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绿化覆盖率调查技术探讨
2021-08-05陶吉兴代劲松张国江陶琪佳
陶吉兴,代劲松,张国江,陶琪佳
(1.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杭州 310020;2.浙江省林业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杭州 310020)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2018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对推进乡村绿化美化、促进提升村容村貌提出了明确要求,2019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方案》作出了具体工作部署。一个“山地森林化,农田林网化,村庄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的绿色生态村庄成为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美好愿景。
村庄绿化始终与宜居环境息息相关,村庄绿化覆盖率是反映生态环境质量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浙江省2003年开始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明确要求山区、半山区、平原中心村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15%,20%,25%以上[1]。平原大省江苏,村庄绿化工作起步早[2]、民意基础好[3]、成效显著[4-5],早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就开始探讨村庄绿化覆盖率验收办法[2],2012年江苏省政府将其纳入村庄环境整治考核指标,要求苏南地区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苏中、苏北地区达到35%以上[6]。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了乡村振兴主要规划指标,将村庄绿化覆盖率列为预期性指标,要求至2020年目标值为30%,至2022年目标值为32%[7]。此后,不论是平原还是山区,不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都将村庄绿化覆盖率纳入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水平的评价指标[8-13],但均没有对这一指标的具体含义作过解释和规定。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向前推进,如何准确调查和验收村庄绿化覆盖率,成为摆在各级林业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村庄绿化覆盖率调查与常规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在内容上不尽一致。国家标准《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14],无明确涉及村庄绿化调查内容,只提及对四旁树(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的调查,将四旁树折算面积纳入林木绿化率的计算,但不纳入森林覆盖率的计算。浙江省地方标准《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规程》[15]相对具体些,对林带与四旁树调查有专门规定,对村庄面积、村庄内四旁树采用样户抽样调查方法进行推算,确定村庄绿化率计算公式为村庄内零星四旁树折算面积加林带面积、片林面积除以村庄面积。江苏是开展村庄绿化覆盖率达标验收较早的省份,1993年南通市采用样户抽样方法调查村庄面积和绿化面积,但绿化面积仅考虑到四旁树木[2];2009年无锡市评价村庄绿化生态效果时,分别运用了林木覆被率、路旁绿化率、水岸绿化率、房前屋后绿化率、村庄绿化率、公共绿地率等指标[4],无关于村庄绿化覆盖率的综合性指标。显然,国家与浙江省标准指的是林木资源范畴的村庄林木绿化率;南通市早期的工作虽名义上为村庄绿化覆盖率,有了“覆盖”二字,但其内涵仍是林木绿化的范畴,且村庄面积直接用样户进行推算很不准确;无锡市除仍以林木绿化为主体外,已涉及将公共绿地纳入其中了。综上所述导出了三个问题:一是村庄林木绿化率显然不能等同于村庄绿化覆盖率,两者是不同的概念;二是哪些绿化地类适合纳入计算村庄绿化覆盖率之中须有个统一规定;三是村庄边界范围确定多大为好须有个合适尺度。
