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教学契机 强化“语用”训练
2021-08-05陈兴凤
陈兴凤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果过于注重思想内涵的分析理解,而忽视语言文字的运用积累,会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够全面,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低下,突出表现在写作训练和课堂表现上。词不达意,言不成文,成为学生课堂表达的主要障碍。 “语用”,即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是目前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在日常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语用训练是当下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用训练
语用训练中的“语用”,并不是真正的语言文学中的“语用”,而代表的是学生在学习语文后所进行的语用。是学生能够通过一定的语境训练,运用文字、词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中包含学生对语境的理解及语言文字中的词汇、书面语、口语、篇章结构、文章体裁等方面的内容。教师要合理抓住教学契机提升学生的语用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一、预习前置,在自主学习中强化“语用”训练
从阅读的角度而言,阅读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让学生通过自主的阅读学习进而对文章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小学语文虽然语言文字比较浅显易懂,但更需要小学生认真研读。因为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关键时期,对于小学生的语用训练要以积累汉字、词语为基础,让学生能够对陌生汉字认知,对新学的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通过对课文的熟读,能够简单概述课文内容,概述过程学生能够对此有自己的认知理解,能通过自己所读到的文章内容,有新的发现和疑惑。所以,小学生的课文预习是教师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教学重点,它能够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拓展学生的想象思維能力,更好地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对语文词句进行积累。
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积累量,阅读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自主性学习成为教师主要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对学生放手,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自行感知,可以更好地达到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后再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感悟看法,同学之间交流,可以在提升课堂学习氛围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紧密地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语言实践练习,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习自主预习之前布置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查字典来辨析文中的“主干”“枝干”“不可计数”“应接不暇”等词语的意思。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方式对榕树的有关资料进行搜索,围绕文章内容将资料内容酌情删减,自己制作一张精美的旅游明信片,最后则是完成课文信息表格,并尝试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教师选取预习的文章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的“语用”训练,在布置预习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要选择适合学生发展,适用学生的能力。
二、引导互动,在多向交流中渗透“语用”训练
语用训练对于学生语文学习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实际教学时,要凭借自己的实际语文功底,采用一些教学技巧。教师可以自主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实现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的思想和知识底蕴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学生的表达交流中达到提升学生语用能力的作用,如在《鸟的天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批注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写出来。有的学生批注:“我的眼前好像有一棵充满无限活力的榕树,它像个孩子一样,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美丽向我们展示出来。”还有的写到:“这榕树长得枝繁叶茂,绿得真可爱啊!”“我仿佛看到,榕树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反射出光芒,微风吹来,鲜亮的叶子一动一动的,像在舞蹈,像在生长。”学生的批注不但体现了自己的想象,并且联系课文内容,对文章语言的独特性进行了重点剖析。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更好地表现出学生的思想感受,也训练了学生的语用能力。
在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相似的语句进行对比学习,使学生明白一般的写作过程都是先写作者看到的,再写作者想到的,这样的表达方式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更加生动具体。之后教师进行句式训练,让学生用“……就像……”或“……似乎……”说一句话,体现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而“语用训练”就在这样的互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着。
再如,《最珍贵的东西》全文共计九段,在第二段和第七段之间,作者用了基本相同的表达方式来对“最珍贵的东西”进行了赞美,第八自然段虽然也对“最珍贵的东西”进行了列举,但是没有进行详细的描述。教师可以巧妙地抓住这个点,让学生仿照第二段和第七段之间的内容和写作手法进行描写,写完后还要读给大家听。
学生甲:信念是免费的,无论是贫苦的穷人,还是殷实的富人,在拥有信念的时候哪一个人付过一分钱?
学生乙:微风是免费的,当天气异常炎热,农民汗流浃背,人们烦躁时,它为你送来一丝清凉,它可曾让你付过一分钱?
这样的教学环节,始终注重以语言训练为核心,突出语言训练程序的整体性,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能有效提高强化“语用”训练的效率。课堂教学的鲜活灵动是教师教学的最大追求,保持课堂积极活跃的同时,也要不断满足创新教育的需求,让学生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发挥自己顽强的内在生命力,教师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的核心诉求。因此,在进行小学阅读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投入到课堂中,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断碰撞摩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实现更具有价值的知识体系与技能。
三、联系生活,注重个性体验
链接生活的目的在于增进学生同语言文字的距离感。个性体验则是教师对于文章的基本特点都大致掌握后,再针对文章内容特征,确立符合学生阅读的方式,这样能够更好地创造适应学生发展的个性化体验训练。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串联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一篇文章的核心思想同另一篇的核心思想表述观点一致,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两篇并读,共同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且更好地学习不同的写作方式。
在教育部编版语文第七单元主题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出示单元导读页,明确“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再出示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静态描写的句子”:
1.院子的中央,有一棵桂树。
2.院子的中央,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了。
引导学生读句子,进一步体会理解第二句从枝、叶、花骨朵三方面写出了桂树的样子,是静态描写。小结静态描写的方法:静态描写一般适用于描写处于静止状态的景物,如树木、房屋、大地、山冈等。我们可以抓住事物的样子、位置、颜色、数量、形状等方面進行描写,把静止的物体写具体,写活。接下来出示小练笔题目(三选一):①月亮挂在天空。②上课了,操场上顿时安静下来。③喜鹊站在枝头(配图片)。这些题目就是对学生生活情境的一种再现,链接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生表达兴趣,也是达到“语用”训练的一种有效途径。
如在讲授《落花生》一文时,文章主要通过一家人对花生的描述展开描写,通过家人之间对花生的好处进行探讨,更好地歌颂了花生默默奉献的品格。这篇文章通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学生虽然对该名词没有深刻的体会,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早已对此手法有了大致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名词与词汇之间的组合练习,来启发学生的认知,如“教师和园丁”“憨厚老实和老黄牛”等典型案例。基础课文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针对文章内容来对应设置作业习题,让学生回到家中寻找相关联的人物、事物,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不断寻找,深刻体会教师所讲述的写作手法。此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运用“借物喻人”写作手法做随笔训练,让学生通过动笔写来表述自己的内心想法,进而达到文字积累训练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进行“语用”训练的时候,教师要紧紧把握住教学契机,让教学思想紧扣课堂内容,让学生能够积极合作交流,将生活中的事例能够高效地迁移至自己的文章中,真正实现教师的语用教学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陈明太.意象互动 言意共生——小学语文语用教学实践探寻[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8,(11) .
(责任编辑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