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高职学生文化交融及民族意识形态建设创新

2021-08-04李韦嫦莫意清王亚丽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23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少数民族大学生

李韦嫦 莫意清 王亚丽

摘 要:以广西某高职院校为例,研究高职学生文化交融的表征与机理,探索民族意识形态建设创新机制。提出基于民族学生文化交融的民族意识建设创新的建议和做法:尊重民族信仰引领意识形态建设机制创新;融合民族艺术文化引领意识形态建设教育创新;认同民族生活习俗引领意识形态建设模式创新。

关键词:意识形态;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交融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3.054

高职院校需要结合校情生情,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意识形态体系。然而,如何细化与深化意识形态建设仍然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本研究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交融的特点,力求从民族文化及其交流的角度创新视角,深层推动高职院校民族意识形态建设创新。

1 少数民族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内涵及联系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成员对其共同体的认同,是民族意识与人文关怀的基石。中国是多元一体化的民族国家,各民族既具独立性,又交流融合。因此,多元与交融是我国民族意识形态的根本属性与本质内涵。民族意识形态客观存在于大学生的民族文化交流中,统一于学生的民族情感与民族自信之中。当然,这种存在复杂且具动态性: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受到个体民族文化、民族情感与民族认同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民族意识形态与民族文化内在联系变得复杂且具动态性。

自觉与自信是民族意识形态的两种基本样态。自觉性源于民族文化交融性。为了满足成员安全与爱、生命自由与发展,民族内部及民族间寻求生命联盟,共同抵御外部风险,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民族意识形态内源的自觉性。当前,我国各民族文化交融并统一于中国梦的实践,形成多元一体的文明自觉。自信源于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个人对民族文化“根”的认识、认同,并由此催生个人的民族自信。

2 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交融的表征机理

以广西某高职院校为例,研究大学生文化交融的表征与机理,探索民族意识形态建设创新机制。

2.1 信仰交流是民族意识形态的语言表征

该院校民族学生主要来自贫困区县及边疆地区,以壮族、侗族、瑶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各民族学生有不同的信仰,例如,壮族人民崇尚节俭美德,崇信自由,并体现在壮族山歌表达艺术中;侗、瑶族盛行崇拜自然与祖先崇拜,体现了对英雄与力量的追求,是民族勇气、力量与自信的传承。壮、苗、傣、白、布依、土家等少数民族有信奉诚信、互助互济的传统。

大学生民族信仰交流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切入点,该校在校大学生民族结构多样,分布在不同的班级和宿舍。语言交流中,少数民族大学充满民族情怀,对其民族英雄、民族礼仪与民族信仰有着独特的情怀。通过语言表达,大学生之间渴望民族认同,尊重民族文化,充满民族自信。因此,信仰交流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典型的民族意识形态表征。

2.2 艺术交融是民族意识形态的物化表征

艺术交融是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意识形态的物化表征之一。少数民族由于其文化、经济、历史等原因,他们对艺术有着独具特色的追求和表达。“只有山歌敬亲人”“饭养身,歌养心”这是反映壮族、侗族、瑶族对民族歌舞的喜爱,表达了少数民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美好未来的向往与执着追求。民族艺术表达着一个民族集体意识的体现,以壮族、侗族的山歌为例,人们踏舞而歌,一人领唱众人和唱,内容有祝赞、抒情、叙事,表达人们追求福、团结友善的民族特征。壮、苗、傣、白、布依、土家等民族的龙舟比赛,以及众多民族盛行的狮舞、草龙舞、花棍舞、求师舞则是民族力量与精诚团结的表征。

在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艺术充满热情。校园里,少数民族特色的曲目深受广大师生喜爱,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最广泛的节目。近年来,具有民族元素学生社团如龙狮队、民族舞蹈,深受大学生追捧,成为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情怀与爱国情怀的有效途径。艺术交融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外化的天然渠道。

2.3 习俗融合是民族意识形态的行为表征

民族习俗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意识形态的行为表征。少数民族在本民族长期的社会发展与生产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民族鲜明特色的生活习俗。少数民族喜欢聚群生活,如南宁武鸣、马山、上林、宾阳一带的壮族,柳州融水、融安、三江一带的瑶族、侗族。少数民族的族居生活主要以人际和谐、群体为重的集体意识特征。

以广西壮族、侗族为例,壮族在重大节日有山歌艺术活动以表达喜庆,如三月三的歌圩;侗族有花炮节以示民族团结。少数民族成员认同本民族的习俗,形成鲜明的民族文化自信。例如,壮族的三月三、侗族的侗年、瑶族的“打油茶”以及流传较广的赛龙舟节,这些民族重大节日深受人们喜爱,人们盛装参加节日活动,表达了民族成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成极强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意识,是少数民族成员自觉的民族意识形态建设路径。

民族习俗是大学生生活与交流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学生与其他民族学生共同住宿生活,尊重民族习俗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行为深受其民族习俗影响,例如,有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不食用猪肉、有的喜爱吟唱本民族民歌、有的热爱公益、有的喜欢制定并强调宿舍公约等。综观大学生习俗交融特点,少数民族大学生既认同现代校园文化,又蕴含鲜明的民族特色。高职院校民族学生意识形态建设,需要从宿舍生活的细微处着手,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习俗,推动大学生民族习俗交流與交融。

3 基于民族学生文化交融的民族意识建设创新

3.1 尊重民族信仰引领意识形态建设机制创新

民族信仰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构成,是民族意识形态的内源性动力。高职院校学生民族结构趋向多元化,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少数民族学生自小生活在民族区域,感受着独特的民族文化,这必将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行为方式。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访谈中发现:侗、瑶族的大学生崇拜山水万物,敬仰天人合一,他们对大自然话题的交流较感兴趣;壮族学生崇拜英雄,例如壮族的刘三姐故事的传唱,见证了壮族人民对反抗压迫、追求幸福、追求自由等英雄人物的崇拜,在文化交流中壮族学生充满自信、勇气和力量;积德行善、互助互济则是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遍精神信仰,他们在交流中表现得和谐友善,团结互助。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少数民族大学生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