2019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修复司在浙江、辽宁等10省(市、区)组织开展了村庄绿化状况典型调查试点工作,试点研究村庄绿化调查的范围界定、测算指标的解释等问题,根据试点初步方案,村庄土地面积是指行政村范围内各个自然村庄的内部面积和村庄周边300m范围内的面积之和;村庄绿化面积是指行政村范围内各自然村庄内部的绿化面积和村庄周边绿化面积之和。辽宁省的村庄绿化调查情况已有报道[16]。本文选择浙江省试点调查数据,重点对村庄周边圈范围多大合适与哪些绿化面积包括在内合适这两个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村庄面积的适合性问题,主要考虑村庄周边线的扩大范围既能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对村庄绿化覆盖率的目标要求,又要尽可能地控制外扩范围以确保村庄特征不致失真过多。绿化面积的适合性问题,主要考虑除林木绿化面积之外的其他各项绿化面积,对村庄绿化覆盖率拉动的作用大小,剔除那些作用微小的绿化类型以控制调查工作量。
1 研究区概况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介于北纬27°06′~31°11′、东经118°01′~123°10′之间,陆域面积10.43万km2。浙江省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丰富,年平均气温15~18℃,年日照时数1 100~2 200h,年平均降水量800~2 000mm。境内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约占7成;平原与内陆水域约占3成。红壤、黄壤和红黄壤是主要的土壤类型。地带性森林植被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浙江有11个设区市、90个县级行政单位。2003年开始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19年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据2019年底统计,全省常住人口5 850万人,城镇化率70%,人均GDP 10.76万元(1.56万美元);新增A级以上景区村庄 3 018个,其中3A级429个;培育创建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00个、特色精品村300个;累计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1个、示范县18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45个。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抽取
在浙江境域内,按照平原县、沿海县、山区县类别,选取平湖、宁海、安吉、武义、龙泉等5县(市)作为一阶调查样本,其中平湖位于浙北平原区,宁海位于浙东沿海区,安吉、武义、龙泉为分别位于浙北、浙中、浙南的半山区与山区。在每个县又按照平地、丘陵、山地的相对占比进行分类,抽取5个行政村作为二阶调查样本,进行村庄面积及其绿化状况典型调查,共调查了5县25个行政村。以自然村为野外调查工作单位,以行政村为样本数据统计单位,进行外业调查和内业汇总统计。
2.2 村庄土地面积调查
对村庄土地面积分为村庄内部(俗称“内圈”)和村庄周边(俗称“外圈”)进行调查,两者相加即为村庄土地面积。村庄外圈进一步分为外扩100,200和300m圈。
2.2.1村庄内部土地面积调查
1) 村庄建成区涵义。村庄建成区是指村民集中生活居住的区域范围,包括实际建成与正在建成的相对集中分布区域。村庄内圈土地面积,就是村庄建成区外轮廓线所包围的区域范围面积。一个村庄可以是一个外轮廓线闭合的完整区域,也可以由几个闭合区域组成。
2) 村庄轮廓线确定。村庄轮廓线确定方法:a.近期做过村镇规划的,按照村镇规划中确定的建成区范围并作现状适当补充修正后确定。b.近期未做过村镇规划的,要充分利用自然或人工的地物地貌线确定村庄轮廓线。具体地说,按照村庄外围的道路(公路、乡道、村道、机耕路)、沟、渠、河、一面坡山脊线、山沟线、田坎、围篱、绿化带等来确定。调查中若遇到与村庄连通的小微公园,可整体划入。c.村庄闭合圈应具有一定的规模,少数游离主体村落不远的散户区可直接进行线状相连,或面状相连后扣除其间的农田、水面等非建成区面积。
2.2.2村庄周边土地面积调查
1) 村庄外圈的划分。以村庄轮廓线为界,分别外推100m(外圈1)、200m(外圈2)、300m(外圈3)划定村庄周边范围,形成3个村庄周边圈,所合围的面积就是各个外圈的土地面积。
2) 村庄外圈线确定。3个村庄外圈线的确定,均要充分利用自然或人工的地物地貌线,具体方法:a.分别按照村庄轮廓线外推100,200和300m附近的道路(公路、乡道、村道、机耕路)、沟、渠、河、山脊线、山沟线、小班线、田坎、围篱、绿化带等来确定外圈线。村庄外圈线偏离距离不得超过±50m,否则进行机械性连接,但遇到公园时可整体划入。b.村庄外圈线不得打破自然村或行政村界线,且必须拥有对圈内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当相邻村庄外圈线出现重叠情况时,原则上以重叠部分的中间线确定。
2.3 村庄绿化面积调查
