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和加强新时代高等教育基础学科建设

2021-08-04双少敏

民主与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基础学科学科科学

双少敏

2021《政府工作报告》贯穿了“三新”,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其站位高,措施实,图文并茂,数据翔实,总结了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情况下所取得的不凡成果,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开好局,起好步,政府工作报告坚定了我们的信心。

报告提到要支持科技自立自強,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及科研人才等,传递出国家战略信号,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机遇。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基础学科是指研究自然和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基本知识的学科,一般多为传统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哲学、历史、文学、社会科学等。一般来说,基础学科尤其是其中的人文学科,很难具备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但在学科体系和人类发展进程中却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建议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新时代高等教育基础学科建设,具体理由如下:

其一,基础学科在学科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基础学科是现代学科体系的“母机”,从知识衍生发展的路径看,应用学科一般是从基础学科中分立、剥离出来的。其中,自然科学基础学科是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重要来源,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则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民族灵魂的重要根基。

其二,尖端科技的发展最终需要基础学科的引领和支撑。党和国家领导人已敏锐意识到基础学科、基础研究对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要有创造性思辨的能力、严格求证的方法。”坚持以哲学思维引领中国科技的开拓创新,既是当代中国科技发展需要高度关注的战略焦点,也是中国科技成功崛起需要坚持的战略导向。李克强总理指出:“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量子通信等,都需要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作有力支撑。我们之所以缺乏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卡脖子就卡在基础学科上。”

其三,目前基础学科的应有地位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直接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直接创造GDP的工科等应用学科受到高度关注,其自身造血能力及资源获取能力较强,一些重大科研项目、人才项目也向其倾斜。例如首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465个学科中,“工学”门类入选学科占比为40.43%,而基础学科占比较低,物理学科仅占1.51%,数学学科仅占3.01%,尤其是文史哲三个学科门类的入选学科仅33个,占比为7.10%。目前,基础学科后继乏人。职业报酬相对丰厚的信息通讯、人工智能、金融、医学等专业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更强,表现为一些以文理学科为主的综合型院校、师范类院校,其高考录取分数线普遍低于工程信息类和财经类院校;即使在同一所大学里,也存在基础学科师资向应用学科转移的倾向。

基于基础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和基础科研中的重要性,我们既要发挥大学作为经济社会建设“加油站”的作用,又要重视大学的文化引领作用和重大科学原始创新的“灯塔”作用。在未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实现教育强国的进程中,我们一定要坚持问题导向,重视基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加大“双一流”建设布局中基础学科的占比。

建议在2021年“双一流”建设中期动态调整中,适度向基础学科倾斜。对于一些解决我国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推动我国科技水平实现全球领跑的“量子科学”“碳达峰”“光刻机光源”“引力波探测”等前沿科学领域,推动科学思维创新变革的科学哲学领域,提升文化自信和促进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历史、文化、艺术等领域,应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给予足够重视和政策性倾斜,建设一批能够潜心学术、避免功利性干扰的基础学科“国家队”。

第二,推动在中西部地区布局一批基础学科大科学装置。

根据中央深改委《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落实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区域协同发展的要求,从区位安全、环境匹配、基础优势、能源供给、民族稳定等多个因素考虑,在中西部地区布局一批基础学科、基础科研的大科学装置和重点研究平台,并使这些平台成为中西部地区“事业留人”、留住高端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作者为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山西省委会副主委、山西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尚国敏

猜你喜欢

基础学科学科科学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关于小学科学新课程背景下引领学生合作学习的研究
中职机械制图教学方法探讨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