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利诺《六首小提琴随想曲》N.2音响材料的构成与组织

2021-08-05曹鹏四川音乐学院

环球首映 2021年6期
关键词:泛音音型颤音

曹鹏 四川音乐学院

一、作品的音响材料构成

作品总体为再现三部性结构。运用小提琴相邻两根弦同时演奏,构成两条旋律线。从谱面上看,作品的速度标记为行板,小节线为虚线,因此可以看出实际演奏中并没有严格按照节拍的速度演奏,演奏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控制节拍和速度。作品中的音高全部为泛音,大多为自然泛音,以及少量的人工泛音。总体由两个层次平行的音响构造,相同的音色使其相互融合,颤音与长音相互交替使其相互区分。从音响上来说,泛音给人一种轻盈的听觉感受,颤音的交替又给人一种远近虚实的视觉感受。

谱例1:

谱例2:

谱例3:

整首作品是由三种音型的变化发展所构成的,其中主要音型有两种:第一种是核心音型或称为动机音型,标记为a,由自然泛音构成两个声部,见谱例1方框处;第二种音型是第一种的衍生,因变化较大,所以单独标记为b,同样由自然泛音构成;第三种为次要的音型,由人工泛音构成,标记为c,见谱例3。

核心音型a的高声部是同音的反复,实际演奏中并没有体现出节奏,而是一个长音。从演奏标记来看,两个声部中一个声部为颤音演奏,另一个声部为长音演奏,括号内的音符为颤音的音高标记,当另一音高改变时演奏法同时交换,形成交替,有对比和呼应之感。从音程关系上看,纵向包括纯四度和大六度两种音程,横向上仅包含一个三度音程.颤音演奏时,快速的音高交替还构成了另外三种纵向音程(大二度、小三度和大三度)和横向二度音程,因此演奏出来的实际音响并非谱面上所见那样单一,相反,在这种单纯的对比中体现出许多变化。

音型b由长音和连续跳音两部分构成,以八分为主,横向音程跨度较大,两个声部相互交叉;纵向音程仍然以纯四度和大六度为主。演奏法和所包含的音程与a相同,仍然是颤音和直音的交替,但因为音高改变的频率增加,音程交替的频率也随之增加,见谱例2。

次要音型c并没有像主要音型那样获得更多的发展,而是间插在其中,或是作为结构上的分割材料。例如在先前的时值扩大和变化重复,其目的就是结构之间的分割,作为连接性质的材料。

二、音响材料的发展与组织

整首作品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由材料a构成前后两个部分和材料b构成中间部分。材料的发展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手法,主要是移位和变化重复;其次是传统手法中相对次要的因素,如力度、织体等。在前面的音型分析中已经谈到,整首作品的主要音程是纵向的纯四度和大六度,以及颤音所构成的其他纵向和横向音程类型。在这样一首先锋派作品中,尽管音色和音响已不再是那些熟悉的常规演奏所提供,然而音程的纵横关系、协和程度仍然是音响构造的重要参数。

(一)材料a

核心音型a的发展主要在第一部分(1-30小节),而再现部分(48-66小节)仅为第一部分的部分重复。

第一部分开始的动机音型结束后,紧接着就是向上五度的移位重复。两个片段之后原样重复核心音型a,然后是一个向上大九度的移位,同时增加了音高变化,第五个片段再次返回a,见谱例4。前五个片段保持了开头的四度音程,从第六个开始,第一个音程变为六度,然后是七度,每个片段都有不同的变化,但都保持了a的轮廓。在后面的片段中除了六十四分音符的装饰性变化和两次音型c的间插,音型几乎都是前面把小节的重复和移位,然后是音型b及其发展,直到48小节音型a的再次出现,第一部分包含音型片段29个,原样重复的音型a共出现7次。

谱例4:

作品再现部分,也就是最后19小节中,材料a为主要音型材料,其中间隔出现材料c,重复的音型仅来源于开始的前六个小节,材料a共有片段12个。

从材料的发展看,每个片段都保留了核心音型的节奏和轮廓,而变化在于片段中音高元素的增加和减少、音程的扩大和缩小,逐渐变化。在组织这些材料方面,不同音程距离的移位和力度对比起到了主要作用,另外,这样的安排也包括对乐器演奏的考虑。