村庄绿化面积分为林木绿化面积和其他绿化面积2个部分,分别村庄内圈和各个外圈进行调查登记。林木绿化面积是指林分、林带面积加零星四旁林木折算面积,必须全部纳入调查范围。其他绿化面积包括公园、圃地、草坪、水体等绿地面积及一般灌木林、垂直与屋顶绿化面积等(以下统称“绿地类面积”),确定优先级排序,作为绿化面积适合性研究对象。
2.3.1村庄绿化面积组成
1) 村庄内部绿化面积。指村庄内部庭院、道路、边角地、空闲地、撂荒地、拆违地、公共活动场所、小微公园等处的林木绿化和绿地类面积。
2) 村庄周边绿化面积。指村庄周边各外圈范围内可绿化土地上的环村林、护路林、护岸林、风水林、景观林、水涵林、水保林、农田林网等处林木绿化和绿地类面积。
2.3.2绿化面积分类
1) 林木绿化面积。a.森林:起始面积1亩以上的乔木林、竹林和灌木经济林,包括林分、林带2类;b.零星林(竹)木:达不到森林起始面积的小片林(竹)木,带状分布树木,零星分布的树木、竹子、经济树木。
2) 绿地类面积。a.公园绿地:村庄内小微公园、村庄周边各类公园,当绿化占地面积≥65%时,可整体作为绿地计入。对其中面积1亩以上的林分优先计入森林面积,并将面积从公园绿地面积中扣除。b.一般灌木林:除灌木经济林之外的其他灌木树种组成的林分、林带、树带。c.树圃:以培育乔木树苗为主的常年性林苗一体的圃地。d.其他圃地:除树圃外的各类苗圃、花圃及种子园等。e.人工草坪:指具有一定面积的人工种植的景观型草地。f.水体绿地:指村庄内部的小河、小塘等小面积水体中,当生长有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时,折半计算为绿地面积。g.垂直与屋顶绿化:墙体垂直绿化,按“墙体地面长度(m)×1m”计算面积;屋顶绿化,折半计算面积。
2.3.3绿化面积调查
1) 村庄内部绿化面积调查。林带、树带、片林作全面调查,零星分布的树木、竹子、经济树木采用不少于6个样户的抽样推算调查方式。同时,充分利用最新的高清遥感影像,进行遥感判读与实地验证相结合调查。
2) 村庄周边绿化面积调查。分别对3个周边圈(100,200,300m)开展绿化面积调查。首先利用最新的森林资源年度监测成果,再辅以必要的实地补充调查,得到林分面积、林带面积。注意,村庄周边界线一般不得打破二类小班界限。其余调查内容,采用森林资源年度监测成果、实地调查、遥感判读相结合方式进行调查。
2.4 数据处理分析
2.4.1处理公式
1) 样户调查绿化面积推算公式
2) 村庄林木绿化率计算公式。
村庄林木绿化率(%)=
3) 村庄绿化覆盖率计算公式。
村庄绿化覆盖率(%)=
2.4.2统计方法
1) 以行政村为基本汇总单位,汇总行政村内所有自然村的调查数据;
2) 零星林木每50株折算为1亩;
3) 由村、县、省进行逐级统计;
4) 分别对村庄周边100,200,300m圈,作村庄周边面积适合性分析;
5) 根据各类绿地优先级排序,依次逐项加入后作绿化面积适合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村庄内部土地面积占比
严格地说,只有村庄内部土地面积才是真正的村庄土地面积,加上周边圈面积后使得村庄内涵的代表性会有所降低。显然,外延扩得越大、内涵失真越多,其对村庄的代表性就越差。村庄内部面积分别加上100,200,300m周边圈面积后的占比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村庄内部面积加上周边100m范围面积后,村庄内部面积占村庄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急骤下降至不足3成,5个样本县中只有平湖市超过3成;加上周边200m范围面积后,村庄内部面积占比进一步下降至不足2成,且没有一个县高于2成;加上周边300m范围面积后,村庄内部面积占比更是下降至仅1成多,武义县更是不足1成。从调查实践看,在村庄周边100m圈范围,村与村(自然村)之间很少出现重叠情况,周边200m圈范围则已出现重叠情况,而周边300m圈范围重叠情况明显增多。调查发现,平原区较山区更易出现重叠情况,这就是平原区平湖市村庄内部面积加入各周边圈面积后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县(市)的原因。
表1 村庄内部土地面积占比分析
3.2村庄内部绿化覆盖率变动
先计算出林业标准口径的林木绿化率,再按优先级依次加入各项绿地类面积后,进行村庄绿化覆盖率变动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村庄内部绿化覆盖率变动分析
表2中的各县数值为按所在样本村的面积加权平均数,全省平均值为5县的样本面积加权平均数。就全省平均而言,村庄内部林木绿化率为11.47%,加入公园绿地后村庄绿化覆盖率提升至13.97%,增加2.5个百分点;加入一般灌木林后增加0.52个百分点;加入树圃后增加0.03个百分点;加入其他圃地后增加0.05个百分点;加入人工草坪后增加0.01个百分点;加入水体绿地后增加0.04个百分点;加入垂直与屋顶绿化后增加0.01个百分点。将所有绿地类面积加入后,村庄绿化覆盖率可增加至14.63%,增加3.16个百分点。从分项效果看,加入公园绿地拉升最明显,加入一般灌木林拉升较明显。但加入树圃、其他圃地、人工草坪、水体绿地、垂直绿化面积拉升均不明显,合计仅拉升0.14个百分点,说明村庄绿化覆盖率指标对这些绿地类型出现钝化现象。5个样本县的村庄绿化覆盖率变动情况大致一致,变动幅度相差不大,但武义县的各项指标值明显低于其他4县。
