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品格提升工程项目的进阶逻辑

2021-08-05万莺燕周海娣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7期

万莺燕 周海娣

【项目简介】

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自2009年8月建校以来,始终以“享受如春教育,培育有根新人”的办学理念为引领,积极挖掘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聚集非遗文化,建构适合儿童体验的空间,开发课程、拓展活动,着力培育“有根新人”。2019年4月,学校成功申报了江苏省第三批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项目——“指向‘有根新人的儿童非遗体验空间的建构”。项目通过引导学生在校内外物型空间里亲自感知、亲历体验、亲悟成长,形成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在心底留存对非遗文化的美好记忆,在传承、创造中培育学生“向善、尚美、知勤、善创”的关键品格,为儿童当下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指向‘有根新人的儿童非遗体验空间的建构”的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不断进阶,需要具备四种思维:一是利他思维,基于学生品格提升进行价值定位;二是场景思维,场景设计要与儿童成长联结,为学习场景赋予内涵;三是成果思维,指向儿童素养与未来發展的可能性;四是迭代思维,不断寻找项目实践的最佳效应点。

关键词:非遗体验空间;品格提升;进阶逻辑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2A-0029-06

春江中心小学自2009年8月建校以来,始终以“享受如春教育,培育有根新人”的办学理念为引领,积极挖掘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聚集非遗文化,建构适合儿童体验的空间,创新开发系列学生活动,着力培育“有根新人”。2019年4月,学校成功申报了江苏省第三批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项目——“指向‘有根新人的儿童非遗体验空间的建构”,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进阶逻辑。

一、利他思维:基于学生品格提升的项目价值定位

江苏省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建设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品格,这是我们的起点,也是核心点。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学校始终需要具备一种“利他思维”,一切以学生的品格发展为目标,我们的价值认知、思维方式、行动方式,决定了项目的边界、价值意义和可能性。

1.基于学生发展,发掘项目生长点

建设这一项目主要源于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发展期待:一是为了拓宽文化视域。我校学生主要由春江原住居民子女和外来务工子女共同组成,且外来务工子女占比较大。儿童非遗体验空间的建构,以“真实体验、拓宽视域、共生共长”为主旨来设计校园空间、重构童年生活,通过不断发掘新的儿童品格实践教育渠道,构建学校德育课程新样态。二是为了树立文化自信。学校通过开发有生命力的“非遗”特色资源,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引导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当代少年儿童,进而不断树立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三是为了传承优秀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据调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实物和资料得不到妥善保护……我们尝试通过资源开发、社团活动、品牌建设、机制创新等方式,主动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学习、认识、参与文化传承和创新活动,这样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充实教育内容,又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品格发展。

2.明晰项目核心概念的内涵界定

“有根新人”的“根”即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美好的家国情怀。学校在培育有根新人时,首先要“寻根”,引导儿童深度认同优秀的传统文化,增进儿童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树立文化自信。其次要“扎根”,注重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挖掘优秀的地方非遗文化,为学生创设场景,并进行课程化、活动性设计以及模块化、人文性构建。三要“培根”,通过“非遗体验空间”资源的系统开发,丰富的在场体验活动、儿童自主管理方式的创新等,引导儿童的文化理解和道德学习,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使儿童具备“向善、尚美、知勤、善创”的品格,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

“儿童非遗体验空间”是指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场馆、校园环境、外围空间等。在这个空间里,儿童通过亲自感知、亲历体验、亲悟成长,形成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在心底留存对家乡非遗文化的美好记忆,在传承、创新非遗中促进指向培育“有根新人”的“向善、尚美、知勤、善创”等关键品格的养成,为儿童当下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3.指向师生成长,设定项目目标

