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阅读能力层级的文学类文本试题命制

2021-08-05孙涛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7期

摘要:借助试题测评是考查学生阅读能力水平的一种重要方式,但许多教师缺乏原创试题命制的能力。教师提高他们的自主命题能力,可以借鉴PISA阅读能力层级划分,根据课程标准阶段性要求和统编版教材的教学目标明确测试目标,编制包含情境、内容、能力的阅读测评框架。在试题命制过程中,要选择符合人文主题导向的命题文本,构建日常学习或生活场景进行符合学生真实认知水平的问题设计,运用SOLO分类理论设计示例式、層级式的答案示例。

关键词:阅读能力层级;文学类文本;原创试题命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2A-0116-05

借助试题测评是考查学生阅读能力水平的一种重要方式。目前,教师选择试题大体有四种方式:一是照搬照抄地拿来,二是有针对性地选择符合教学进度或学情的试题,三是适当改编原有的试题,四是进行试题原创。试题原创难度最大,也是教师较少选用的一种,说明许多教师还没有试题原创的能力。怎样提高教师自主命题的能力呢?笔者借鉴PISA阅读能力层级划分,结合一篇文学类文本原创试题的命制,谈谈原创试题命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PISA阅读能力层级设置

PISA所评估的阅读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获取与检索、整合与解释、反思与评价。其中,“获取与检索”主要考查搜索、定位、筛选和组织信息的能力;“整合与解释”主要涉及对文本的理解、统整、解释的能力;“反思与评价”重在引入个人生活或文本以外知识、观点等评价文本内容与形式的能力。如表1所示,这三种阅读能力又分为以下七个层级。

目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描述的认知操作“不明确、不具体,难以清晰依据其内容标准命题”[3]。教师可以借鉴PISA的认知要求,研究并梳理出切合学情的阅读能力层级,明确测评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标准,命制适合课程标准要求的试题,最终使测评科学、规范、合理。

二、明确测试目标,编制阅读测评框架

命题前,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了解学段对阅读能力层级的要求,细读教材,整体把握教材中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分析教材文学类文本助学系统(预习、思考与探究、积累与拓展、阅读提示)中的阅读能力层级,使测试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体现教、学、测的一致性。

以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主要是文学类文本,若对本单元进行阶段测试,命题就要紧紧扣住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民风民俗,文章体裁有小说、诗歌、散文,语文要素是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本单元教学围绕这些展开,测试是学生日常学习的延伸和迁移,是学习内容有代表性的呈现,那么阶段性测试就要围绕这些命制。

“思考探究”“积累与拓展”等助学系统需认真研读,明确教材对阅读能力层级的要求。如《社戏》“思考探究”第一题“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具体落实了“整合与解释”能力,达到PISA阅读能力的四级水平,即“整合文本几个部分确定主要内容或观点”。第三题怎样理解文章最后的“好戏”和“好豆”,需要从平桥村的环境和乡民生活、“我”的所见所闻以及与城镇生活对比,从时空距离和《社戏》删减掉的开头,讲述“我”在大都市看戏等角度对文本进行全面详细理解,考查学生形成广义理解的“整合与解释”能力。第四题揣摩语句,“解释语言细微差别的含义,能表现出理解的准确性”,是“整合与解释”五级能力水平的试题。第五题要求学生阅读删掉的“我”看中国戏的两次经历,体会作者情思,需要让课内文本与课外文本进行比较或产生关联,为接受型思考,属于“反思与评价”第三层级水平。另一篇教读课文《回延安》课后助学系统中要求学生“概括每一部分主要内容”;延伸阅读相关诗文,深刻理解“延安精神”,也都体现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灯笼》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筛选不同意义上的灯笼,如文化上的、情感上的等,属于“获取与检索”的四级能力水平。

确定阅读能力层级水平后,进行阅读测评框架的设计。阅读测评框架整合情境、阅读内容和阅读能力三个维度。情境连接着知识、能力和现实生活世界。良好的情境设计能够明确本阶段的认知要求和难度,体现了对学生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成长诉求[4]。统编版教材八下第一单元有对学生“民风民俗、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和阅读能力层级的要求,编制的阅读测评框架(见表2)应该积极回应这些要求。

围绕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学生要理解民风民俗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在民风民俗之中隐含着更深层的家国情怀,体现了对故土的热爱和对国家的认同与大爱,相关命题文本要彰显这一育人价值。不同阶段,学生阅读能力水平是不一样的。八年级教材下册第一单元的助学系统对“获取与检索”能力要求是四级,对“整合与解释”能力要求是四~五级,对“反思与评价”能力要求是三级,试题要对应这些能力层级水平。当然,学生达到这些能力层级是在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之间交流互助下达成的,试题最好不要超过这些能力层级水平。考虑到提高学困生学习兴趣,个别试题也可以适当降低阅读能力层级。

