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铜管五重奏的训练和演奏要点研究

2021-08-05李欢伟

艺术研究 2021年3期

李欢伟

摘 要:铜管五重奏是铜管艺术中的一颗明珠。其训练和演奏既有独奏的共性,又需要所有声部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方能获得理想的演奏效果。《那达慕序曲》和《幽默曲》是两部少有的民族化铜管五重奏佳作,本文以这两首作品为例,就通过五重奏的训练和演奏要点进行了分析,以期起到相应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铜管五重奏 《那达慕序曲》 《幽默曲》 训练与演奏

铜管五重奏是西方铜管艺术中常见的演奏形式,由两支小号,一支圆号,一支长号和一支大号组成,具有和谐、纯美的音乐风格。在西方音乐史上,多位名家都曾专门创作出铜管五重奏作品,至今仍广为流传。与铜管独奏相比,铜管五重奏的演奏要求显然更高,要求在演奏好本声部的同时,还要与其它声部形成良好的配合,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良好效果。这对于平时多以独奏为主的中国演奏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具有较高难度的挑战,需要结合作品,把握训练和演奏要点,方能获得理想的演奏效果。

一、两首铜管五重奏作品

自铜管艺术传入中国后,中国音乐工作者便致力于铜管艺术的民族化改造,通过对民族民间音樂素材和技法的借鉴,推出了众多具有鲜明民族化风格的佳作。《那达慕序曲》和《幽默曲》正是其中优秀的代表。《那达慕序曲》的作者是崔逢春,创作于2006年。“那达慕”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也是蒙古族人民欢庆丰收的盛会。作品通过对蒙古族长调和短调音乐素材的运用,充分表现出了那达慕大会欢庆和热闹的场景。《幽默曲》又名《醉了》,由段泽兴创作于2013年,作品通过对鄂伦春族民歌的借鉴,对草原少数民族幽默、欢庆和热闹的酒文化予以了戏剧性的展示,并在创作技法和演奏形式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两首作品不仅形式和内容俱佳,而且展示出了鲜明的民族化风格,理应得到演奏者的充分重视,并完成高质量的二度创作。

二、从两部作品谈铜管五重奏的训练和演奏要点

1.树立正确认识

铜管五重奏是一门合作艺术,与独奏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首先要对各个声部的认识进行明确和统一,方能保证整个训练和演奏的顺利进行。具体来说,这种认识主要包含声部地位和作用两个方面。

首先是声部地位。所谓声部地位,是指对本声部与其它声部关系的认知。铜管五重奏虽然有五个声部,但是每一个声部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有着独立的价值和意义,彼此之间是平等与合作的关系。现实中,在声部地位的认知上主要存在两种误区,一种是妄自尊大。比如小号声部,小号音色明亮,音域高,常用来演奏主旋律,所以一些小号演奏者便认为自己是主角,其它声部都是为自己服务的,并在演奏中过于突出自我,由此导致了整体效果失衡。另一种是妄自菲薄。比如大号声部,其音域最低,音色最为厚重,所以常用来作为伴奏,这也让很多大号演奏者产生了错觉,认为自己不如旋律声部重要,只要做好伴奏工作即可。这两种认识显然都是有失偏颇的,既然是五个声部,那么五个声部便分别有着各自的作用,并有机统一为一个主体,绝没有高低主次之分,只有通过声部之间的密切合作,才能获得理想的演奏效果。其次是声部作用。所谓作用,就是本声部在演奏中分别发挥了什么功能,起到了何种作用,获得了怎样的效果。从整体来看,铜管五重奏中,每个声部都会起到独奏、伴奏和特殊三个方面的作用。以《那达慕序曲》中的小号声部为例。B段中,第一小号将之前的圆号声部进行了移高纯五度的演奏,通过音区和音色的变化,使乐曲欢庆色彩更加浓厚,此处便是独奏功能。C段中,乐曲对蒙古族代表性歌唱样式长调进行了模仿,长调的特点是一个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所以此处有小号演奏高声部,长号演奏低声部,起到了伴奏的作用。而该段的最后,则又通过小号形象表现出了骏马嘶鸣的效果,则正是小号特殊作用的发挥。不仅是小号声部,其它声部也都会陆续发挥出不同的作用,并在与其它声部的通力合作中共同完成高质量的二度创作。所以只有先明确声部的地位和作用,才能为整个演奏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

2.夯实演奏技术

一方面,铜管五重奏虽然与独奏不同,但两者都是以娴熟演奏技术为基础的,演奏者的技术越扎实,合作进程也就越顺畅;另一方面,每一首作品都有着不同的技术要求和表现内容,需要演奏者根据实际需要对技术进行灵活的运用,所以要从基础训练和针对训练两个方面,对技术予以全面的夯实。

