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离异家庭初三学生的厌学原因及对策建议

2021-08-05侯爱琴

速读·中旬 2021年9期
关键词:厌学对策建议

◆摘  要:初中生厌学现象的产生是有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本文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研究视角,在该理论框架下,从多元层次、多元主体出发,尝试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系统分析城市离异家庭初三学生的厌学原因及解决对策,以期为处于此种困境的学生和家长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离异单亲家庭;厌学;对策建议;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一、概念界定

(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Ecosystems Theory),又称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Society Ecosystems Theory),用来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它关注不同层次的系统,重视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关注系统内和系统之间的压力和平衡,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美国著名的生态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尤.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在《人类发展生态学》(1979 年)中最早将生态学知识较为系统地引入到人类行为的研究之中,提出了具体的系统模型。在尤.布朗芬布伦纳看来,个人发展的生活环境划分为四个层级,分别是:(1)微观系统(microsystem),包括面对面的群体;(2)中观系统(mesosystem);(3)外围系统(exosystem);(4)宏观系统(macrosystem),包括更大的文化与社会体系,如意识形态、信仰系统、风俗及法律等。他认为个人—环境的匹配体现在不同的层次,个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换关系,认为个人的行为和心理会受到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必须对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态环境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考察。但尤.布朗芬布伦纳过多地强调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因素,忽视了人在自身发展中的能动作用。

查尔斯·H·扎斯特罗(Charles H. Zastrow)与卡伦·K·柯斯特-阿什曼(Karen K. Kirst-Ashman)在2004 年合作出版的《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六版)一书中,阐述了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形成的多重系统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打破了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对立关系,将个体视为整个社会环境系统的一部分。该理论将社会生态系统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微观系统(microsystem)、中观系统(mesosystem)和宏观系统(macrosystem)。微观系统指个人,个人是具有生物、心理和社会系统的系统类型;中观系统指小规模的群体,包括职业群体、家庭等;宏观系统指比小规模群体大一些的系统,关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等,这些因素总体上影响人们的资源获取及生活质量。

(二)厌学

厌学,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对学习活动的厌烦、厌恶、讨厌。即对学习的过程在心理上表现为抵触,在情感上表现为消极,在行为上表现为疏远甚至逃避。厌学是一种心理状态,指受教育者对其学业或授课老师不感兴趣所产生的教育反现象。厌学与学习考试紧密相连,轻度的表现为迟到早退、上课开小差、不完成作业,严重的表现为旷课逃学、迷恋游戏、或者早恋等,将学业置之脑后。还有的表现为一些病理反应,如自闭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更有甚者,因厌学对整个人生失去信心而轻生自杀。

二、理论视角分析

(一)从微观系统看厌学的原因

城市离异家庭初三学生的微观系统主要包括个人生理和心理方面,如果这两个方面处理不好,往往会导致厌学情况的产生。

1.个人生理方面的原因:我们知道每个人的智力水平不同,尤其是离异家庭的孩子,本身在心理上都缺少父亲或母亲另一方的关爱,特别是到了初三年级,随着学习容量的增加,难度的提升,对那些智力水平稍低的孩子学习上往往会感到吃力,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存在,对学生是一种莫大的打击,很容易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那些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常常会因为所学内容过于简单,因而掉以轻心,不太重视,久而久之,因缺少牢固的基础知识而难以应付更难的新的学习内容,最终导致厌学的产生。

2.个人心理方面的原因: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比一般家庭的孩子董事的要早,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在学习上对自己有较高的期待,总想通过自己的优异成绩来获得父亲或母亲的开心,亲朋好友对自己的认可。一旦自己的成绩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他们常常会感到非常挫败、失望、痛苦、自责、内疚和无力,如果这种状况进入恶性循环,一直处于否定自己的状态之中,长此以往,就会降低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厌学行为。

(二)从中观系统看厌学的原因

城市離异家庭初三学生的中观系统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这三个方面对初中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如果处理不恰当,容易导致厌学。

1.家庭方面的原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和引导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些城市离异家庭里,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急切,不考虑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以考上名牌大学为目标向孩子长期施压,让孩子不堪重负,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缺乏耐心,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也容易引起孩子的厌学。

2.学校方面的原因。首先,教师对离异家庭的孩子心理上关注度不够。学校里的老师一般比较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尤其是毕业班的老师就更加注重毕业生的成绩了,良好的成绩不仅可以使学生顺利的进入重点高中,而且也是衡量老师教学成果的标准,所以老师过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因而往往忽略了学生心理方面的需求。其次,老师自身的原因。一些老师教学方法单一,上课调动不起来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沉闷,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教学为主体,激发不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

3.同辈群体方面的原因

有些离异家庭的孩子本身缺少来自家庭的温暖,所以在学校里他们更需要来自同辈群体的支持与认可。假如说孩子交往的同学中有厌学状况的同学,而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比较好,有可能会互相影响,近墨者黑,孩子有可能也会传染上厌学情绪。

