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影像技术助力非遗传承

2021-08-04关文秦菊李猛

大观 2021年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关文 秦菊 李猛

摘 要:山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以小郭泥塑和泰山皮影戏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自身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魅力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但现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却面临着重重困难。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影像技术被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文章以小郭泥塑和泰山皮影戏为例,在分析其传承现状的基础上,探讨数字影像技术如何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影像技术;传承

注:本文系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高职院校服务民族工艺传承和现代创新转化的研究”(2019JYYB004)研究成果。

山东是文化大省,其中,小郭泥塑和泰山皮影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大众所熟知。小郭泥塑相传起源于清代咸丰年间,以兰陵县兴明乡小郭村为代表,小郭泥塑以生动传神、异彩纷呈的人物形象及其本身独特的塑造技法,逐步发展成一种民间特色艺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小郭泥塑造型完整统一,夸张而又真实,简洁而不粗俗。小郭泥塑艺术色彩艳丽,对比活泼,它的彩绘过程是:先将白粉涂抹在泥模的外型上,再用胶水调出大红、桃红、黄、翠绿等颜料,根据需要上色,最后用墨来“提神”。泥人的背部和底部大都微露几点泥土,这种看似不经意地留土色,反而是颇具匠心之处,能够传达出小郭泥塑亲切、质朴的韵味。艳丽的红绿色下用褐色做调和,不仅有色彩的装饰效果,更突出了泥人的质感。另外,不论是泥人还是飞禽走兽的泥玩具,背后或底部大都装有芦哨,轻轻一吹,就会发出“唔唔”的音响,深受儿童们的喜爱。小郭泥塑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民间传说故事、神话故事等。

泰山皮影戏是山东皮影戏的重要代表之一,从明代开始,其表演活动就非常频繁。清末民初至今,已有六代人传承了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泰山皮影戏声腔种类丰富,它不仅继承了早期山东皮影的“摩调”,还广泛吸收泰安当地流行的其他民间戏曲唱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声腔体系。泰山皮影戏的人物形象造型多借鉴泰山民间剪纸和传统戏曲脸谱,逐步形成了带有鲜明地域特点的脸谱系列。泰山皮影戏属典型的口传民间艺术,演出没有剧本,演员完全靠记忆表演发挥。演出剧目极为丰富,尤以“泰山石敢当”系列剧最为著名。泰山皮影艺人在传承中保留了传统的皮影雕刻、表演技艺和口传剧本,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如著名表演艺人范正安广泛吸收西河大鼓、山东四板书、“十不闲”等表演技艺,独创出一种能够同时操纵、演唱和伴奏的皮影戲表演技艺,成为当今中国皮影戏的一绝。泰山皮影戏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泰安民间美术、音乐、戏曲为一体,在民俗及地方历史文化等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以小郭泥塑和泰山皮影戏为代表的

非遗传承现状

民间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活化石。小郭泥塑和泰山皮影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原有农耕文明的生态模式受到强烈冲击。时至今日,一些年老的手工匠人和艺人相继去世,而年轻一代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纷纷外出打工,导致这些珍贵的手艺传承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的危机。再加上受多元化文化的影响和现代市场营销方式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举步维艰,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随着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力度的加大,媒体也加大了宣传力度,这些文化产品和艺术形式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通过宣扬工匠精神,使大众意识到传承民族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性。

二、数字影像技术在非遗传承中的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推动了当前我国文化事业的正向发展。在数字技术、影像技术、信息技术的强势推动下,我们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及文化传承形式正朝试听形态发展。数字影像技术作为一种优于传统影像记录的视觉传达方式逐渐兴起,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很好的记录、保存、传播、传承等作用。数字影像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渠道。

(一)客观还原现实

相对于文字记录而言,影像能够更加直观地将信息传达给观众,减少阅读文字消耗的时间,避免因文字理解偏差造成信息传达有误。并且,信息获取量通过视听会大大增加,信息的传递更加高效。在对事实还原的过程中,要秉承拍摄的客观性以及后期制作的客观性,这样才能让观众了解客观的现实。数字影像将原本的面貌和现实情景客观地再现,将每一个作品、每一种声音、每一个内容都能够多角度、真实地展现出来,让观众清晰地感受,使其如身临其境一般。

(二)长久保存记录

传统的记录手段使用最多的是文字、照片和磁带等,整理过程烦琐,存储数量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搬迁的过程中很容易遗失。而数字影像可以用非常直观的方式最大程度地保存传统技艺,以电脑、硬盘、照片、纪录片等媒介和形式进行长久的保存和传播。数字化、影像化的传播方式,不仅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还能够使其得到有效保护和发展。比如泰山皮影戏,一台戏最多需要两个人,一人伴奏、一人操纵影人表演,必要时一个人演出一台戏,这就是皮影界的古老绝活:十不闲。利用数字影像技术将皮影戏的整个表演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避免出现因素材缺失造成皮影戏文化传承失真等问题,将它制作成影像资料,有利于图像和声音的传播和长久保存。

(三)多维度的呈现方式

数字影像技术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延伸,还兼顾了图像和声音。相比于传统的记录方式,其能够更形象、多维度地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方面面,更有利于人们记忆。数字影像可以使原始情景再现,多元化的创作形式与超强的表现力给人们的感官带来巨大的冲击力。不论是摄影还是摄像、静态的还是动态的、平面的还是立体的,数字影像技术给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全新的传播手段和表现形式,有助于将即将失传的文化遗产完整地保存并传承下去。

三、数字影像技术在非遗传承中的具体举措

(一)建立数字影像数据库

利用信息技术、数字影像技术对山东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采集、著录、整合、存储、检索、系统备份,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分门别类地保存下来。这样不仅能够保护好民间传统的技艺和民俗文化,更有利于后人对民俗民风、工艺技艺进行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极大的价值。

(二)建立数字影像博物馆

数字博物馆可以综合各种多媒体信息,通过采集的视频、音频、文字及图片建立场景,人们在博物馆中可以查阅、了解、认识、掌握非遗文化。博物馆支持环境漫游、物品的展示、传统技艺的再现、手工艺流程的详细表述等,能够从根本上脱离地域限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数字影像博物馆还可以节省空间,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拓宽了非遗的传播渠道。

(三)建立非遗虚拟体验中心

AI 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推动了非遗的传播从数字化传播进入场景体验式传播。將数字影像技术和 AI 技术相结合,建设非遗虚拟体验中心,利用3D、VR、AR等数字技术提升非遗场景化体验,从多维度展现非遗文化、历史传承、工艺技艺等内容,让观众能够进行沉浸式互动。

(四)拓展非遗数字文创产品市场

将非遗与文创产业相结合,让非遗真正地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大众的喜爱。扩大非遗的内容载体,与时代相结合、与品牌相结合、与产业相结合。非遗数字资源与社会、技术、文化市场等元素相结合,丰富非遗内容,在内容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融合发展。通过文旅开发、游戏开发、非遗IP孵化等方式积极推进非遗数字资源与其他行业跨界融合发展,共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参考文献:

[1]钱晓虎.数字影像在浙江欠发达地区非遗保护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5.

[2]夏宁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探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1.

[3]梁君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视呈现及其现实意义[J].中国文艺评论,2016(1):112-120.

作者简介:

关文,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助理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秦菊,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

李猛,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动画、游戏制作。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