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职课程新教学模式探究
2021-08-05押明枫
◆摘 要:文章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目前高职院校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进行了新教学模式探究。探究内容主要围绕着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应用型人才;教学手段;考核内容
近些年来,我国建筑行业飞速的发展,不仅大力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建设,而且对当前的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企业对于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需求趋旺。如何培养出理论知识基础牢固,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是目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考虑的问题。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主要核心课程之一,它对培养应用型的建工技术人才起了主要支撑作用。该课程主要是研究了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所用到的施工工艺、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等,以及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新型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它具有着应用性强、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中,主要以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在“建筑施工技术”这门课程中也应该根据此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提高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在该课程中,我们培养学生不仅要注重在平时课堂上的对于书本理论知识的讲授,还要及时考核学生对于所学到的知识的应用能力,及时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那么选择一个合理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对于该课程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这也是保证我们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在高职院校中,“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主要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为主,该方法对于传授知识虽然具有集中、高效的特点,但对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建筑工施工技术”课程包含大量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该课程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许多施工工艺也比较复杂,若仅用传统讲授的方式向学生讲解,不仅难以让学生理解,还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无法达到一个理想的教学效果。
2.理论与实践脱离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内容涵盖了大量的施工工艺与施工要点,它是一门对实践要求较高的专业课。目前高职院校中“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授课太过于注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比较依赖书本上的内容,课堂教学方式也主要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配套的实践环节较少,忽视了对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理论与实践脱离,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少主动思考的过程,更无法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今后在实际工程施工中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违背了我们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初衷。
3.教材的内容陈旧
在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层出不穷,而我们的课程所使用教材内容往往更新不及时,无法做到与时俱进。这就导致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大部分还是传统的施工工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目前施工技术的发展脱轨。同时教材中提供的内容大多数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缺少配套相关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无法结合案例理解施工工艺。
4.课程考核方式不全面
当前“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以考试为主,考核的重心放在了理论知识上缺乏对学生能力的检验。这样的考核方式会让学生形成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认为卷面成绩是检验该课程的评判标准,也容易导致学生为了追求分数,对书本知识要点死记硬背,不去深入思考。同时由于在复习中没有深入理解知识,很容易造成学生考完就忘记的现象,没有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1.丰富教学方式。丰富的教学方式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对于提高课堂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
(1)目前“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大多数还是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虽然该教学方法信息传播量大、形象直观、效率也高,但上课的节奏偏快[1],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针对比较复杂难理解的施工工艺,增加相对应的施工视频或施工动画,为学生还原施工现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桩基础工程的施工、单层工业厂房的吊装等等。
(2)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际施工案例,围绕该案例为学生讲解一系列的施工知识点及施工安全注意事项,这样就使学生接收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明白,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将运用于工程中的哪些部分,以及在日后的工程施工中,应注意哪些施工要點。
(3)结合BIM技术进行教学。BIM技术具有可视化和模拟性等特点[2],它可将结构或构件以三维立体图形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同时还可以模拟建出建筑物的外观和内部结构。在课堂中可将BIM技术引入装饰装修工程的课堂中,加深学生的感官认识。例如:利用BIM技术为学生展示干挂石材的排列方式。
2.引入实践内容。课程中适量增加一部分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至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可引起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达到了学与练相互促进的效果。
(1)在理论课中增加编写施工方案环节。将学生分为6-8人组,针对基础工程、混凝土工程、砌筑工程、装饰装修工程等,给予小组一些原始的工程资料,小组成员之间共同协作,尝试编写一套完整的施工方案。要求编写的施工方案中包含工程概况、施工计划、施工准备、施工方法、施工技术措施、工期保证措施、质量保证体系及保证措施、文明施工要求等等。使学生通过编写施工方案,能够正确选用施工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的一次检查。方案编写完毕后,小组之间互相交换写好的成果,互相点评各自的优缺点,并通过投票等方式选出最优作品。这样不仅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对方方案中的优点,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对方方案中的不足,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在相互评价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成长。
(2)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利用实践环节,让学生提前接触施工现场,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场中去,即巩固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实操能力。同时老师可以通过实践环节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漏洞,并予以指导和帮助。
3.建立网络资源平台,弥补教材的不足之处。利用学习通、职教云等教学平台建立“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资源库。
(1)传一些课上讲到的新工艺、新技术等,让学生在课下可通过平台温故而知新。
(2)材章节内容的划分,建立相对应的案例库,上传具备时代性和典型性的施工方案,供学生课下参考。并鼓励学生课下主动寻找优秀的施工案例,在平台上分享给大家。
(3)中根据案例提出一些在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等,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和良好的思维模式。
4.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编写新的考核方案。增加一部分新的考核内容,例如:实操能力考核、学习态度等等,并重新划分成绩权重,全面的考核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新考核内容与成绩权重如下表:
三、结语
本次课程新教学模式探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主要围绕着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加强了课程实践环节,全面考核学生各项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为我国建筑领域源源不断提供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继兵,张庆章.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管理工程师,2021,26(01):61-64.
[2]吴春龙.BIM技术在中职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0,34(06):138-140+143.
作者简介
押明枫,女,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生,建筑与土木工程。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职课程新教学模式探究——以“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为例,项目编号:JYJKY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