(三)从宏观系统看厌学的原因

城市离异家庭初三学生的宏观系统主要包括文化、应试教育制度、新中考改革政策、网络媒体和课外补习班的兴起,这些方面的影响对该群体的孩子来说不容忽视,社工要从宏观上多呼吁,争取使该群体孩子的利益最大化。

1.文化方面的原因。近些年来社会上出现一些关于“知识贬值”、“读书无用论”的提法,对一些学生和家长对待学习的态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离异家庭的孩子影响更大。由于这些现象的存在,一些学生和家长对待学习的态度很消极,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2.新中考改革政策方面的原因。早在2017年的时候,教育部就发部了一项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在计划中,教育部明确表示:到2020年,“中普比例”要达到平衡,实现普高和中职人数比例5:5。这意味着将有一半的孩子无缘普通高中,比起高考,2020年以后中考才是真正的一考定终身。此种政策的出台,无疑更加加重了初中生的心理压力,对厌学情绪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催化作用。

3.应试教育制度方面的原因。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唯分数论早已成为国内教育的基本理念。初中教育以中考为核心,以培养高分学生为目的,往往会放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导致教学内容过于枯燥,学生和老师都在围绕着考试指挥棒转,不得不放弃创造力,被考试所禁锢,并且老师和家长还以考试分数来定义学生,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4.网络媒体的影响。由于手机的快速普及,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游戏的与日俱增,无时无刻不在诱惑着孩子,有的孩子沉浸于其中,进而引起厌学;媒体的“过度娱乐”也是引起孩子厌学的原因之一。

5、课外补习班的兴起。课外补习班的“繁荣发展”也对孩子的厌学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些家长唯恐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人,不顾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盲目报班,有的给孩子报了好几个文化课方面的补习班,额外增加了孩子的学习负担。长期这样超负荷的枯燥学习,试问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还能坚持多久?

三、改善城市离异单亲家庭初三学生厌学的对策建议

(一)基于个人方面的建议

从心理方面,可以提高该群体学生的自尊水平。作为社会工作者可以引导他们,相信自己就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根据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治疗方法,相信每个人内心都有巨大的潛能,无论身处何种家庭,每个人都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境况,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利用优势视角理论激发该群体学生的内在潜能,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厌学问题,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会欣赏自己、认可自己,正确看待自己的家庭,正确看待自己的分数,量力而行。

(二)基于家庭方面的建议

对一些城市离异单亲家庭的家长来说,家长要不断学习成长自己,提高自己的自尊水平。要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也不是用来满足自己各种心理需求的工具。不能以“为孩子好”的名义牢牢地掌控着孩子,要学会放手,不越界,相信孩子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给孩子自由,不要把自己的想法、愿望、期待强加于孩子,要让孩子活出他们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而不是家长心中期待的样子。当孩子在为自己而学的时候,压力就会相应的减少,这样可以有效地应对厌学情绪的出现。

(三)基于学校方面的建议

学校方面,要加大教育投入,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育管理,提升教师素质,学校要紧跟时代与时俱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作为教师,要多成长自己,转变过去那种以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唯一目标的旧观念,多关心爱护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远大理想。尤其是对单亲家庭的孩子要从心理上更多的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欣赏他们。被爱包围的孩子内心一定很有力量,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对学习充满兴趣,不容易厌学;学校可以引入学校社会工作者,多给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设团体辅导课或心理辅导课,使学生学会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健全人格发展。对有厌学情绪的同学,社工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了解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对症下药,及时地帮助学生摆脱厌学情绪;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开设一些社团,像文艺社、棋艺社、摄影社、舞蹈社等,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他们的生活情趣,给孩子的学习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以此来减少厌学情况的发生。

(四)基于社会方面的建议

国家要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将学生从应试教育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改变唯分数论的教育理念,提倡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应净化社会环境,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坚决摒弃“知识贬值”、“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整合媒体,正确引导,杜绝“过度娱乐”。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新闻媒体的监管力度,杜绝发布不良新闻,保证传递给学生正能量,积极塑造学生的三观。新闻媒体应加强育人功能,使该群体的学生正确了解社会,未来成为综合型人才;我们的教育要“慢”下来,回归教育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回归教育的初心,可以有效地从根本上应对厌学。

参考文献

[1]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第二版,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2]卓彩琴.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脉络及展望[J].江海学刊,2013(3).

[3]杨烁.生态系统理论视阈下教师教学创新影响因素探析[J].保定学院学报,2020(6).

[4]李莉.高中生厌学的心理机制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5(18).

[5]任胜涛.青少年厌学现象的成因及心理辅导机制构建[J].中国青年研究,2016(4).

[6]陆士桢.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侯爱琴(197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青少年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厌学对策建议
大学生厌学情绪浅论
写给厌学的孩子们
新形势下探究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厌学心理的矫治探究
一例学生厌学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