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用”三步走进小古文
2021-08-05齐岩
齐岩
我國有数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孕育出大量的故事,很多都以小古文的形式被记录并传承下来。小古文对学生了解历史、感知文化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这一认识,部编语文教材精心选编一定篇幅的小古文,供小学生阅读。
小古文虽小,内涵却很丰富,具有较高的学习和教学价值。因其词语、文法、语用等诸多方面都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别,往往给学生的理解和感悟造成不小的障碍。部编语文教材小古文的比重在增加,但相应的教学指导并没有跟上,对小古文这一独特文本形式没有具体、精准的标准说明。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标准》、单元语文要素和课后习题,明确学生小古文教学目标,并细化教学方法和步骤,为扫清学生的学习障碍不断努力。
熟读长“知”
学生走进小古文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就是读不通、读不懂。初遇小古文,很容易被它的生僻读音、罕见字义、相悖表述习惯给搞迷糊,更不用说流畅诵读和准确理解了。因此,必须熟读长“知”,以熟读为基本方法,提升自身的文言文素养。
一读文本,读准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继续学习的基础,小古文中有很多通假字、生僻字、多音字,需要学生在一读文本时解决。如《精卫填海》中“堙”,《论语》中“是知也”的“知(zhì)”,“默而识之”的“识(zhì)”,都属于比较难读的字,需要采用齐读、指名读等方式重点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二读文本,读出语断气连。引导学生通过注释或插图等方法读好长句并掌握难懂的短句的停顿。如“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因/释其耒/而守株”“足跌/没水中”。也可采取由教师示范读,再借助师生读、小组读、加入动作等方式练习巩固,熟读成诵,读出语断气连,初步感受文意。
三读文本,读懂意思。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深读文本,疏通文意。文言字词中的一字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同音字、特殊句式,以及跟现代汉语里字义相差较大的文言常用字都是学生理解小古文的难点。如《论语》里的一字多义,“敏而好学”的“敏”是“聪敏”,而“敏以求之者也”中的“敏”却是“勤勉”;《论语》里的同音字“zhī”,“知之为知之”中的“知”与“之”,意思分别是“知道”和代词;《精卫填海》中的古今异义,“炎帝之少女”中的“少女”在本文中是“小女儿”,在现代汉语里却是“少年女子”……这些都是难以理解的句式和语义,需要以深读文本的方式予以解决。
四读文本,厘清结构。理解文本重点之后,学生对文本的意思有了整体的理解,接下来引导学生厘清文本结构。如《囊萤夜读》的总分结构,《守株待兔》的分总结构,《古人谈读书——朱熹语》的总分结构,都是需要在深思文本的环节引导学生关注的,让学生对文本有全局观。
教师通过四读文本策略,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文意、厘清结构,有助于学生初步感知小古文的文意,大体了解古诗的起因、经过、结果,为接下来的“深思求义”奠定基础。
深思求“义”
小古文字数较少,且多浅显易懂,层次并不十分丰富。但其表达的内容多为人生哲理、个人观点,所以也需要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用辩证的方法理解小古文所蕴含的哲理。
深思求“重点”。要深思文本,理解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原来读书就是把字读少再读少,读少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厚书读薄、读精的过程。例如,学生读到《论语》的“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很容易读出“不如学也”是本句的重点,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关键词还不够精炼”,再精炼就是“学”,进而导入朱熹的话。学生读出朱熹的话关键是“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教师给予评价“太多了”;学生继续读,读出“心到”,并联系上下文说明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有三:一是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二是三到之中,心到最急;三是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深思求“道理”。部编教材里的小古文一般不长,但都蕴含着深远洞见,深思文本的第二步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文意和结构,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明白文章想要说明的道理。如《囊萤夜读》用33个字说明“勤学”的道理,《守株待兔》用39个字说明“不劳而获终将一无所得,被人耻笑”的道理,《司马光》用30个字说明“做人要勇敢机智”的道理,《精卫填海》用35个字说明“坚持不懈,人定胜天”的道理,理解其蕴含的哲理都需要学生反复咀嚼推导。
深思求“思维”。思维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善学、善记和善思。对关键词的提取、结构的梳理、哲理的挖掘、传统文化的感知都要用到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古文教学越到高段,越是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古人谈读书——朱熹语》中引导学生谈谈对“心到、眼到、口到”的启示,学生思考到还有一句俗语叫“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朱熹先生的话应该是“心到、眼到、口到、手到”,这就是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通过横向梳理和纵向对比,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小古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
深思求“文化”。小古文里有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精卫填海》里的“炎帝”,《囊萤夜读》里的“练囊”,《司马光》里的“瓮”,等等。这些文化符号可以借助丰富生动的图片、直观的实物、吸引人的历史典故、生活经验等来体会。此外,小古文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可以引导学生要像精卫一样坚持不懈、勇于抗争;要像孔子一样好学、善思;要像梁启超希望的那样做一个爱国的中华少年,这些都是小古文文化符号要传递给学生,烙印在思想深处的。深思文本,让学生在学习文言知识、习得阅读策略的同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勤用增“能”
学习小古文是为了更好地交流和表达。具体说就是通过对小古文的学习,丰富词汇,提升读写能力;强化语用,提升思维能力;用于育人,丰富为人处事的道理。
古为今用,可以提升读写能力。学以致用,举一反三,首先要用在语文练习上。使学生通过对小古文的学习,掌握初步的文言常识,进而能自己阅读浅显易懂的小古文。学生知道存在大量的一字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同音字、特殊句式,这样以后遇到小古文的时候就会形成理解文言字词的基本素养。写作亦然。文言文读多了,“雅言”积累也丰富了,用于日常作文,或拟题、或点题、或说理,可以起到言简意丰的目的。
学以致用,可以提升思辨能力。躬行文本,关注语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横向锻炼与纵向发展,应该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所有环节和全过程。而小古文因其小而精,易而博的特点,对锻炼学生的思维更是作用重大。学生可以从《杨氏之子》寥寥55个字中学到思辨也同样生活化;从《学弈》70个字中学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地看问题。言简意赅,言短意长就是小古文在学生思维能力提升方面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灵活应用,可以增强实践能力。语言最本质的特点是它的工具性,是用来交流的工具。学生利用在小古文中学到的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让知识的语用价值活起来才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学了《囊萤夜读》,学生就明白要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坚持不懈;学了《学弈》,就知道要在生活中看到三心二意的事的时候,及时劝谏;学了《王戎不取道旁李》,就晓得要在人云亦云的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这都是小古文对学生的实践指导。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在小古文教学中也要秉承这一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在学习中成长。笔者窃以为,落实“熟读--深思—勤用”三步,小古文离学生不远,走进它不难。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中天国际小学
参考文献
[1] 吴鑫云. 小学高端小古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D].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8.
[2] 王蕴杰.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古文教学研究[D].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9.
[3] 欧阳汝林. 小古文教学中语文要素的落实[J]. 教学与管理, 2020 (8).
[4] 王军. 小古文教学内容的研制与教学策略[J]. 教学与管理, 2020 (11).
[5] 费晓旭. 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C]∥2020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