,并且提出中国的方案。

新文科的跨学科性。这种跨学科性不仅体现在它与其他人文学科分支的交叉和相互渗透,还体现在与社会科学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长期以来,中国的人文学术被纳入广义的社会科学大框架下,直到现在国家级的人文学科项目都被囊括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总体框架下。这一点与美国的学科布局情况不同,但是却自然而然地具备了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交叉。

此外,新文科的跨学科性还体现在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以及技术的相互渗透和关联。就好比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我们的许多现场学术和文化活动统统改由网上进行。包括我们的人文讲座和研究生答辩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因此这就对我们传统的人文学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人文学者,我们不仅要掌握多学科的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表现和传播技术,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知识得以顺畅的传播。

新文科的前沿性和理论性。之所以要将这两个特色放在一起,其原因在于新文科的前沿性突破了传统的人文学科的人为性和主观性,加进了一些科学技术的成分,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可以经得起评价的学术学科,同时也为理论家提出一些跨越学科界限和民族与国别界限的具有普适意义的理论课题铺平了道路。

在简略地阐述了我的新文科观之后,我想就新文科視野下的高校人才培养谈几点看法。就我自己所从事的学科专业来看,是纯粹的人文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和中外比较文学。在过去的20年里,我先后在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这两所以理工为主的高校任教。通过我和学生的交流,我获取了这样一个信息:人文学科的师生普遍不关心科学技术,甚至认为科学与人文天然就是对立的,因此他们很反对对人文学科进行科学和定量的评价。当然,不加分析地用科学计量法来评价人文学科的成果固然是不全面的,但在我看来,运用科学计量法至少可以衡量一个人文学者及其学术成果的客观影响。如果以此为基础,我们再邀请一些同行专家对这位有着广泛影响的学者及其成果进行定性的评价,就可以相对客观地得出这位学者及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

尽管我在人文学科的系科从事教学,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在我讲授的比较文学和当代西方学术前沿理论课上,却有相当数量的来自其他学科的学生前来选修或旁听,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理工科的学生。我问他们为什么要来听我的文学课,他们的回答是,我们从事科学技术的创新也需要一些人文情怀,因为科学的想象与人文艺术的想象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是相通的。这些学生并不是为了学分来听课,而是完全出于对文学和人文学科的兴趣和爱好。在一篇学期论文中,我欣喜地读到一篇讨论当代科幻小说的论文,从行文的流畅和写作的规范来看,这位学生的文学功底是很好的,而在科学术语使用方面则更是一般的文科学生不可能达到的。我从这篇学期论文的写作中获得一个启示:学习理工的学生最好有一些文学知识和艺术修养,而学文科的学生则应有一些科学知识和探索精神。这样,当他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才不致于由于自己所学专业不能直接得到应用而感到失落。因为他们所学到的人文知识将使他们对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给愈益冷漠的人际关系带来些许人文关怀。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在新文科的视野下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效果。

猜你喜欢

人文学科文科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别再这样为人文学科辩护了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再论哲学人学的学术性质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