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地名的文化底蕴
2021-08-04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1年16期
新闻速递
2021年2月6日开始,北京启动公交站名规范工作。“铁辘轳把”“东四块玉”等北京老地名正逐步重返公交站牌。
有些地名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已成为不可替代的文化标注,用一个新名字去替代,会让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有断层的风险。以“铁辘轳把”为例,这个听起来有些怪怪的名称有着浓厚的北京特色。据史料记载,“铁辘轳把”在清朝《京师坊巷志稿》中记为“铁轱辘耙”,因此处有制铁轱辘和钉耙的打铁作坊而得名,1933年《北平地名典》改称“铁辘轳把”。
一个地方的特色与差异,更多靠細节去呈现。城市之美,美在一草一木,美在一个名称、一个标志。比如成都有春熙路、华西坝、盐市口、骡马市、九眼桥、青羊宫、浣花溪;北京有西新帘子胡同、东旧帘子胡同、东新帘子胡同等,这些独具一格的地名不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反倒会引起大家的关注和好奇,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底蕴。
观点一览
老地名陆续重返公交站,这种回归式的校正有利于让老北京留住乡愁记忆,也有利于城市历史与文化的延续。老地方让城市更有文化底蕴,更具魅力,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提供了最具张力的载体,也让个体情感和公众记忆有所寄托。我们要延续历史的脉络与印记,在叩问历史中直面未来,就应在厚重的文化底蕴面前,保持敬意与敬畏,共同呵护美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