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带领学生在分类研究中学习分类思想和方法

2021-08-04戚志伟

关键词:分类教学教学流程初中科学

戚志伟

摘    要:初中科学分类思想和方法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可将分类思想和方法的培养融入课堂活动,并采用如下教学流程:情境导入,聚焦任务;挖掘旧知,总结步骤;明确对象,观察特征;确定标准,进行分类;讨论结果,暴露问题;优化标准,科学分类。

关键词:初中科学;分类教学;教学流程

一般认为,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即学生在科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四个方面[1]。因此,学科教学若仅仅着眼于学科知识,则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分类思想在浙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中有多处运用。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使大量冗杂的知识内容系统化,也有利于学生在中考复习阶段进行知识整理。然而,目前初中科学的分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注重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而忽视分类思想的培养;二是直接告诉学生教材上的分类标准,而忽视学生从选择分类标准到优化标准的过程性探究。因此,建立一套初中科学分类教学的范式很有必要。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形成分类的思维观念和方法,对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积极尝试开展分类教学,并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教学流程。以下笔者结合浙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中的“动物分类”的教学进行阐述。“动物分类”是该章第4节第1课时的内容。这一节课作为分类教学的起始课,目的是要让学生形成对分类思想和分类方法的初步认识。传统的教学往往偏重于分类的标准和界、门、纲、目、科、属、种的简单介绍。这种“直击主题”的学习方式最后能让学生记住分类等级,却不能使学生明白科学家在建立分类等级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思维过程,无益于提升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等核心素养。因此,笔者尝试将学科知识和学科活动融合,按照分类教学流程中的六个步骤,带领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分类研究。

一、情境导入,聚焦任务

情境设置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励学生的求知欲;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分类的方法跟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通过生活情境或结合社会情境导入,有助于聚焦教学任务。

【教学设计】

1.出示一张非常杂乱的房间照片和一张干净整洁的房间照片。提问:如果要把杂乱的房间变成干净整洁的房间,你打算如何做?

2.提问:将相同的一类东西放到一起,运用的是什么方法?

3.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分类方法?

4.給分类下定义:分类是一种把某些特征相似的事物归类到一起的科学方法。

5.介绍:地球上现存动物数量很多,为了更好地研究与识别它们,需要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要帮助学生理解分类方法,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是个不错的选择。从生活中的分类过渡到科学研究中的分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明确这节课的核心任务:给动物进行分类。

二、挖掘旧知,总结步骤

分类前需要先明确分类的步骤。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已有知识作为基础(如生活中的分类、数学图形分类等),引导学生总结分类的步骤,为后续的动物分类作铺垫。

【教学设计】

1.出示一些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圆、长方形,让学生尝试进行分类。

2.全班交流讨论分类的依据和结果,并总结得出: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

3.总结分类步骤:观察事物特征—确定分类标准—分类。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在学习如何对一些简单的图形进行分类,故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上,再来总结分类的步骤、分类结果与分类标准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顺理成章。

三、明确对象,观察特征

观察是科学探究要用到的最基本的方法。分类的过程也是对分类对象的特征进行总结归纳的过程。因此,在分类之前对分类对象的特征进行详细观察和罗列是必不可少的。

【教学设计】

1.出示鸡、蚕、鲤鱼、蝙蝠4种动物的图片,讨论4种动物分别具有哪些特征?

2.罗列4种动物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从4种常见的动物出发,先尽可能描述其特征,再选择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引导学生用一种有序的思维方式进行分类。

四、确定标准,进行分类

根据分类对象的不同,所建立的标准也会不同。不同分类者对分类对象建立的分类标准也会有差异。当然,分类标准取决于分类者对分类对象所观察到的特征。所以,引导学生按照自己观察到的特征选定分类标准进行初次分类,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拓宽他们的思路。

【教学设计】

1.确定一个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举例:根据是水生还是陆生,将动物分成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水生动物:鲤鱼。陆生动物:鸡、蚕、蝙蝠。

2.出示任务:尝试用其他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对熟悉的生物进行分类的活动,发现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具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五、讨论结果,暴露问题

用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出现不同的分类结果,那到底谁的分类标准最合理呢?按照我们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能达到让研究更方便的目的吗?……随着教学的推进,这样的疑问必定会顺理成章地出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其实科学家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让学生体验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他们就更能从中感受到科学研究的意义。为解决这些疑惑,统一分类的标准是个不错的选择。

【教学设计】

1.全班交流讨论分类结果,并相互补充。(通过板书罗列学生的分类标准)

2.提问:同样的4种动物,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分类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后得出:标准不一样,分类结果也不一样。

3.追问:有这么多分类标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分类方法,自然界那么多动物,该怎么进行科学分类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评价意识到,各小组的分类依据不统一、不完善、不科学,进而认识到对生物进行科学分类的必要性。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优化标准,科学分类

优化分类标准需要我们对分类标准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可引导学生将之前的分类标准进行归纳,看看有些分类标准是否可以归到一类。在优化分类标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分类的科学性、合理性。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分类标准与科学家的分类标准进行对比。

【教学设计】

1.提问:既然我们要统一分类标准,那如何统一呢?

2.追问:我们是否可以对我们的分类标准归归类?

3.出示科学家的分类标准,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分类标准与科学家的分类标准进行对比、评价。

4.介绍林奈的生物分类法:以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等为依据进行分类,根据它们之间的差异大小,由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等级,种是最小的分类单位。

5.出示关于人、黑猩猩、猫、蝗虫的动物分类表,并思考:(1)等级高低和动物种类之间具有什么关系?(2)人和黑猩猩的共同特点多还是人和猫的共同特点多?

6.总结分类等级高低与种类数、亲缘关系之间的关系:分类的等级越低,共同特征越多,种类越少;分类的等级越高,共同特征越少,种类越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分类标準不科学后,再与科学的分类标准进行对比,使学生经历优化分类标准的过程,真正落实分类思维的培养。此外,通过对比学生比较熟悉的几种动物的分类等级,让学生明白分类等级与生物亲缘关系之间的关系。

在经历完整的分类过程后,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分类的结果,更是分类的思想和方法。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使他们超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3]。因此,分类教学的目的应着眼于引导学生形成分类观,而非停留在知识层面。

参考文献:

[1]王耀村.面向核心素养的科学课程建构与教学建议[J].物理教学,2018(8):2.

[2]吴应烈.初中科学课程情境教学浅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7):46.

[3]麻彦坤.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当代美国教学模式中的应用[J].外国教育研究,2005(9):61.

猜你喜欢

分类教学教学流程初中科学
高等数学课程设置改革研究
微课不微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英语分类教学模式探究
语文倡导“低碳课堂”策略浅析
面向应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评课寻其理返璞为求真
低年级聋生数学课堂流程探究
浙教版初中科学“阅读材料”教学对策初探
浅谈初中科学问题化教育模式的开展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