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
2021-08-05李秀珍
李秀珍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治疗;药物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临床妇科中比较常见的良性病变。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出现在腹壁切口部位,随着女性月经周期而表现出周期性的疼痛,这种病症会对患者身心均产生较大的影响[1]。因剖宫产手术而导致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并不高。但是近年来由于二孩政策放开,高危孕妇大幅度增加,剖宫产率明显升高而导致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发生率有逐年提高的趨势。目前临床上对患者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病因并不明确,但是可以通过药物和手术治疗该并发症。本文主要比较这两种方法治疗患者所取得的效果有无差别,详情见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选取的40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均于2018年10月到2020年10月入我院治疗,无其他并发症及合并症,无其他重大手术史。入院后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通过抽签(奇偶数)方法分为观察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观察组:年龄为25岁~41岁,平均(33.08±6.28)岁;对照组:年龄为23岁~41岁,平均(32.62±6.24)岁。各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可排除因方法不同以外的其他因素而导致的结果差异。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通过常规的药物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用药左归胶囊,3粒/次,3次/日,在患者排卵以后开始服药,并且患者月经来潮期间停止用药;在此基础上应用米非司酮,在月经第5日开始服用,10mg/次,1次/日,持续对患者进行3个月经周期的治疗作为1个疗程,持续对患者用药2个疗程。
1.2.2 观察组直视下切除腹壁切口内异症结节。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沿原剖宫产切口切开病变部位皮肤皮下组织,触及结节后钝锐分离周围组织,将内异结节完全切除,然后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创面,0/1可吸收线缝合创腔,0/3胶原蛋白线间断缝合皮肤。
1.3观察指标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严格根据《妇产科学(第9版)》当中的判定依据进行判定,将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有效、无效3个等级[2]。①经治疗后,影像学检查不存在低回声结节,切口部位疼痛感消失,则为治愈;②经治疗后,影像学检查偶有低回声结节,切口部位疼痛消失,则为有效;③治疗后,切口部位仍存在低回声结节,且存在有疼痛,则为无效。注: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以IBMSPSS25.0进行统计学验证,治疗有效率资料为等级资料(n/%),采用Ridit分析,并进行Z检验。通过“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19例,对照组治疗中有效14例,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00% vs 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剖宫产手术是产科重要的一种手术,剖宫产手术可以有效地对难产、各种妊娠并发症进行处理,所以对保障母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3]。近年来,因多种原因导致剖宫产率逐年升高,同时也使得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提高。
临床认为,医源性播散是导致这种病症发病的主要原因。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剖宫产手术之后的一种远期并发症。这种病症会对患者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有必要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临床调查得出这种疾病的发病率达到0.49%。通常认为是由于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在腹壁切口部位生长和分化而导致发病。异位的子宫内膜随着月经周期发生周期性出血,时间久了就会形成结节,患者经期疼痛明显。临床上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方法较多,可以通过药物治疗,也可以通过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方案属于保守治疗,是指通过相关的药物来拮抗卵巢周期性的分泌,促进卵泡素和黄体生成素的合成,从而发挥抑制异位内膜组织生长的作用。综合性的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也能促使子宫内膜组织凋亡,进而抑制异位结节的增长,甚至缩小异位结节,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症状。但也有研究认为,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复发率高。而直视下切除内异症结节,手术简单易行,治愈率高。本文通过对比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案,在分析治疗效果时可以看出,手术治疗效果的整体有效率明显高于药物治疗,因此充分证明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通过手术方案治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所取得的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治疗,可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