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目标视域下的地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2021-08-04付明
付明
[摘 要]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一直将道德与才能视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并鼓励“德”与“才”之间互相支撑,互相影响。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持续向着专业教育领域进行渗透,同时进一步细分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标准,满足各个阶层的人才培养需求。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需要从各个专业的教学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未来就业前景和专业的整体发展趋势,保证专业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相互一致,并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勵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政治观念和价值观念的主要载体,其实际教学效果将决定学生的思想素养和道德水平。从地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出发,简要分析了人才培养目标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研究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共性和差异性,着重分析了地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以期为广大地方性大学的教育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工作参考。
[关键词] 人才培养目标;地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2020年度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加强劳动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探索以劳养德”(JY20-48);2020年度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疫情期间不同层次学生‘同平台在线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JY20-37);2021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疫情期间不同层次学生‘同平台在线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GJB1421094)
[作者简介] 付 明(1978—),男(满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学士,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伦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2-0017-04 [收稿日期] 2021-01-27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培养“精英人才”为主的高等教育逐渐实现了“大众化”转型。为了适应全新的教育形式,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人才供给的需求,我国教育部门不断加快高校深化改革步伐。在这一背景下,加强对于人才培养目标视域下的地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于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人才培养目标与思政教育分析
在教育改革推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持续向专业教育领域渗透,同时进一步细分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标准,满足各阶层的人才培养需求。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需要从各专业教学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未来就业前景和专业整体发展趋势,保证专业教育与能力培养的一致性,并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政治观念和价值观念的主要载体,其实际教学效果将决定学生的思想素养和道德水平。由此可见,思政教育属于高校教育体系的基本构成部分,其需要紧紧围绕专业教育开展,并始终围绕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思想道德的树立进行有效引导[1]。
三、人才培养目标的共性和差异性研究
(一)共性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属于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在多元化的环境背景下,多种文化互相碰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念成型的关键时期,若缺乏有效、针对性地引导,则势必会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念偏于正道,甚至会出现极端性价值观的情况。这就要求高校在关注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基础上,重视思想道德培养。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应用型”人才是高校的主要人才培养目标,其指的是在培养学生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力和道德品质,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丰富性。“应用型”人才需要掌握充足的专业知识,且要具有出色的知识广度和深度,要能在相关专业领域表现出专业的知识水平。二是能力结构实践性。实践是体现人才能力的主要途径,而能力的培养则需要知识理论与实践经历相互结合,这就要求高校侧重于对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素质能力全面性。素质能力所包含的范围较为广阔,如身心健康、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等,而各项素质能力的水平将直接决定人才培养效果和学生个体的发展高度[2]。
(二)差异性研究
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主要取决于高校的学科层次、地域性特征以及培养层次。对于理工类高校而言,侧重于培养高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且强调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创新性。对于经济类院校而言,需要培养熟悉经济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教育内容上更加关注人文知识的培养。而从培养层次的角度来看,研究生、本科、专科的培养方向有根本上的差异性。对研究生的培养更加侧重于在某一特定领域,要求学生具有充足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强化专业能力水平,以确保毕业后能够适应专业技能工作。对于本科教育而言,强调培养全面性人才,无论是思想道德还是专业素养,均需要保持较高的水准。对于专科教育而言,侧重于培养创新性的技术型人才,学生需要适应一线生产、建设、服务等工作的基本能力要求。地域性特征指的是不同地区的高等院校在专业结构设置层面上偏向于地方企业。任何高等院校的最终人才培养目的在于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补充,这也意味着人才培养需要吻合地方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特征,即从企业用人需求的角度出发,以保证各行各业的人才资源储备,持续性向社会输送各种级别的高素质人才[3]。
四、地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齐抓共管的全新局面
鉴于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国务院提出了明显的工作机制指导,要求高校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全校参与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工作机制。对于地方性大学而言,其思政政治教育机制主要以校长负责制为主,这种工作机制意味着高校党委需要从政治、思想以及组织等多个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落实进行监督。其次,高校各个级别的行政部门均需要主动配合,发挥自身的职能定位,落实工作职责,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后勤保障。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责任需要落实到各个院校的党委书记、辅导员以及专业教师身上,强调构建以辅导员为主,各专业教师为辅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