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之翰《利州值雪》:诗画合一,以诗成画

2021-08-05辛昕

古典文学知识 2021年4期
关键词:题画题诗诗画

辛昕

元代是诗画高度结合的时代,尤其到了元末,出现了王冕、倪瓒、吴镇等一大批文人画家,杨维桢延续苏轼“诗画本一律”提出“诗画同体”,由此诗画在精神、艺术手法以及理论上,皆达到了高度融合。诗画合一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画上题诗,即先画后诗。关于画上题诗的起源有“文画苏题”之说,即苏轼题文与可画,而诗画合璧则起自宋徽宗:“画上题诗,诗画合璧,起自宋徽宗赵佶《芙蓉锦鸡图》和《腊梅山禽图》,应为定论。”(查洪德《元代诗学通论》第三章《元代诗坛风气论:雅集与题画》)另一种形式是画表诗意,即先诗后画,取诗意作画。如《萤窗丛谈》中所记载“马蹄香”之典:“‘踏花归去马蹄香,何以见得亲切?有一名画,但扫数胡蝶逐马后而已,便表得‘马蹄香出也。”(明·张丑《清河书画舫》卷六)诗画合一虽在元末达到高峰,但在元初便已经形成,而且成为重要的文学活动,元初北方文人张之翰的《利州值雪》便是其中代表。张之翰以画笔作诗,时人取诗意作画并在画上题诗。在由诗而画、由画而诗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文学作品如:唱和诗、题画诗、纪事文等。

张之翰(1243—1296),字周卿,邯郸人,元初北方重要文人,有《西岩集》传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西岩集》评其诗文成就为:“其诗清新逸宕,有苏轼、黄庭坚之遗;文亦颇具唐、宋旧格。”关于其生平《元史》虽无传,却零星见载于诗文作品或地方县志,其中以顾嗣立《元诗选·张知府之翰》小传较为详细:

之翰字周卿,邯郸人。中统初,任洺磁知事。至元十三年,选置真定总管府知事,历拜行台监察御史,按临福建行省,以疾谢事,侨居高邮,扁所居曰“归舟斋”,蓄书教授。台省交荐,起为户部郎中,累擢翰林侍讲学士,自请外补,除松江府知府兼劝农事。归附后,荒租额以十万计,民甚苦之。因赴省力陈其弊,悉除之,赋诗二首以记其事。后以疾卒于官,年五十四。

张之翰少年师从于北方名儒李冶,精于术数经济之学,为文尊崇元好问,不仅以文名世,亦有治声。他一生仕宦南北,与胡祗遹、王恽为至交好友,皆以“能吏”著称。《正德松江府志》称其“文声政绩辉辉并著”。《利州值雪》是一首纪行诗,作于至元十四年(1277)冬,因诗歌的流传,至元十五年(1278)春,秦中人取诗意做《川行图》。之后商挺于图上题诗,至元十五年秋,张之翰出任济南提刑经历作《求复斋川行图书》以纪事,文与诗句句呼应,起到了注释和补充的作用。

“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即广元路:“广元路,唐初为利州,又改益昌郡,又复为利州……至元十四年,罢帅府,改为广元路。”(《元史·地理志》卷六十)张之翰时任监察御史奉命前往四川,途中作《利州值雪》:

我从奉命西南隅,日与魏、霍同向川中趋。利州门外天雨雪,石磴化作黄泥涂。盘盘欲上不得上,滑处咫尺千崎岖。二君先若锐,扬鞭纵辔争前驱。转头各颠仆,或二或五皆连珠。霍君坠马前若俯且伏,魏君携仆后如醉相扶。我方徒步更在百步余,政自傍挽老蔓攀枯株。黄昏到驿,列坐一大笑。笑后亦复成长吁。吁嗟!庙堂之上曾知此险无,此诗便是川行图。