一是建设儿童非遗体验的物型空间。学校深刻理解非遗文化的特质,并结合时代发展要求,着力资源的创意开发,从主题学习场馆、校园生活空间和校外特色资源三大领域入手,建构“全息式”的儿童非遗文化体验的物型空间。二是探索儿童品格提升的活动范式。以“儿童视角,全面成长”为理念设计儿童学习与活动样态,通过“五指”非遗体验行动及“非遗传人进校园”“非遗文化研学游”等活动路径,探索促进儿童品格提升的活动范式,引领儿童在体验中获得品格的提升。三是培育师生道德认知、核心素养。通过该项目的建设,激发教师创新道德与情感教育的方式,提升教师的研究力和实践力,形成学校品格教育专业教师团队,进而促进全体师生的全面发展。四是促进学校德育整体变革和内涵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育“有根新人”为目标,以“非遗文化进校园”为载体,在德育体系架构、校园文化建设和育人特色方面取得新突破,并推动地区辐射与联盟校的内涵发展。

二、场景思维:与儿童成长联结,赋予学习场景内涵

场景主要是指以学习者为中心,融合了各种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相对完整的学习情境和学习体系。我们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周边优质资源,以体验成长为目标,把学生的学习空间打造成一座立体式的非遗体验中心。学校不断用场景思维来自我追问:我们设计的体验空间是否成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场景?怎样才能让师生的学习真正产生?怎样通过场景与儿童成长有机联结,给儿童留下美好记忆,实现自我塑造?

1.构建主题学习场馆,让学习随时发生

学校的场馆是为一定教育目的而设计的物型空间,是通过实物造型、模型布置,配合图片、文字说明和信息技术构建的一个可视化的、交往式的学习载体(实施方式见表1)。春江小学拥有江苏省唯一的一座坐落在校园内的“非遗文化互动体验馆”,展馆总面积300多平方米,设有“儿时玩趣”“春江私塾”“民间艺术”等八个主题展厅,为学生传承非遗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地球村”集科技、地理、政治、经济、人文等多方面于一体,让每一位春小的学生都能在这里感受到世界的奇妙、科学的奥秘、人类的文明与宇宙的浩淼……“创客中心”的全息舞台设计,将使“沉浸式课堂”理念成为现实。

为了让农村的学生真正感受农耕文化,我们建设了极具江南农村特色的“春晓犁园”。在每个班级一块的“自留地”里,学生亲自下地、精心播种、细心养护,快乐收获……而亲自种植的劳动成果,还可以带到学校“快乐厨房”中进行再创作。捏搓揉团、烹炒炸煎,中华美食文化在方寸天地中得到了最佳的传承。

2.打造校园生活空间,让体验处处衍生

学校整体规划校园环境,以传统优秀文化和非遗元素为建设基调,使校园空间与主题场馆相得益彰,努力建构培根、养德的非遗环境文化(见表2)。春曦园、春晖园、春华园和春笋园四大园区各具非遗特色,“问渠”“夕拾”“春竞”等校园景观错落有致,四层文化长廊“崇文馆”“尚德轩”“辩理台”“乐美亭”处处弥漫书香气息,处处可以展示学生非遗文化的学习成果。在校园的主题园内,我们还建设了多个传统游戏运动区,让学生们自由沿网攀爬、荡秋千、玩索道、爬竹竿……努力让校园每一处都成为学生体验非遗的乐园。在这样互动体验式的校园生活空间里,学生们沉浸其中,“向善、尚美、知勤、善创”等儿童关键品格也自然生成。

我们开发、融合学校周边特有的资源,包括春江民俗文化公园、都市e农庄、楠木厅、新龙生态林、魏村老街、江心洲等八大校外实践基地,不断拓展和丰富“非遗文化”的内涵,构筑“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儿童体验空间网络。学生可以去楠木厅参观体验,感受春江大宅门的特点;可以去森林公园徒步、野营,开展四季主题学习课程;可以去江心洲领略长江风情,或是在魏村老街感受春江古街的非遗风格,了解家乡历史,进而激发热爱家乡之情……

