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的策略研究

2021-08-04许丽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65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许丽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提高语文核心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理念,结合当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对话;阅读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中提到:新课程背景下,“对话”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多种形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的场景中,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

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只重分析,忽视语文能力的培养,使原本应该是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思考、感悟、气氛活跃的课堂变成死气沉沉、了无生趣、毫无语文味的低效课堂。学生在这样的语文教学模式下,只能是停留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表面,而不能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道理、情感,无法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和趣。长此以往,导致学生阅读低效,无法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目的,无法感受语言文字所传达的信息。那么如何打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障碍,帮助学生寻找与文本对话的沟通桥梁,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唤起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情境是打开学生学习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对很多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在这种与生具有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活动会自然而然的带入到阅读过程中,从而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提供了一张温床。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这一课时,笔者出示了旧版小说《青年近卫军》这本书的封面插图,告诉学生这本小说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全苏联的小说。在当时,这本小说的价格是1元5角钱。1元5角钱对于目前生活富裕的孩子来说,觉得很少,但是在那个年代,人们生活普遍都很贫困,1元5角钱足够维持普通家庭一天的生活了。通过出示旧版小说图片,介绍当年的生活水平,既拉近了学生与课文年代的距离,也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二、通过查找资料,挖掘创作背景

每部作品,都有其不同的写作背景;每位作家,都有其不同的生活经历。充分了解创作背景、了解作家的生活经历,对于理解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感悟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的意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要想更好地与文本沟通无障碍,教师应指导和带领学生一齐走进作者,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生活经历,将文本内容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语文课本中有一些离学生生活比较久远的文章,想一时半会就能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是不现实的。要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就必须引导和指导学生课前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创作背景,这样方能使学生与文本之间沟通无障碍。例如,笔者在教学《难忘的一课》时,课前,笔者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伟大的中国人物,搜集有关表达强烈的民族精神的文章,了解100多年前,甲午中日战争后,“台湾”被割让给了日本,被日本整整统治了50年等资料。只有在了解历史背景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充分地理解“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和分量。

三、感悟体会是与文本对话的关键

阅读就是与文本对话。既是对话,就是双方互动的。语言文字不仅仅只是一种静止不动的、抽象、机械的符号。要真正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则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字背后,去领悟和挖掘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道理、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达到“我与文本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 达到这种境界的保障就是教师巧妙地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搭建的这座桥。如,在讲授《慈母情深》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1元5角钱的来之不易,感受母亲挣钱给儿子买书的不易,感受母爱的深沉与宽广,笔者让学生通过默读,细细品读句子,找出描写母亲的句子并用横线划出来,用心去感受并做批注。学生分别从描写母亲的工作环境、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找出了相关句子,再从相关句子中找出了关键词语来感受母亲的形象。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笔者顺势将课文中的语句,“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改为诗歌形式:

背直起来了,

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

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

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我的母亲……

学生饱含深情地读着,无需教师过多地讲解,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已经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

四、利用感官,促进感悟

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通道。感悟,首先是有所感。在深入感悟的过程中,利用听觉、视觉等综合作用,悟真情、悟蕴含。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有时很难将语言文字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理解课文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恰当运用音乐、图画等手段来进行阅读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将静态的文字符号变成动态的画面、充满灵性的文字符号。例如,笔者在讲授《去年的树》一课。这篇课文是一篇情感型的课文。课文文字简短,但含义深刻,留给学生的想象空间非常广阔。调动学生的情感在这一课很重要,只有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与文本进行深度地对话。笔者播放了一首比较忧伤的音乐,让学生找出文中的鸟儿分别与大树、树根、门先生、小女孩的对话,引导学生感悟鸟儿信守诺言,情意真挚,并配乐朗读。通过自由读、分角色读、齐读等不同的方式,一步一步引领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真实地呈现出越来越深刻的历程。当情感到位,情绪爆发时,鸟儿与大树友情无需讲解,学生已经在情景读中有所悟、有所感。拓展延伸部分,笔者再次播放音乐,让学生听着音乐,进入本课的小练笔。学生融入情景,很自然地把自己想对鸟儿说的话写了出来,并与同桌互相分享交流。

五、抓关键词,悟情感

通过抓关键词仔细品味,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是提升学生课文感悟深度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途径。例如,笔者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是这样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不振”,从而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原因是?

生:中华不振。就是——中国(落后、衰败、软弱)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仅仅是“中华不振”表面意思,“中华不振”这四个字还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屈辱历史。

师:让我们走进那段令人屈辱痛心的歷史,用心去感受一下周恩来当时的感受。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7、8自然段,仔细思考,从哪些句、词可以看出“中华不振”,作上记号并做批注。

师:同学们,课文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中华不振”,找到的同学再认真读,仔细找,细细品,也许你会有新的收获。

学生汇报交流,分别从每个句子中找出了“闯”“大不相同”“大个子洋人”“得意洋洋”“不但不……反而……”等词语并做好批注。

师:(配乐)当时我国贫穷落后、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无不刺痛了周恩来的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简短的九个字是周恩来学习的动力,更是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啊!让我们铿锵有力地读!——(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文本对话需要方法、智慧、策略、耐心。笔者相信,只要所有奋斗在一线教师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不断探究,一定会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裴海安.明师同步教学设计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林百达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