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轻声唱法对于民族声乐教学的价值
2021-08-05戴勇
戴勇
摘 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关注和喜欢民族音乐,国内音乐院校也日渐重视民族声乐教学的质量。半轻声唱法讲求轻重机能转换的调节和气息的平稳控制,发出的声音清澈、柔美但不失透亮,在声乐教学中广受欢迎。本文首先概述了半轻声唱法的含义和实现条件,然后讲述了半轻声唱法在民族声乐中的美学功效,接着指出了当前民族声乐教学中半轻声唱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半轻声唱法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如何应用,最后说明了半轻声唱法对于民族声乐教学的价值,旨在为民族声乐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半轻声唱法 民族声乐教学 价值
一、半轻声唱法与半轻声演唱
1.半轻声唱法含义
半轻声唱法,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气息将声量控制到原来(全声)的一半,喉腔保持足够的容量,保证喉头低且平稳,发出持续的轻声。半轻声唱法歌声低缓、悠扬,却不失穿透力和美感,与全声唱法相结合效果俱佳。
2.半轻声演唱技能实现的条件
(1)声带机能的调节作用
声带机能运行动态决定声量控制状态和声音大小。重机能状态下,声带厚实,声门紧闭,腹腔充足的气息一涌而上遭遇闭合的声门阻拦,声带发生全振。此时,人通过声带发出的声音较为洪亮、厚实、强劲,音量偏低。相对而言,轻机能作用下,声带由厚变薄,声门无法闭牢,大量气息会穿过张开的声带发生局域振动。这时,人通过声带发出的声音不再洪亮、有力,而是温和、柔美,音量偏高。
一首歌曲曲调跌宕起伏,音调时大时小才会层次分明,优美动听,并由歌者通过演唱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演唱的过程就是声带机能动态调节的过程,轻重机能相互转换、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即演唱时,音量低转高,声带由局域振动向集体振动转换,此时重机能作用显现,轻机能减弱。音量高转低,声带由集体振动向局域或边缘转换,轻机能凸显,重机能逐渐变弱。声带机能转换运用是否到位,是影响发声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半轻声演唱技巧本身对发声调节、气息控制要求就高,唯有熟练驾驭高低音机能转换,半轻声演唱发声才能到位。
(2)气息运动的控制作用
气息运动的控制是指演唱者在表演时对呼吸状态的调整。半轻声演唱时,胸腔要扩充到足够大,保证气息吸入量足够多和深,为高声区轻重机能转换提供不竭的动力。除要有充足的气息量作为保障外,半轻声演唱要对气息强度控制得当。
全声演唱时,要求声门闭合产生全域气息共振,声音强劲、紧实、自然,气息相对好控制。而半轻声演唱时,气息穿过略带张开的声门时,没有集体共振的作用,加上气息的明显变弱会要求演唱者加强对胸腔肌肉群开合的控制,以达到“高音轻唱”的效果。由于“高音轻唱”是表演者有意识的主动控制行为,声音高而柔,慢而不虚,气息控制难度相对较大。若重机能作用太大,气息过足,发音则过于洪亮,轻唱效果不佳。若轻机能作用过于明显,声带振动频率太低,发音空洞无力,轻唱变成假声唱。因此,“高音轻唱”一定是轻重机能作用比例适中的结果,且演唱者需要经过专业训练和不断的练习才能对气息进行平稳控制。
(3)保持对共鸣腔体的松弛和通畅
半轻声演唱若要保持平稳状态和音色的柔美,除声带机能的调节和气息的控制外,还需保持共鸣腔体的松弛和通畅,确保以上两项功能的顺利运行。因此,要准确掌握呼吸的方法,胸腔肌肉群开合的控制要求更高,表演者发声时严格控制吐气,以较少的气息瞬间唱出特定的高声,胸腔内肌肉控制力度要加大。共鸣腔体的松弛度和流畅度使声音更加圆润和优美。
二、半轻声唱法在民族声乐中的美学功效
1.半轻声唱法在民族声乐中的美学意义
