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GCH1基因新的移码突变引起的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1例报告和简要回顾

2021-08-05胡建萍张廷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证者多巴显性

胡建萍, 张廷华, 郭 佳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 dystonia,DRD)[1]是1976年由Masaya Segawa首次报道,又称Segawa病,其临床特征包括肌张力障碍、步态障碍、僵硬、轻度帕金森病、日间波动和对左旋多巴的剧烈反应等。患者通常对左旋多巴反应良好,症状明显改善,甚至消失。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是一种可治疗的遗传性疾病,因此识别它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拟通过报道1例DRD GCH1基因新的移码突变,以提高临床对DRD诊断及预后的认识,以免误诊。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47岁,因“进行性行走不稳30 y余。”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0余年无明显诱因出现行走不稳,走路右足跟不着地,右手摆动少,渐出现右侧肢体发僵,走路不自然,易跌倒,逐渐累积左侧肢体,自觉四肢僵硬,并出现四肢抖动,行走时脚后跟不能着地,上述症状有晨轻暮重现象,当时未在意,后上述症状呈缓慢加重趋势,出现行走困难,需要外界帮助。随就诊我院收住入院。入院查体:神情,精神欠佳,问答切题,查体合作。颅神经(-)。颈软,四肢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双侧上下肢肌力3级,双侧病理征阴性。深浅感觉(-)。其父亲有类似较轻表现,母亲无类似症状。入院后完善头部+脊柱MR:(1)头部MR平扫未见明显异常,双侧上颌窦炎;(2)全脊柱轻度退行性变,颈椎曲度变直;(3)颈5/6椎间盘突出,相应水平脊髓略受压,腰4/5、腰5/骶1椎间盘轻度膨出;(4)骶2椎体水平骶管内小囊肿;(5)腰椎水平背部皮下软组织少量渗出,所示少量盆腔积液,结合临床。血常规生化、传染病、垂体功能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球蛋白抗体296.90 U/ml(参考值:0.00~60.00 U/ml),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1300 U/ml(参考值:0.00~60.00 U/ml),余指标正常范围。甲状腺B超检查:甲状腺未见明显异常。眼科检查未见K-F环。内分泌科会诊考虑桥本甲状腺炎,建议6 m后复查甲状腺功能。患者病史时间长,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有晨轻暮重趋势。诊断多考虑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给予小剂量美多芭口服,服药后第2天症状改善,最终给予美多巴62.5 mg/d,3次/d,症状改善理想。并完善基因检查,取患者及父母静脉血3 ml送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显示患者(见图1)GCH1基因c.192_c.193insC(p.E65Rfs*6)杂合突变,该突变导致GCH1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发生移码突变。在患者的DRD基因报告中第14号染色体长臂的GCHl基因第1号外显子检测到一移码突变c.192_c.193insC(p.E65Rfs*6),此突变将导致开放阅读框后移,自65位氨基酸谷氨酸突变为精氨酸,向后翻译到第6位时遇到终止密码子,蛋白质翻译终止,预计产生截断蛋白或导致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nonsense-mediated mRNA decay,NMD)。该变异未见与疾病发生相关报道,数据库HGMD和LOVD未见收录。ACMG致病性分析。该变异在1000Genomes、ExAc和gnomAD人群频率数据库未收录,符合致病证据PM2;该变异属于移码变异,功能丧失是GCH1基因的致病机制,符合致病证据PVS1。综上所述,根据ACMG标准该变异判定为可能致病变异。为进一步明确突变来源,又继续检测了先证者的父母,其父亲有类似较轻的症状,基因检测显示先证者父亲c.192_c.193insC(p.E65Rfs*6)移码突变(见图2),而其母亲为正常野生型(见图3)。基因检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该变异先证者为杂合子,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的疾病发病机制,与患者表型存在相关性;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表型及基因型符合共分离。结合患者病史、查体、基因检测及治疗反应最终该患者诊断为DRD。

图1 先证者,患者,杂合cGCH1:c.192(exon1)_c.193(exon1)insC

图2 其父,轻微表型,杂合cGCH1:c.192(exon1)_c.193(exon1)insC

图3 其母,正常,野生型

2 讨 论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遗传性疾病,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最常见的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中最常见的病因是编码GTP环水解酶(GCH1)的基因突变,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中最常见的病因是编码酪氨酸羟化酶(TH)的基因突变[3]。DRD家系中发现的第1个致病基因是位于14号染色体(14q22.1-14q22.2)的GCH1基因[4]。患者的GCH1基因突变来源于父母[5]。在DRD中发生点突变大约54%,其中错义突变占47%,内含子剪接突变占44%,无义突变占6%,移码突变占3%;此外,约5%患者发生基因缺失[6]。

本例先证者基因检测显示GCH1的c.192(exon1)_c.193(exon1)insC为可疑致病移码突变。因该突变导致相应蛋白编码错误,致使蛋白失去相应功能,继而发病。为进一步明确突变来源,又继续检测了先证者的父母,其父亲有类似较轻的症状,基因检测显示先证者父亲c.192_c.193insC(p.E65Rfs*6)移码突变,基因检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该变异先证者为杂合子,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的疾病发病机制,与患者表型存在相关性;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表型及基因型符合共分离。先证者之父携带该基因突变,故突变来源在本谱系其父。

DRD是由于纹状体通路上酪氨酸羟化酶缺乏,从而影响多巴胺合成减少[7]。DRD发病较早,一般为1~12岁,平均6岁左右,个别可晚至50~60岁间发病,发病率女性多于男性,男∶女=1∶4[8]。常见的症状包括步态异常、肌肉僵直、运动问题等,非典型症状包括流口水、吞咽问题、肢体抽搐和小脑功能异常等[9]。儿童期肌张力障碍发病从一侧下肢开始,表现步态怪异、下肢僵硬、马蹄内翻足等。有时表现为学走路较迟,容易摔跤,随病情的发展,肌张力异常影响到其他肢体,甚至头颈部及身体中轴,出现痉挛性斜颈,扭转痉挛等[10]。患儿可有肢体震颤,肌强直及病理征阳性,言语及智能一般不受累。成人以四肢不自主震颤、僵硬感等类似帕金森综合征表现比较多见。大约有75%的DRD患者症状有昼夜波动性,晨起或休息后可减轻甚而消失,下午或劳累后症状加重,该病需与肝豆状核变性、脑性瘫痪、痉挛性截瘫、少年型帕金森病等相鉴别[11]。本例先证者发病年轻,病情进行性加重,早起生活能自理未予重视,表现为步态异常,肢体不自主震颤、僵硬,类似帕金森综合征表现,与典型DRD临床表现基本相符。

使用小剂量左旋多巴可显著改善症状是DRD的典型特点,即便数十年未经治疗的患者仍有很好的药物反应性[12]。左旋多巴的初始建议剂量成年人50 mg,qd,且在妊娠期间继续治疗多数无不良影响[6]。本例先证者最终在服用美多巴(左旋多巴/苄丝肼)62.5 mg,tid后症状明显改善。

总之,DRD临床症状丰富多样,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导致治疗延迟。本研究通过本例家系的报道及GCH1基因突变新位点的发现,并扩充了GCH1基因突变谱。结合既往文献,总结了DRD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有利于提高临床上对DRD的识别。

猜你喜欢

证者多巴显性
新生儿异常Hb Q的家系分析*
1例早发脑型肝豆状核变性家系ATP7B基因突变和临床表型分析
普拉克索联合美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评价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6 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Ⅹ缺陷症家系的表型与基因型诊断
古稀之年靠皮划艇横跨大西洋?
散落在星夜的笑声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