(二)材料b

主要材料b构成了作品第二部分。从音型的长度上看,大约是音型a的四倍。第一次陈述在31小节,然后是向上五度的移位变化重复,类似于第一部分开始的音型重复方式。第二次重复时变化较大,两个声部都保持在水平的音高上,构成三个层次的音平。后面的音型便是前三个的移位和局部变化重复,直到44小节音型c的连续出现。

从演奏技法和音响而言,材料b与材料a完全相同,这就使得整部作品保持了音色的单一性。片段长度相对材料a的扩大,增加了结构上的对比,同时为高潮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因为是单一材料,所以与第一部分一样,材料的组织是通过不同音程距离的移位和力度实现的。

(三)材料c

材料c作为次要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调节和阻断的作用,最为明显的是其所在的音区明显区别于主要材料。该材料在第一部分中仅出现两次;第二部中间歇性地出现了八次,都起到了调节的作用;在再现前的连续出现,阻断了第二部分材料b的发展,预示着材料的变化。在再现部分中,出现的频率较第一部分更高,时值也相应扩大,共出现了七次,并作为结束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使主要材料失去连续性而减小发展动力,呈现出逐渐消失的结束感。

三、音响制造的技术手段

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经涉及到了创造音响的技术手段,除了音高和音程以外,传统音乐中的许多次要因素在音色与音响制造中发挥着比以往更重要的作用。在这首作品中,实现作品音响构造最为主要的技术手段是泛音演奏、颤音技巧和力度对比。

在小提琴上演奏出来的泛音与实按音的音色区别很大,泛音有金属般的色彩。另外,泛音演奏完后,如果不进行止音,音高会自然延续,如同钢琴的踏板音,从而产生了多种音高的混合。谱例5作品开始的第一个片段的实际音高,是笔者根据音响和乐谱所做(如有错误,请予以指正)。

谱例5:

作品中两条旋律线交替运用颤音,相互辉映和对比。颤音的音高有不同的要求,在作品中用括号标出,上方声部向下二度,下方声部向上三度,两个声部的旋律因此衍生成为多个层次,加上泛音的延迟,便构成了远近交替、此起彼伏的复合音响。

谱面上力度标记明显能够看出,作品音响构造对力度的依赖程度是非常高的。每两个片段之间的力度都不同,而每个片段都是从无到有再渐强,然后渐弱到无。片段之间的力度区分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对比,推动作品向前发展。在第一部分中片段之间的力度对比较小,同时因为片段较短,所以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对比;第二部分则不同,片段之间的力度对比很大,同时片段的长度扩大,产生了非常大的对比,并在39小节达到高潮,前后片段的力度标记从ppp到ff;在第三部分再现时,力度全部为弱的标记,甚至到达了pppp的极弱标记。

四、结语

本文结合作品乐谱和实际演奏音响,从作品音响材料的构成、音响材料的发展和组织和音响制造的技术手段三方面作了浅显的分析。整首作品的音响非常统一,所有材料源于开始的第一个片段,通过一定的变化重复推动音乐的发展。构成作品独特音响的主要方面是:泛音的音色和延迟、颤音技法在原本的二声部基础上衍生出的多个层次、长音和颤音共同构成的多种纵横音程关系、力度对比对材料组织和高潮形成起到的辅助作用。总体而言,作曲家极具想象力地通过对音色和演奏技术的研究,结合多种手段,如音响材料的构成、音响材料的发展和组织以及音响制造的技术手段,构成了丰富的音高织体,创造出了独特的音色和音响。尽管该作品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距今已快半个世纪,但仍然给人新鲜的听觉感受和无限的想象空间。

猜你喜欢

泛音音型颤音
孤岛自鸣:流连与放逐
——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颤音问题研究
论古琴泛音及其在乐曲中的运用
基于长笛演奏与教学中的颤音研究
美声演唱中颤音技术的运用研究
引入钢琴伴奏提升高中生歌唱能力探研
即兴伴奏的音型发展方式
笛子“泛音”技巧的表现意义及演奏要点
谈二胡泛音演奏技巧
即兴伴奏构建灵动式音乐课堂探析
浅析高校古典萨克斯管专业教学中颤音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