民族音乐是不同地域各民族世代沿袭下来的,以音乐的形式反映当地生活百态、民风习俗的艺术表现。民族音乐种类丰富,主要以地方原生态音乐和融合西方曲风及表演形式改编的民族音乐为主。民族音乐里有表现主人公追求理想爱情的渴望,也有主人公热爱家乡的情感表达,还有百姓对英雄事迹的歌颂和赞扬,更有祭拜祖先庆祝丰收的节日表演,音乐内容大多注重人性的表达和对生活的期盼。人情感复杂,情绪多变,民族音乐善于抓住人类内心情感世界,用于连接与外在世界的某种共鸣。欣赏民族音乐如同欣赏一场人生电影,既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引人深思的情感,同时也说明音乐不同旋律的演奏起到了很强的代入感。
原因在于音乐旋律呈现不同的律动。一段音乐中曲调一般先弱后强再弱,故事情节通常为先故事述说后情感表达再归于平静,因此民族音乐演唱“强弱”分明,但又衔接有序。半轻声演唱在高声区域气息控制下能实现声带机能的调节,轻重机能自由转换。音色随着音乐律动的起伏和强弱可以相对稳重、扎实,也可以温柔、平实,又不失穿透力。将半轻声唱法融入民族声乐,演唱者能将音乐故事娓娓道来,刻画出的细腻情感能将听众很快带入音乐情境,“高音弱唱”能在音乐到达曲中时表达主人公强烈的性格和情感,并以一种柔和且深远的声音呈现出来,释放主人公美好的愿景。
2.民族音乐赏析
半轻声唱法在民族声乐中应用日渐广泛,其美学价值、演唱效果逐渐受到众多老师和学生的认可。本文以哈萨克民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为例,如图1所示,分析运用半轻声唱法呈现的作品效果。《可爱的一朵玫瑰花》描述的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歌声“一见钟情”,并且表达了邀请女主人公做客并一同拿着乐器演奏乐曲的愿望,内心情感波动大但不失细腻。整首歌曲曲风悠扬,西域风格明显。整段节奏趋于平缓,结合故事情节,该音乐适合半轻声演唱。
整段歌曲四二拍和四四拍相结合,以不同的节拍区分主歌和副歌部分,虽然节奏略有不同,但不影响音乐衔接,反而彰显层次感。第一二句“可爱的一朵玫瑰花,赛迪玛利亚”主歌部分,节奏平缓,演唱时情绪把握到位,提足气息,声带拉长,发挥轻机能作用,发出中弱音量,两句沿着歌词顺下来即可。
“那天我去山上打猎骑着马,正当你在山上唱歌婉转入云霞”,这两句作为副歌的开始,旋律较主歌部分较为紧凑,表达男主人公偶遇女主人公,被其歌声吸引的激动心情。为刻画出主人公的情感,演唱时扩大胸腔,吸足气息,轻重机能转换到位,气息控制发声,音量由中强(那天/正当)到渐强(我在山上打猎/你在山下歌唱)再到渐弱(骑着马/婉转入云霞),唱到“你在山下歌唱”时,要放慢節奏,且不要换气,将歌曲表达完整。
到“歌声使我迷了路,我从山坡滚下,哎呦呦你的歌声婉转入云霞”时,要放缓节奏,延长尾音,重机能向轻机能转换,气息减弱,音量降低,表达主人公的惋惜和想再见到女主人公的心情。半轻声唱法的运用使整首歌情感表达更加生动、细腻,音乐演唱婉转、悠扬,虽然是高音演唱,但不突兀,听众获得的是美的享受。
三、当前民族声乐教学中半轻声唱法存在的问题
1.机能训练存在片面性
本文前面讲到声带机能调节的作用,声带机能即生理机能,对于发生技巧的掌握至关重要。同时,如表演者在演唱时必须酝酿好情绪,表达到位才能融入生理发声,二者有机配合共同作用于歌唱,心理机能扮演的角色不亚于生理机能。而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会发现这样的问题。非常重视生理机能的专业训练,没有看到心理机能训练的重要作用,或者学生在训练时直接忽视了心理机能的作用。这种现象通常是学生在学习初期可能会参与歌唱比赛,为博出位,名利双收。生理机能的训练是获得演唱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久而久之会忽略了心理机能训练产生的效果。学校专业教学体系的不完善会加重这种现象。
2.教学方法表里不一