结合张之翰自作《求复斋川行图书》可知此诗创作的背景:“至元丁丑,某为宪台属掾,同监察御史霍君国瑞被命刷两川行院卷。冬十一月,至汉中,时陕西按察佥事魏君太初,亦有分巡巴蜀诸郡之行,遂成同途。”(《张之翰集》卷十九)所谓两川行院,指的是至元十年到至元十六年间(1273—1279)元朝为平定四川而设立的特殊行政机构:“(至元十年夏四月)辛丑,罢四川行省,以巩昌二十四处便宜总帅汪良臣行西川枢密院,东川阆、蓬、广安、顺庆、夔府、利州等路统军使合剌行东川枢密院。”(《元史·世祖本纪》卷八)分为东川行枢密院、西川行枢密院。张之翰、霍国瑞与魏初相遇同行。霍国瑞其人不可考。魏初,字太初,是北方名儒魏璠之从孙,有《青崖集》传世,时魏初任陕西四川按察司事,前往蜀地。

诗人以画作诗,细腻、生动地刻画并定格三人雪中登山的动作,突出特性的同时将人物形象图像化,如:霍国瑞“坠马前若俯且伏”,魏初“携仆后如醉相扶”,而诗人自己则是“傍挽老蔓攀枯株”。三组人像特点鲜明,虽皆突出行走之艰难,却细腻地抓住每个人物最有特点的动作,使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达到了“诗是有声画”的效果。在全诗结构布局上,同样具有画面感。首先从大处着眼,整体勾勒图画背景:“利州门外天雨雪,石磴化作黄泥涂。盘盘欲上不得上,滑处咫尺千崎岖。”其次,人物分布层次分明。按照前后顺序,展示三组人物画像。人物分布不仅有前后之分,因山行特点还有上下之别,如霍、魏二人是“争前驱”,诗人则是在二人身后的“百步余”,这种安排使全诗结构如画面般前后、上下层次分明。以画作诗的手法及全詩的结构布局,显示出张之翰诗画合一的艺术追求,诗人最后特别将此诗命名为“川行图”。从“以画作诗诗细腻”的手法,到“诗中有画”的意境,完成了诗画第一个层次的融合。

随着诗歌的流传,很快出现了取意于诗的诗意画《川行图》。“秦中人”以诗歌尾句“此诗便是川行图”命名,并取诗意作画:“明年春,别太初于兴元,携国瑞入秦。闻秦中有《川行图》,乃观,乃好事者取不肖前诗语句‘此诗便是川行图三字绘之也。”(《求复斋川行图书》)至元十五年(1278)春诗人到达长安时,已有《川行图》在秦地流传。由此可知,《利州值雪》早已传到秦地,并在此地形成诗画相生并存的现象。虽无法考证此画的作者,《川行图》亦不可复见,但张之翰在文中以“摹写甚妙”四字作为此画的评价,可见画取意于诗,又能与诗意相合,画意与诗意相通,达到了“画是无声诗”的境界。“以诗作画画入神”完成由诗向画的过渡,实现“画中有诗”诗画第二个层次的融合。

诗的流传成就了画,而画的传神同样促进了诗的流传。诗画并存,引出了文人题画之作,即题画诗。至元十五年(1278)张之翰在长安求得《川行图》后,将此画呈给安西王相商挺。商挺观画后于画上题诗:“因索图呈参政左山公,公慨然题其后。”商挺,字孟卿,号左山,为忽必烈潜邸名臣。其功在社稷,有“一代英杰”(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十一)之誉。至元九年商挺拜安西王相:“九年,封皇子忙阿剌为安西王,立王相府,以挺为王相。”(《元史·商挺传》)安西王府在长安:“忙哥剌,至元九年封,出镇长安。”(《元史·诸王表》)商挺之诗,题于画面的左侧:“顷,又得左山侄台元所画后图,仍录参老诗于左。”(《求复斋川行图书》)诗歌成为画面的一部分。题诗于画,促进了诗画的融合,进而达到了“诗画相资”的境界:或“题诗于画,诗、书、画融而为一”,或“以诗揭明或补充或延展画意”(《元代诗学通论》第三章)。虽商挺所题诗未存,无法考证其诗歌内容,但画上题诗,诗成为画面的一部分,实现了诗画共存。“诗画相资”,成为诗画合一的第三个层次。

