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进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的实践

2021-08-05刘建红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饱和溶液溶解度氯化钠

刘建红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三中学 215600)

“溶解度”作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知识要点,也是历年来中招考试中的必考点之一,且占据着较大的分值比例,能够直接影响到整体化学成绩.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中,教师需花费更多心思、精力与时间改进教学形式与流程,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溶解度的相关知识,使其在解题时可以做到灵活自如的应用,从而改善整体教学成效.

一、精心设计探究活动,辅助学生夯实基础

在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中,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教师首先需做的是辅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让他们轻松应对深层次的研究,为后续的解题训练和中考做准备.初中化学教师应以教材为基本依托精心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做到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双管齐下,引领学生以透彻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为前提,探究影响溶解度的条件,让他们加深对条件的认识.

例如,在展开“溶解度”的概念教学时,教师先提问:平时把白糖或食盐加到热水中,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到水中?为什么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中,油却不行呢?相同量的一杯热水和冷水中能溶解的食盐会一样多吗?要求学生列举一些常见溶液中的溶质与溶剂,使其结合生活常识回答问题和思考原因.接着,教师演示实验:在室温下,向盛有20 mL水的烧杯中加入5 g氯化钠搅拌,等完全溶解后,再加5 g的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然后加入15 mL的水,搅拌观察现象.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随后组织他们继续结合实验探寻溶解度的必要条件,即为温度一定,水的质量相同,均达到饱和,使其把100 g水中溶解的最大量计算出来,顺利得出溶解度的概念.

上述案例,教师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引领学生由旧及新、由浅及深的学习新知识,通过溶解食盐的实验方法让他们建立溶解度的概念,突破难点,并用溶解对比的方法加强认知.

二、适当设置思维训练,理清概念内涵外延

在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过程中,针对溶解度概念的学习与应用,对学生的思维水平要求较高,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教师需适当设置一些思维训练活动,围绕课本知识与教学目标巧妙设置一系列问题,由浅及深的引领学生探索溶解度的概念,并搭配实验操作,指导他们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操作和完成实验,借此发展化学思维,使其全面掌握该部分内容.

比如,在“溶解度曲线”教学中,教师谈话导入:大家已经知道溶解度是定量比较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量度,那么如何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呢?多媒体课件中同步展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表,要求学生回忆数学课中的列表法,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演示描点画曲线的过程,指导他们自主练习把列表法转变为曲线法表示.接着,教师在课件中展示多种物质在同一坐标体系中的图像,提问:利用这样的溶解度曲线图给我们能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讨论,激活他们的化学思维,并出示氯化铵、氯化钾、硼酸、硝酸钾、硝酸钠等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搭配一组有关温度、溶解度的问题,使其结合溶解度曲线分析和回答,体会用途,讨论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情况.

对于上述案例,教师借助问题串设置思维训练活动,极力发挥问题的导向功能,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使其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帮助他们初步学会应用溶解度曲线.

三、科学归纳所学知识,便于学生记忆运用

知识的归纳与总结属于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常规环节,还是一个惯用手段,是从多个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规律、结论、原则或概念的思维方法.在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中,教师需指导学生科学、严谨的归纳所学知识,目的有两个,一方面进一步挖掘溶解度的本质,使其加深掌握溶解度的外延与内涵,另一方面便于他们更好的记忆与运用溶解度相关知识.

以探究“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为例,由于教材中明确给出溶解度的定义,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具体定义对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进行以下归纳:溶质与溶剂本身的性质属于内因,温度则属于外因.这时要设置疑问:难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外部因素只有一个温度吗?假如溶液中含有两种或多种溶质,各个溶质之间是否也会对溶解度产生的一定的影响?学生知道在两种含有相同离子的盐溶于水时,它们的溶解度与平常相比均会有所降低,如:在一样的温度下,氯化钠在氯化钾溶液中的溶解度与在水中相比就较小,同样氯化钾在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和在水中相比也较小,所以温度只是影响溶解度的外因之一.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引领学生科学归纳所学知识,使其在归纳中反思和讨论,发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借此弥补不足和查漏补缺,确保总结的科学性,方便以后用来探究和解题.

四、合理选择习题训练,提升学生熟练程度

对于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而言,要想有效改进教学质量与效果,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讲授方面,还需合理选择一些练习题组织学生训练,使其通过解题进一步巩固溶解度,训练他们的学习方法与化学思维.初中化学教师需围绕溶解度科学设置一系列高水平的练习题,且注重习题的质量,而并非数量,让学生结合个人所学解题,提升他们的熟练程度.

例1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图1

A.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20℃时,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将40℃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仍然是饱和溶液

解析对于A,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40℃时甲的溶解度比乙的溶解度大,故正确;对于B,结合溶解度曲线得知,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面增大,也正确;对于C,没有确定溶液的状态,无法判定20℃时,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所以错误;对于D,乙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将40℃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有晶体析出,仍然是饱和溶液,同样正确.故选C.

如此,教师围绕溶解度设置练习题,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后找到关键信息,需要注意是要掌握溶解度曲线图的看法,使其通过思考和分析判断每一项,在练习中慢慢提升熟练程度.

五、注重知识实践应用,促使学生深化理解

在化学知识体系中,溶解度是一个定量表示物质溶解性强弱的化学概念,内涵相当丰富,只有通过一些实际应用,才能够促使学生深化理解这一概念,让他们学会运用溶解度相关知识分析和处理一些实际问题,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初中化学教师需引入一些生活中有关溶解度的化学现象,引导学生从定量视角来解析,使其学会运用溶解度处理问题.

例2 在20℃的环境下,往饱和食盐水中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与氨,为什么会有碳酸氢钠晶体析出?

解析这其实就是侯氏制碱法的原理,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用到溶解度的相关知识.

解:已知温度为20℃,食盐中主要成分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100g水,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是9.7g/100g水,在这里可以假设20℃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是136g,则:

58.5 18 84

36 gm(H2O)m(NaHCO3)

解得m(H2O)≈11.1g,m(NaHCO3)≈51.7 g.

通过计算能够发现136 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与氨,溶剂的质量将会减少11.1 g,这时最多可以溶解碳酸氢钠8.6 g,而实际上生成的碳酸氢钠质量是51.7g,远远大于8.6g,所以会导致晶体析出.

针对上述案例,教师结合生活化问题引出溶解度知识的实际运用,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与化学,使其意识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促使他们掌握有关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总而言之,在初中化学教学活动中,“溶解度”既是一大重点,还是难点之一,教师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与模式,使其顺利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溶解度的含义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助推他们真正学习好关于溶解度的知识.

猜你喜欢

饱和溶液溶解度氯化钠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应用UPLC-MS/MS观测6种中药对尿酸盐体外溶解度的影响
物质的溶解性(部级优课)
例析溶解度试题的解法
溶解度曲线的理解与应用例析
热油中的食盐为何不溶化?
热油中的食盐为何不溶化
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观察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
溶解度曲线的涵义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