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体化递进式“伤寒论”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践行

2021-08-04王莹赵坤韩亚飞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22期
关键词:立体化伤寒论教学模式

王莹 赵坤 韩亚飞

[摘 要] 《伤寒论》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为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切实实现掌握基本理论,建立中医临床辨证思维和初步临床诊疗能力的课程学习目标,课程组开展了立体化递进式“伤寒论”教学模式改革,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结合对学生进行的综合、全面的学情分析,有的放矢地将多样化教学手段、多元化教学方法、多要素考核评价体系、优质化教学设计融入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关键词] 伤寒论;教学模式;立体化;递进式

[基金项目] 2018年度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医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递进式伤寒论课程改革探索”(2018B-N20008);2018年度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医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中医类院校‘赛教融合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效果研究”(2018A-N08030);2019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以学生为中心,创新四见式伤寒论思政教育新模式”(GJXH2019-002)

[作者简介] 王 莹(1982—),女,河北玉田人,中医学硕士,河北北方学院中医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医学与中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2-0113-04   [收稿日期] 2021-01-25

《伤寒论》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不仅是历代中医学家成才的必读之书,更是中医药专业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和主干课程,在整个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中医药教育目标的变革,学生通过对“伤寒论”的学习,不仅要继承医圣张仲景的学术理论,将中医基础与临床知识有机结合,培养自身的中医临床辨证思维和初步临床诊疗能力,更要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1],建立起学生的中医临床辨证思维、临床诊疗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本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伤寒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在“伤寒论”教学中,大家的落脚点都集中在培养中医药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为此各高校“伤寒论”教师一直在不懈努力,将各种教学手段引入其中。比如多媒体模拟临床场景、毕博教学平台、基于多媒体的形象教学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赛教融合、案例教学、PBL教学等,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伤寒论”理论教学水平,但这些教学手段大多是“单兵作战”,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将各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合理运用。为此,有些学者将多元化教学法引入“伤寒论”教学,第二军医大学杨学等探索并实施了课堂教学—网络自学—课后导学—实践促学—考核科学的教学模式;湖南中医药大学郁保生等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辨证思维能力。但这些教学法缺乏有效的教学效果量化,对学生学情分析亦有所欠缺。

基于以上现状,建立立体化递进式“伤寒论”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情、伤寒教学内容与教师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机结合,从而合理有效地检验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进而达到当代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标准。

二、立体化递进式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诊疗体系。本课题深入探索“伤寒论”知识内容与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结合,以寻找有益于学生的智慧教学方法,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深度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以提高“伤寒论”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

(一)更新教学理念,修订课程教学目标

“伤寒论”是以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的一门学科。本学科是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是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经方”的因机证治,更要帮助学生树立中医临床辨证思维,使学生在今后的临床诊疗过程中,能够熟练运用自己掌握的六经辨证论治理论,灵活判断和分析疾病的本质、发病规律,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或预防疾病发展,并准确处方用药。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为:“巩固基础,活用临床,以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

(二)围绕课程目标,建立立体化递进式教学模式

1.前期调研摸實情。

(1)学生普遍人文素质基础相对薄弱,需大力宣扬中医药文化。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学本科学生,学生多以第一志愿录取,专业认同度较高;学生都是一本生,基础知识扎实,理解与接受能力相对较强,这些有利于本门课程的教学。但经调研发现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底蕴相对薄弱,不利于“伤寒论”的教学。针对这一问题,通过校园传统文化氛围的建设、宣扬中医药传统文化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院通过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大赛、课程组组建“经方研究协会”学生社团和开展“医圣杯”伤寒等级大赛等系列活动,弘扬中医药文化,提高校园传统文化氛围。

(2)学生前期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掌握良好,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融会贯通。本专业学生学习“伤寒论”是在大二第二学期,前期已经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课程,虽有社区见习、跟师抄方等实践环节,但总体对知识的掌握缺乏整体性、连续性。因此,在教学中侧重于将这些基础课程知识用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进行综合连贯,培养学生中医临床辨证思维,为后期将要学习的中医临床各科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授课中多选用临床病案分析法来帮助学生建立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体系[2]。如从小青龙汤“干呕、发热、咳喘”的临床症候中运用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内经的知识分析出是寒饮咳喘的病机,进而引导出寒饮咳喘的治疗法则,再运用中药四气五味知识确定小青龙汤的组方意义。通过案例分析、门诊见习等指导学生参与整个临床诊断和疾病治疗全过程,建立整个辨证论治体系,培养学生初步处理临床疾患的能力。为避免教学内容重复,授课教师需要从临床诊疗的角度来阐释病机、治法、方药[3]。比如可以从辨证的角度来论方义;用《内经》理论帮助理解《伤寒论》,比如讲第一章第六节水气病时,可以运用《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中“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段话来加以理解和运用。

猜你喜欢

立体化伤寒论教学模式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伤寒论》实为115方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基于立体化教学方式的Java课程教学研究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在《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