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使命·责任
2021-08-04杭尧尧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中国自古就有成人礼。古人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郑重举行冠、笄之礼,就是要提示他们:从此将由家庭中无须担负责任的“孺子”正式转变为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承担起成人的责任、践行美好的德行,才能胜任各种社会角色。
新时代对青年又提出新的期待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曾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正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时代使命。
本校(统称“复兴中学”)高三年级将举行以“成长·使命·责任”为主题的18岁成人仪式演讲,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年级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一精准审题
18岁,是人生重要的节点。18岁之后,我们的人生有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年龄的增长上,还体现在对社会使命的理解和承担上。
材料第一段回顾了古代成人仪式的传统,强调自古以来成人就意味着要承担责任、践行德行,说明对青年成长的期待古已有之,且向来都颇受重视。
材料第二段表明新时代对青年成长提出新的期待和要求。新时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对于青年而言,是做只顾一己私利的小个体,还是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结合在一起?该如何将这种认识融入实践?这是值得每个青年好好思考的问题。
审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我們会清晰地发现,与“文化基础”比肩的是“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其中就特别强调了中学生不但应该拥有“健康生活”的素养,还应具备“责任担当”。因此,这道作文题旨在引导学生思考18岁这个人生重要节点的意义,探讨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时代的关系,从而帮助青少年更清晰地明了自己的使命,将自身的成长置于更为广阔的时空。
由于这是个任务驱动类题目,所以还需要关注写作任务是“18岁成人仪式”的演讲稿,对象是“本年级同学”。这也意味着文章应当表达出青年学生对成长的思考与认识。这既非老师的叮咛,也非家长的感慨,而应是充满激动之情、跨入成人行列的个体的宣誓和呐喊,是摆脱了懵懂的少年借此契机表达享受自由、成长的喜悦,以及承担使命、责任的豪情,是属于自己的“18岁”宣言。
二立意角度
1.个人成长要关注时代使命
“18岁”意味着从接受保护、无须承担责任的少年成为要担负家国重任的成年人。个人作为社会一分子,无论古今,都必须肩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而现代青年更需要将时代赋予的使命落实到个体的行动中。
2.“成人仪式”这一时间节点帮助青年更好地认清使命与责任
以“成人仪式”这个时间节点切入,串联过往,阐明“成人仪式”之所以具有非凡的意义,是因为可以表达成人社会对新加入者的期待;联系现实,中国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时代,青年应该把个体的选择与民族复兴、国家昌盛相融合,才能更好地成长。
3.对当代青年的成长和使命有精确认知
写作时,要认清成长意味着既享有权利也要承担重任,从历史的合理性和现实的必要性两个角度入手进行论证。既能分析古往今来人们重视“冠礼”的缘由,又能结合当代中国给予青年的使命,以及现实中青年“丧”“精致利己主义”等错误表现和思潮展开论述。
素材运用
适用素材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封19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带兵越过燕支山,追击匈奴一千多里最终大获全胜。汉武帝赏赐霍去病豪宅美女,但是霍去病都拒绝了,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东晋祖逖少有大志,为了报效国家,闻鸡起舞,发奋读书,练习武艺。他一心收复中原,率亲族乡党百余家渡江,于中流击楫,誓言:“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适用主题
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连。
运用示范
汉有青年霍去病不贪一己富贵,誓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晋有青年祖逖为报效国家,夙兴夜寐,闻鸡起舞,于中流击楫,誓复中原。他们都以“小我”之躯肩负起国家盛衰之使命。
适用素材
“要上一线了,你怕不怕?”