学校有近两千名学生,每一个家庭都蕴含着丰富的品格养成教育资源。我们借助“家长学校”的建设,不断开发与利用这些优质资源,通过“主题研究、参观寻访、动手操作、实践体验、亲子合作”等方式开展基地活动,使其成为儿童品格发展的重要场域。

三、成果思维:指向儿童素养与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在项目推进的各个阶段,学校时刻需要具备成果思维,用任务驱动、不断追问:我们想要通过项目建设解决什么问题、培养怎样的人?用何种方式来解决?怎样确保目标的达成?这样的成果思维倒逼着我们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变革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活动样态,扎实评价机制,从而实现人的发展。

1.慧心慧意:开发“非遗文化”主题课程,探索丰富课型

学校充分利用场馆资源,结合地域文化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開发了春江地域、春江童玩、春江美食等七大版块为主的春江非遗文化课程群,并形成了课程实施纲要,为课程的规范实施、整合实施提供了较为清晰的路径。同时,我们还整体开发了非遗类的社团活动,并以“非遗”为主题开展了主题学习课程,其中“玩转童年”“粉墨登场”“春江美食”“徒步春江”等主题,都是学生们特别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带领学生们在场馆中开展丰富多元的学习活动,围绕不同的主题展开合作探究活动,如“探秘二十四节气”“独轮车的秘密”“方言对对碰”……学生通过观察、提问、测量、推理等多种形式的探究和创造性活动,亲历一个个研究过程,训练科学思维方法,获得科学解释和结论,学会与人合作、深度探究,在这种个性化和充满乐趣的难忘经历中,培养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项目建设的进程中,我们不断探索课堂教学范式,如认知互学课型、游学感悟课型、品赏体验课型、技能展演课型、视频赏析课型等。这样的研究提高了本课程实施的效能,也为其他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清晰的实施路径。

2.匠心匠韵:精心打造“五指”非遗体验活动

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曾经提出促进儿童整体发展的“五指活动”,包含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语言活动。在春江,我们也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学校资源,为学生量身定制了有趣的“五指”非遗体验活动(见表3),为学生搭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匠心”、重建中华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例如每年儿童节前夕的“非遗文化周”,各个级部在年级组长的带领下,开展序列化的“五指”非遗体验活动。一年级“家乡研学游——走进楠木厅、民俗公园”,二年级“玩传统游戏,承春江非遗”,三年级“传承非遗技艺,玩转指尖艺术”,四年级“传承非遗、寻味春江”,五六年级“探非遗之趣,寻农耕之乐”,学生们在传承与坚守中实现对祖辈生活记忆的留存、品格的坚守,孕育爱劳动、爱家乡、爱自然、爱生活、爱探索的乡土情怀。

3.研学研习:“印记”非遗文化的行走

学校充分利用周边有利的研学资源,为学生全力打造行走式研学课堂。这样的传承研学之旅,让学生找到作为中国人、常州人、春江人存在的归属感、价值感,从而更好地唤醒文化自信,培养学生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1)“非遗传人”进校园。春江小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非遗指导教师是一群平均年龄30岁左右的年轻教师,他们对于非遗类优秀的传统文化缺少深入、丰富的理解。但是非遗的传承,年轻人是关键。只有让年轻教师了解、接受和喜欢非遗文化,进而更好地影响学生、培育学生的优良品格,非遗才能经受时间考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鉴于此,我们积极争取当地文化部门的支持,启动“非遗传人进校园”的活动。通过“非遗传人工作坊”“非遗大咖大讲坛”“优秀传人训练营”等活动,带动一批教师的成长,形成“雁阵效应”,让“非遗”行走起来,流动起来,盛行起来。

(2)非遗文化研学游。学校打造序列行走课程,在体验式、互动式的非遗研学游中让学生亲历真实的非遗生态环境、丰富的实物资源和专业的活动场地,从而让学生对非遗有更深刻、更直观、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每次非遗研学活动一般会经历“主题分类—场景铺设—学生投票—设计路线—体验行动—创意表达—行动评价”等一系列有结构、有目标、有策略、有推进、有反馈的过程。