首先是基础训练。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很多演奏者都存在着演奏不规范、不扎实的情况,这才独奏中可能尚未显现出来,但是在重奏中便会十分明显,使整体演奏效果难以准确到位。以节奏为例,重奏中对节奏要求是近乎苛刻的,每个声部都要做到节拍均匀和节奏准确,不能出现丝毫的偏差。特别是一些较为特殊或具有一些难度的节奏,需要进行重点和专项训练,才能保证在正式演出中正常发挥。反之,如果某个声部在节奏把握上存在瑕疵,那么重奏中的节奏也势必会发生混乱,演奏效果也无从谈起。其次是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是指通过对作品的全面分析,做好相应的技术准备。以《幽默曲》为例,该曲是对蒙古族人民饮酒时热闹场景的描绘,引子部分中,作者创造性的用节奏描绘出了饮酒前后人们的状态。先用二分音符代表稳定的状态,用四分音符表示微醉,用前八后十六和三连音表示大醉,再用八度跳进表示时而清醒时而醉,同时加入了重音记号。A乐章中,特色之处在于在旋律中加入了“干”“喝”等象声词,在唱出这些象声词时候,一方面要做到音高的准确无误,一方面还要保证演奏的稳定,做好“口”与“手”之间快速而完美的配合,绝不能顾此失彼。以上两个方面,便对演奏者的技术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如果演奏者没有意识到这种表现需要,也自然难以获得形象的演奏效果。所以各个声部在面对一首新作品时,不能先着急上手演奏,而是要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并做好相应的技术准备,并在一次次练习中不断巩固和完善,才能真正表现出作品特有的风格和内涵。

3.形成良好配合

配合是铜管五重奏演奏的核心,也是其价值和意义所在。然而这种配合意识与能力,恰恰是众多中国演奏者所欠缺的,所以必须从认识和行动两个方面入手,予以有针对性的加强和完善,拉近演奏者之间的距离,使之真正成为一个互帮互助的整体,共同完美演绎作品。

首先是认识的沟通。当所有演奏者第一次坐在一起时,因事先都对作品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体验,所以此时不能上手演奏,而是要先阐述自己对作品的认知和体验,如果可以获得与其它演奏者的共鸣,那么则可以开始演奏。如果认识存在着分歧,也完全没有必要急躁和沮丧,需要认真倾听对方想法,共同探讨,并将探讨结果拿到实践中检验,直到形成共识。其次是行动的配合。在认识到达成一致后,则需要在行动上反复推敲和打磨。包含音准、节奏、力度、速度等多个方面。以音准为例,铜管五重奏中的四种乐器,在音准精确的情况下,可以获得具有金属质感的音团效果。但是在实际演奏中,乐器本身会受到温度的影响,演奏者的状态也会发生轻微的变化,很难保证音高的绝对准确,当音准偏差过大时,就会产生一种波浪形的共振声响,影响演奏效果。對此需要每一位演奏者都具有听辨和校正音高的意识,“不应仅局限于听自己的音准,同时也要听团队中其他人的音准。”{1}再如音量。由于乐器形制不同,铜管五重奏中的四种乐器在音量方面有着天生的差异。特别是小号声部,较之于其它声部来说是一个“大嗓门”,更需要控制有度,收放自如,否则就会产生一枝独大的问题。如《那达慕序曲》中的C段,作者让长号和大号模仿蒙古族吹奏乐器布热的音色效果,这时候小号声部就要适当降低音量,不能喧宾夺主。而当小号对骏马嘶鸣进行模仿时,其它声部也要做好相应的配合工作,使这种特色得到充分的展示。只有演奏者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表现出重奏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4.完善舞台实践

实践性是包含铜管五重奏在内的各类音乐艺术的基本属性,之所以进行训练和准备,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在舞台上对作品进行完美的展现。所以要从头至尾,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梳理、思考和规范,才能避免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从本质上提升演奏质量。

首先是彩排。彩排既是正式演出的模拟,也是一次大检查与大反馈,所以要将每一次彩排都作为正式演出来对待,主动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以音响效果为例,在琴房练习和舞台演出时,音响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特别是一些宽大的舞台,很容易出现声音发散、不集中的情况,对此就需要所有演奏者聚在一起,就这一问题予以解决,如适当增强一些演奏力度、调整演奏者之间的距离等。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请教师或专家观摩指导,并提出宝贵意见。其次是临上场之前。在经过多次彩排后,整个演奏已经不再会出现大的偏差,需要在此基础上对一些细节进行交流和完善。比如演奏者之间可以互相充当“镜子”,检查对方的衣着是否得体。也可以适当做一些肢体伸展动作,简单演奏几个音检查乐器等,作为演出做好充分准备。再次是演出中。上场时,虽然只有很短的距离,但是在路线、步伐、表情、动作等方面,都应该力求一致和同步,让观众意识到这是一个演奏整体。在互相校对音准后,要马上调整呼吸和姿势,并全身心投入到演奏中来。在演奏过程中,各个声部之间要在眼神、表情和动作方面始终保持交流和互动,如果某一个声部出现了失误,其它声部也不能慌乱无助,而是要不动声色予以遮掩,尽可能保证演奏的流畅性。一曲奏罢后,不能立刻结束,而是要稍微延长几秒钟,体现出一种余音绕梁和意犹未尽之感。“只在乎技巧的发挥, 而从头到尾在舞台上没有任何情感的演奏,是绝对不会受到观众欣赏和欢迎的。”{2}舞台实践考验的不仅是演奏者的技术,更对演奏者的综合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且这种综合素质的形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要经过长期的锻炼和积累,舞台经验越丰富,整个舞台实践过程也就越从容,演奏效果也越理想。

结语

铜管五重奏是西方音乐中常见的创作和演奏形式。但是与西方相比,中国的铜管五重奏在演奏和创作上都还有较大的差距,需要把握训练和演奏的要点,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前进。本文也正是基于此目的,以《那达慕序曲》和《幽默曲》这两首民族化佳作为例,就如何实现高质量的二度创作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可以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也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铜管五重奏创作和演奏,一定会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注释:

{1}李鑫春.如何培养器乐专业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J].当代音乐,2015(7).

{2}周宁.圆号演奏方法及技巧训练策略探究[J].当代音乐,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