三、基于阅读测评框架的试题命制

阅读测评框架是试题命制的蓝图,命题者需根据阅读测评框架进行文本的选择、试题的编制和审阅、答案示例的设计等。

(一)命题文本:符合人文主题导向

命题文本是命题情境的载体,是设题的起点,是检测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依托,所以选择适宜的命题文本至关重要。命题者要紧扣测试目标,选择既与课标要求吻合又能诊断现阶段学习情况的文本。

比如,统编版教材八下第一单元选择的一篇命题文本是《遇见一把梳子》。这篇文章是马来西亚作家朵拉2020年8月25日发表在文汇笔会上的一篇散文,来源具有权威性。文中,作者描写穿“立领、斜襟、右祍、盘扣、弧形下摆”衣服的外婆,有三面镜子的梳妆台,浔埔女“七彩小花串成的‘簪花围等内容都充满了民族风情,体现了福建惠安地区的民风民俗。在学生学习了课文中反映的民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后,用此文进行测试,会让学生对民俗文化的感受和理解更加深刻。另外,作者通过民俗现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外婆的怀念和对母国文化深深的眷念,也是对本单元“家国情怀”从另一个层面的反映。选择的这一文本恰当体现了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

除了注意人文主题导向,选择文本时也要注意其他一些细节,比如阅读量、易读度、命题点以及公平性等问题。

(二)问题设计:明确阅读能力的追求

问题是文本特征和阅读能力目标的交汇点,最能体现命题者的测试意图。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將生活和学科结合起来,在生活化的情境下激发学生的思考、引起他们的共鸣;要用文本中的思考点构筑体验和认知情境,打造符合学生真实认知水平的试题,有效诊断他们的阅读能力水平。在设计问题时,要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呈现不同的能力层级。如表2中包含的三种测试能力,命题者要整体把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能力层级或者试题比重。在试题类型上,也可以打破主观题一统天下的局面,灵活运用多种试题类型,多角度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比如,《遇见一把梳子》设计的试题:

①你若是作者,你会向文中小陈介绍哪些外婆保留下来的惠安地区的风俗?

②作者想给本文选择插图,她会选择下面哪一种梳子呢?请说明理由。

③下面是小娟和小明读了《遇见一把梳子》后的对话。

小娟:绑小脚是不好的习俗,又与梳子无关,应删去。

小明:绑小脚是外婆形象的一部分,怎么能删去呢?

你同意谁的观点?请参照文章内容,用自己的文字作答。

这三道试题分别对应“获取与检索”“整合与解释”以及“反思与评价”的能力。第一题的题干设计了角色互换情境,尝试让学生切身体验,定位显性信息,寻找隐含信息,比较和推断,体现了“获取与检索”多种能力层级水平。第二题属于“整合与解释”能力的三级水平,要求学生根据文本信息进行比较,要对文本有一定的理解能力。第三题采用两人对话的形式,表达两种相反的诠释,让学生评价谁的观点更合理,实际上是反思和评价文本的内容:作者为何要写绑小脚呢?试题设计兼顾各种阅读能力,能力层次水平既对应教材要求的能力层级,也适当有高有低,能有效诊断出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

(三)答案示例:基于SOLO分类理论

确定试题后,试题答案的设计就异常重要。因为“答案是命题立意的集中体现,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终结性成果,也是评分的关键因素”[5]。传统的阅读试题答案要么是开放式答案,不提供参考答案,依靠阅卷人员的经验判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由,但阅卷极易出现误差;要么是要点式答案,答案分成若干评分点,阅卷人员按点赋分,这样能有效覆盖要点,但忽视能力水平量化的需求;要么是多视角答案,根据思维维度的不同,从不同角度提供不同的答案,开启了学生发散性思维,但给阅卷带来了挑战。

运用SOLO分类理论设计示例式的、层级式的答案示例,能有效解决一元化评价标准给学生带来的思维禁锢,也能解决开放性答案给阅卷老师带来的评分误差。笔者运用SOLO分类理论对第一题的答案进行了如下设计(见表3)。

试题命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要先分析课程标准对本阶段的要求,确定测试目标,然后根据教学文本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等因素,选择恰当的命题文本,分析教学文本中的助学系统确定命题的难易度。教师应通过自然且多元的情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再现学习或生活场景,让他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碰撞,使他们的回答具有生命力和个性化。教师若注意到这些问题,并持续追求这种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试题命制,他们在教学中,就会及时修正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环节,就会考虑如何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学质量必然也会相应提高。

参考文献:

[1]余闻婧.中国学生的阅读素养弱在哪里——基于PISA 2015测试结果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18(10):53.

[2]陆璟.PISA测评的理论和实践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1-82.

[3]冯渊.语文要怎么考——中学语文命题探索[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3.

[4]杨向东.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考试命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8(10):44.

[5]孙涛.整本书阅读命题导向探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17):80.

责任编辑:李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