3.3 各周边圈内村庄绿化覆盖率变动
在各周边圈内(包括内圈),按优先级依次加入各项绿地类面积后,进行村庄绿化覆盖率变动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村庄周边圈范围绿化覆盖率变动分析
以加入全部绿地类面积后的村庄绿化覆盖率为指标值,分析全省平均及各样本县在村庄内圈,以及100,200,30m圈内的村庄绿化覆盖率变动曲线(图1)。以林木绿化率为起点,计算各圈层内依次加入各项绿地类面积后的村庄绿化覆盖率变动曲线(图2)。
图1 各圈层各样本县村庄绿化覆盖率变动曲线
图2 依次加入各项绿地类型后全省村庄绿化覆盖率变动曲线
就全省平均而言,村庄内圈、100m周边圈内、200m周边圈内、300m周边圈内的村庄绿化覆盖率分别为14.63%,32.00%,39.80%,45.61%。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的2020年30%的目标值相比,村庄内圈的绿化覆盖率与之相差很远;加入100m周边圈后,村庄绿化覆盖率迅速提高,已达到目标值要求;加入200m周边圈、300m周边圈后,村庄绿化覆盖率提升逐渐减缓,但已远超30%的目标值。
从各样本县情况分析看,安吉、宁海、武义、龙泉4县以山地占主体,加入100m周边圈后,村庄绿化覆盖率最低者龙泉市已达35.34%。而平湖市为纯平原地区,村庄内圈、100m圈内、200m圈内、300m圈的村庄绿化覆盖率分别为15.90%,15.00%,15.40%,15.50%。一方面,各圈层内村庄绿化覆盖率变动幅度很小,说明增划周边圈对平原地区村庄绿化覆盖率起不到任何提升作用;另一方面,村庄绿化覆盖率始终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的2020年30%的目标值有很大差距,增大周边圈范围也没有效果。事实上,据各县最新的林木绿化率监测结果,平湖市为16.05%,可见已近无拉升空间;而其余4县,林木绿化率最低者64.46%,最高者84.91%,说明外扩周边圈具有很大拉升空间。村庄周边圈越往外扩,村庄绿化覆盖率越接近于村庄林木绿化率。
3.4 各项绿地类面积对村庄绿化覆盖率影响
以林木绿化率为起点,按照优先级次序依次加入各项绿地类面积后,得到不同梯级的村庄绿化覆盖率指标值(表3)。将当前梯级绿化覆盖率减去前一梯级绿化覆盖率后,即为当前绿地类型对绿化覆盖率的贡献量,再除以加入全部绿地类面积后的村庄绿化覆盖率,即为该绿地类型对绿化覆盖率的贡献率。全省总体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绿地类型对总绿化覆盖率的贡献
由表4可知,林木绿化对村庄绿化覆盖率的贡献占绝对优势,在村庄内圈占78%强,其余3个圈层内均达94%以上。其后,各圈层中贡献率居前3位的绿地类型依次为:村庄内圈是公园绿地(达17%以上)、一般灌木林、树圃;100m圈内是公园绿地、树圃、一般灌木林;200m圈内是树圃、公园绿地、一般灌木林;300m圈内是树圃、一般灌木林、公园绿地。这说明公园绿地、树圃、一般灌木林在各圈层内虽位次有变动但始终居前3位。其他圃地、人工草坪、水体绿地、垂直与屋顶绿地4类绿地相加,在各圈层内的贡献率之和均不足1%,其中以水体绿地的贡献相对大些,垂直与屋顶绿地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4 结论与建议
1) 在包含所有绿地类型项后,全省平均村庄内部的绿化覆盖率为14.63%,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的2020年30%的目标值存在较大差距,因而需要适当外扩村庄周边面积。
2) 当村庄外扩100m以后,全省平均村庄绿化覆盖率迅速提高到32.0%,已达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的2022年32%的目标值。且与外扩200,300m相比,外扩100m圈的村庄内部土地面积占村庄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最高,也基本不会与邻村发生重叠情况。同时,由于村庄周边圈越往外推,村庄绿化覆盖率的内涵越失真、越接近于村庄林木绿化率。因此,建议将村庄轮廓线外扩100m范围作为村庄绿化覆盖率的调查计算范围。
3) 在外扩100m圈范围内,在村庄林木绿化率基础上,再加入公园绿地、树圃、一般灌木林3类绿地覆盖率后,所得的村庄绿化覆盖率已占加入所有绿地类面积后村庄绿化覆盖率总量的99%以上,而其他圃地、人工草坪、水体绿地、垂直与屋顶绿地4类绿地相加的贡献率不足1%。因此,建议村庄绿化覆盖面积的合适范围确定为林木覆盖面积加公园绿地、树圃、一般灌木林覆盖面积。如果考虑到园艺草本植物因素,也可将其他圃地、人工草坪包括在内。水体绿地、垂直与屋顶绿地不宜包括在内。
4) 对于平原地区,村庄绿化覆盖率几乎与村庄周边圈大小不相关,且始终处于低指标值水平状态,应予以区别对待,建议适当降低平原区村庄绿化覆盖率的建设与考核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