非遗文化研学游包含“匠心之旅”,我们充分挖掘校外实践基地的资源,让学生通过定期的参观、学习、实践、体验,进一步感受地方非遗文化的浓郁气息。如春江镇民俗公园、新龙生态林、常州的非遗博物馆等都是学生开展“探秘非遗”活动的好去处。学生们在导师的带领下,选择有兴趣的主题进行探究,挑战“非遗小导游”,成为常州非遗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此外,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倡导多元的学习方式,通过学校主题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将“非遗文化”校内校外主题场馆图片、文字介绍以及学生开展的小课题研究成果等及时上传,还把各种非遗资源的链接上传到网上,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或自主、或与父母一起经历有趣的“非遗文化”之旅,还可以通过平台及时反馈自己的想法和收获。

为支持和完善儿童非遗体验空间的建构,学校设置了以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为主线的评价方式,指向学生关键品格的养成。如低年段的“儿童非遗体验卡”、中年段的“非遗文化传承册”、高年段的“非遗文化创新证”,直指儿童的非遗体验,注重儿童的品格养成,形成了儿童品格养成的有效促进机制。

四、迭代思维:寻找项目实践的最佳效应点

在項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遭遇瓶颈,如:非遗离孩子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孩子们到底喜欢怎样的“非遗体验”?学校空间如何发挥最大的育人效应?特别是2020年的一场疫情给项目的推进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但项目建设的终极目标不就是“突破瓶颈”吗?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我们需要拥有迭代思维,在坚守与创造中回应师生的发展需求,应对项目建设中的现实问题,不断实践,勇于探索,走出一条迭代探索的新路。

突破一:云端非遗,后疫情时代的“非遗”新貌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都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改变。教师们别出心裁,带着学生们开启了一场“常州博物馆云参观”,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掌握新技能,了解常州城。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规划路线,设计出行攻略,做云端“博物馆小导游”;通过“我的常州”App中的“线上博物馆”实现了云参观,并选择馆中自己最中意的“珍品”,当了一回小小的宣讲员。通过为不会说话的文物“发声”,学生在心里便种下了一颗“守护历史文化,传承非遗文明”的种子。在疫情期间每一个节日、每一个节气,我们不断在云端发起活动倡议,让学生宅家的非遗体验也照样精彩。这样的亲子体验、家校合作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拉近了亲子关系,让宅家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意义。

突破二:拜访森林,新时代“非遗”的沉浸式体验

学校周边拥有一片森林——新龙生态林,“拜访森林”课程应运而生。我们带着孩子走入自然,完成一系列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比如“定向越野”大挑战、搭帐篷、做美食等。我们还架构了六年“拜访森林”序列活动,如“豆豆变形记”“巧手事蚕桑”“守护十岁生日树”“生存大作战”等,让孩子们沉浸于一项项快乐而有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不断转换角色、交互体验、发掘潜能,提升综合素养。

突破三:新劳动教育,打开“非遗体验”的新场景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如何突破项目瓶颈,让非遗走向更美好的未来,“劳动教育”成为了我们项目建设的新课题。我们从空间建构、课程重构、活动创新、评价升级等方面寻找劳动教育的最佳效应点,充分挖掘“非遗”课程中的劳动元素,带领孩子们“采桑养蚕”“摘枇杷”“采杨梅”“劳动成果线上带货”……体验得不亦乐乎,让“向善、尚美、知勤、善创”的品格在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中得以养成。

我校的学生品格提升项目工程在发展的进程中,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但是我们始终坚持利他思维、场景思维、成果思维、迭代思维,探索项目实施的进阶之道,努力实现关键品格与特色空间的全面融合,坚守儿童立场与学生主体活动,尝试校内实践与校外体验的立体互动,不断发掘传统文化与时代元素的融合创新,为培育“有根新人”,实现学生品格的全面提升,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责任编辑:李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