学校会对声乐教学方法从理论、原理、目的、管理、评价等多方面对教学方面进行设定,但学生通常是有选择性学习,如声乐学习最好的方式是示范教学法,学生模仿发声,模仿气息运用,尝到甜头后走捷径,把理论和原理教学抛之脑后,这样的结果是教学方法由多变少,由杂变简,表里不一。理论指导实践,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乐理知识和演唱要点。而抛弃理论的学习学生如断了线的风筝,有风了能飞一阵,状态好时能有演唱的不错。状态不好了演唱就会出错,像风筝没风了就要无目的的乱撞或自我坠毁。理论的指导作用不言而喻,学会用理论武装自己,理论和演唱相结合,会大大提升半轻声演唱技能。
3.作品表达不完整
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一定是技巧和情感表达的完美结合。光卖弄技巧,缺少情绪的演唱,歌曲没有情感说服力,不能打动听众。如缺少羽毛的骨架,刚硬,不柔和。而只有情感表达,缺少演唱技巧,歌曲听起来有气无力,欠缺阳刚之美。总之,缺少其中之一,歌曲表达都不会完整和动听。现实情况是,部分學生为吸引人注意,演唱时一味炫技,歌曲中要么该强时不强、该弱时不弱,要么尾音拉长到适度即可,非要在此基础上再往后延长。这种唱法虽能体现歌者的演唱功底,但破坏了歌曲该有的节奏和规律,不会有好的演唱效果。也有一部分学生半轻声演唱技巧未达到规定水平,就拿情感表达来凑,这个也会影响歌曲的饱满度。
四、半轻声唱法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1.加大心理机能的培养力度
心理机能训练包括对声音、情绪、艺术素养等多方面,与其说是对学生加大心理机能培养力度,不如说是加快学生综合艺术修养的提升速度。心理机能的培养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耐心,因为心理机能的训练效果不会立竿见影,也需要学生拿出百倍的精气神和努力坚持学习。
(1)对正确的声音形成“固有印象”
只有把对的声音刻在大脑里,才会形成正确的乐感。可以反复收听关于半轻声唱法的优秀声乐作品和经典音响教材,听得多大脑形成的印记会直观反馈到演唱。同时,要克服文字讲解带来的枯燥感,一定要勤看理论知识,这些是经得起考验的真理,有科学的指导价值。半轻声教学图文并茂,对于发声原理、发声技巧、声音特征等讲解的很到位,边学边思考,理解和吃透,用掌握的理论指导演唱,用演唱完善理论才能使半轻声歌唱水平有质的提升。
(2)培养良好的情绪
情绪状态贯穿歌曲演唱始末,过于紧张,过于放松,过于饱满都不是最佳的情绪状态。尤其在紧张状态下,歌曲演唱节奏过于紧实,气息调节不到位,情感表达不完整。紧张时可以原地活动四肢,做深呼吸运动,转移注意力,缓解紧张感。情绪要始终保持适度的兴奋和放松,生理机能才能发挥稳定。培养良好的情绪,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演唱时才会临危不惧,消除紧张感。“知彼”是指反复阅读和收听海量的音乐作品,了解音乐的历史背景、创作初衷、创作方式、演唱技艺等内容,尝试融入音乐,寻找共鸣。只有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情绪才会培养到位。
2.提高生理机能的训练水平
强化生理机能的训练,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基础工作。呼吸系统训练、声带机能训练以及咬字发音练习,这三点缺一不可。
(1)呼吸系统训练
呼吸的转换调节和气息的控制是掌握半轻声演唱技能的关键。呼吸运动是胸腔肌肉群间此消彼长,因此锻炼肌肉力量,提高对抗强度。具体做法为:扩大胸腔,慢慢吸气,保持住不要泄气。同时面部保持放松状态,闭嘴略带微笑。主动收回腹部,把握好力道。这时,开始慢慢发出“si”的音,在横膈膜和喉头没有变动的情况下,尽量无限延伸,直到发不出为止。同时,将快呼慢吸、慢呼快吸与慢呼慢吸一同训练,强化胸腔肌肉力量训练。
(2)声带机能训练
正如前文提到的,表演者在半轻声演唱发声时是通过声带机能实现的。专业的演唱者发声平稳,声带机能能实现轻重机能的自由衔接和过渡。这与平时的声带机能训练密切相关,重点是强化共鸣训练。将咽喉、鼻子、头作为哼鸣的主体,哼鸣时声音通过喉咙的声带发出,打开鼻腔,声波通过上腭骨到达鼻腔,同时往上传到诸窦,共鸣时能发挥轻机能局域振动作用,最终起到声带机能训练的目的。具体可以选择“m”音、“yu”音进行高音区域的强弱音转换练习,清晰定位不同音域的共鸣位置,提升声带机能训练效果。