至此完成了诗画三个层次的合一:以画作诗,取诗作画,题诗于画。诗画合一不仅推动了诗、画的流行以及诗画艺术的高度融合,还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活动形式,促进了文人的文学创作。

张之翰作《利州值雪》,魏初作《利州值雪次张周卿韵》以和之,二人一路时有唱和,结成《东川唱和》集,记录前往蜀地的见闻经历:“由此,不肖每有鄙语,魏必次韵,魏作,不肖亦如之。后蜀中有录为《东川唱和》,凡诗词余百篇。窃读之,中间固工拙不同,皆太初与不肖数千里往返纪行之所作也。”(《求复斋川行图书》)虽诗集已佚,却可知二人创作了大量作品,并在当时广为流传。魏初的《利州值雪次张周卿韵》亦以七古纪行,其中有:“偶然雪岭滑复滑,驿骑凡劣不可驱。一日凡五坠,五坠之外犹可探骊珠。”(《青崖集》卷一)与张之翰以画作诗的笔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利州值雪》与《川行图》并存,引发了文人的创作热情。除商挺题画诗外,张之翰携图归京后,诗、画在大都文人圈广为流传:“后还燕,士夫传玩累月,竟失图于王仲谋内翰家,仅存其诗。”王仲谋,即张之翰的好友王恽。至元十五年夏,王恽在大都为翰林待制:“十四年,除翰林待制。”(《元史·王恽传》)虽无法考证当时是否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但是从“士夫传玩累月”中可以想见,诗画合一确实得到了文人的喜爱和认可,并在文人群体中有一定的影响。

《川行图》丢失,诗画由相资共存变成“仅存其诗”诗画分离,因而有了之后张之翰求画、求文之举。首先,再作诗意画,以求诗画并存。张之翰请人重新作画:“到郓,尝语及孟郎中德卿,已许别作一轴。”(《求复斋川行图书》)至元十五年秋,张之翰出任济南提刑经历,前往山东。德卿,指的是孟祺,与阎复、徐琰、李谦并称为“东平四杰”。孟祺之画未作,而新画已得:“顷,又得左山侄台元所画后图,仍录参老诗于左。”(《求复斋川行图书》)诗画再次合一。由此可见,元初文人对诗画合一的喜爱与自觉追求。接着,再次作题画诗。新画已作,而商挺之诗亦重题于画面之上,张之翰作《求复斋川行图书》,文中详细说明了诗画创作、流传的过程,请复斋于画上题诗。复斋,指的是徐世隆。徐世隆是元初重臣,曾执掌翰林无论在政坛还是文坛皆有极大的影响。至元十四年徐世隆任山东提刑按察使,并在此地有治声:“时有妖言狱,所司逮捕凡数百人,世隆剖析诖误者十八九,悉纵遣之。”(《元史·徐世隆传》)至元十五年张之翰任职济南,作文为《川行图》求诗。纵观徐世隆现存诗文,无法考证当时是否为其作题。但是却可知张之翰在《川行图》丢失而“仅存其诗”情况下,再次完成了由诗而画、由画而诗,诗画三个层次的融合,实现了诗画再次合一。

由张之翰的《利州值雪》到《川行图》再到《求复斋川行图书》可知,在元初便已实现了诗画的深度融合。以往论诗画合一,多关注先画后诗的题画诗,但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元代詩画合一另一种更为生动、鲜活的形式:由诗而画,画与诗相资;由画而诗,文人题诗于画;继而作文以释诗述画。诗画合一不仅成为文人的自觉追求和审美风尚,而且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学活动,促进了元初文人的创作和文坛的发展。

[本文为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元初北方仕宦文人南下与南北文风的交融”(L19CZW003)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题画题诗诗画
题画二首
郑板桥《题画兰竹石》?
宅家
画竹题诗
苏轼题画诗
题画诗册页
《君子萧萧》画题诗
诗画话
诗画话
诗画话 丁聪配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