(3)咬字、吐字发音练习
民族音乐在演唱时十分注重咬字发音是否清楚,音调能带给人美感,但是歌词能直接传递思想和抒发感情,与曲调融合下的音乐对听众来说有很强的代入感,艺术美直击观众心灵。歌词表达的清晰度取决于演唱者的咬字发音是否清楚。演唱时,清晰有力的咬准字头,把控好声母字音。向韵母过渡过程中由咬字转为吐字,不再用力,保持口腔体的松弛和圆润。同时,咬字、吐字发音练习要结合气息运行走向,气息的强、弱、停顿、延长都会影响字的发音力度和规律。此外,由于咬字、吐字发音是伴随腔体发声一同发出,因此要保持高音区稳定的平声和发音时咬字、吐字的灵活度。咬字、吐字发音练习看似简单,却考验着演唱者的演唱功底和水平。
五、半轻声唱法对于民族声乐教学的价值
1.调节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
相较于通俗声乐大众化的自然唱法,民族声乐入门门槛较高,尤其在初学者印象中,演唱民族音乐时一定时嗓门亮、声音大,才能彰显音乐气势,理所应当认为学习难度大,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和目标。久而久之,会堆积些紧张情绪,只要气息不畅或控制不稳就会对民族声乐的学习产生恐惧。其实,学生对“好”声音存在认知上的误区,对的声音不一定嘶喊乱叫,半轻声唱法发声柔、扎实,声音带有穿透力,能带给人美感和听觉享受。将半轻声唱法融入民族声乐教学,让学生学会气息的平稳控制,利用胸腔肌肉群的此消彼长和声带振动区域的不同实现“高音弱唱”。因此,半轻声唱法能调节学生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有助于基本功的发挥。
2.使生理器官实现保值
许多地方民间音乐带有喊叫、吆喝、口号等嘶喊式唱法,这种大唱方式会较大幅度牵扯喉肌,对喉肌造成一定的伤害,同时剧烈的声波对声带也能造成不小的冲击。嗓音使用不当还會造成黏膜水肿、出血或引起声带较高的发病率。半轻声唱法是将声音降到原来声音的一半,注重的是气息的运用和头腔共鸣,声波对声带的冲击比原来要小。半轻声唱法的引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唱对嗓音造成的伤害,使嗓音实现了保值。此外,演唱者在发声时声音通过咽鼓管到达内耳,大声唱时,咽喉管被拉扯力度变大,造成周边肌肉不自然,缺乏松弛度,造成声音幻听。半轻声唱法由于降低了一半的音量,在传到演唱者咽喉管时对其造成的冲击力变小了不少,周边肌肉适当的松弛度反而使自己听到的声音更真实,对器官起到了调节作用。
3.诠释民族音乐作品的灵魂
中国民族音乐风格各异,有多种类民歌、戏曲,以及说唱音乐。如江浙一带的地方民歌或戏曲曲调抒情婉转,韵律柔缓。演唱时声线大多细腻且柔美。如《茉莉花》,会用到较多的半轻声唱法,渐强减弱渐长渐短的旋律在的气息和声带的调控下能感受演唱者浓烈的情感及茉莉花的美。不同于《茉莉花》的慢节奏,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节奏欢快,活泼动感,风格异域。演唱时,高音区重机能比例增多,强化歌曲的律动感。同时轻重机能的自由转换会使曲调强弱分明,突出歌曲主人公开朗的性格特点和生活意境。民族音乐将生活写进了歌曲里,抒发着对自然的崇敬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半轻声唱法能很好地将歌曲所要描述的故事情节和逻辑表达清楚,高质量地诠释了民族音乐作品的灵魂,有助于学生在声乐练习和表演时理解到位。
结语
半轻声唱法符合声乐教学机理,有利于人体生理机能的训练。民族声乐教学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取其优势,灵活实现声乐教学,丰富和完善学生演唱技能,提高演唱水平。
参考文献:
[1]胡剑.论半轻声唱法对于民族声乐教学的价值[J].戏剧之家,2019(25).
[2]秦春风.基于半声唱法对民族声乐课程教学的价值体现[J].神州印象,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