“使命所系,义不容辞!”陈祥榕斩钉截铁地说道。
这是2020年5月初,外军越线寻衅滋事时,李确祥与年轻战友陈祥榕的对话。他们赶到现场后与敌人殊死搏斗,坚决逼退越线人员。后来,陈祥榕在日记中自豪地写道:“面对人数远远多于我方的外军,我们不但没有任何一个人退缩,还将他们赶了出去。”这是新兵陈祥榕的第一次战斗。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18岁的陈祥榕入伍时写下的战斗口号,他用生命表达了对祖国的爱。
适用主题
青年担负起报效国家的责任。
运用示范
鲁迅说:“愿中国青年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而当代青年,就是像鲁迅先生希望的那样去做的。面对边境线上的无端骚扰,18岁的陈祥榕舍生忘死,献上“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动人遗篇,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诠释了“责任”的概念。
适用素材
2019年初,46名清华大学研究生组成4支海外实践支队,赴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英国、瑞士、荷兰、比利时8个国家,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结合所学所思,到海外讲述中国故事,表达青年声音。
适用主题
尽自己所能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运用示范
46名清华大学研究生向国际友人讲述中国故事,勾勒出最美的青春群像。他们虽不能在外交战场上舌战群儒,也暂无力在战场上击退敌人,但他们明确自己的定位和力量,在这个还青涩的年华里燃起了独属于青年的使命火炬。
适用素材
2020年8月12日,时值国际青年日,联合国驻华系统与腾讯共同举办“中国青年对话未来”系列活动最后一场———2020青年联议会,以推动中国青年参与讨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此前,借助腾讯会议,联合国驻华系统的12家机构与腾讯联合举办了11场在线对话会议,数百名中国青年代表与联合国驻华官员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就全球可持续发展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适用主题
中國青年为中国发展、世界发展贡献力量。
运用示范
数百名中国青年代表在“中国青年对话未来”系列活动中,提交可持续发展的提案,获得世界点赞;黄文秀硕士毕业后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在脱贫攻坚一线倾情投入,将个人的微光融入社会发展进程;一个个西海固青年,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书写了“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的伟大篇章,成就了“干沙滩”变“金沙滩”的壮丽传奇,在荒芜的土地里种出了梦想,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
佳作展示
欲加冠冕,必承其重
江苏省苏州中学高三秦祯晗
各位同学:
大家好!
谈及“成年”“加冠”,大家的第一反应或许是古时加冠礼中郑重而繁复的礼仪,或许是现今成人礼后“成熟了”“独当一面”之类的无形冠冕。似乎一直以来,成年就被视作一个光彩熠熠的“加冕”过程。
①用“加冕”的概念快速入题,完成古与今的对比,强化成年的意义。
然而我想说,冠冕可见的金漆之下是不可见的重量。成长从来不是一夜之间达成的突变,也不是一场轰轰烈烈、风风光光的成年人的角色扮演。它是一场由旷日持久的量变累积而成的质变,也是货真价实的从被守护者、被保护者到守护者、承担者的身份转变。
欲加冠冕,必承其重。这份成年的重量,名为使命,名为责任。
②阐释“成长”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年龄的增长、身份的转变,更是开始清晰感受“冠冕”———使命、责任的分量的时刻。提出论点。
生在新世纪,我们鲜有机会接触沉重。但这并非缘于鲜花遍开的土地上不再有炮火和风雨,而只是因为有无数人在替我们跋涉于泥泞,纵歌于荒芜。绿荫下成才的我们,自当成为新一片蔽日浓荫。
③本段扣住“使命、责任”沉重的特征展开议论。通过阐明青年之所以只知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为你负重前行,而事实上成人的那一刻就意味着你要肩负起这份重任。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18岁的新兵陈祥榕写下的战斗口号。班长孙涛曾问他:“你一个‘00后的新兵,口号这么大?”他笑言:“这跟年龄没关系,我就是这么想的,也会这么做的。”使命与责任就这般融在了陈祥榕简单而令人动容的字句里———“这么想”也“这么做”。“想”成就意志,而“做”完成奔赴。使命如矢,离弦,中的,如此而已。
④举例论证,现实中同龄人的事例更具说服力。举例论证后没有弃例不顾,而是分析到位,强调“使命、责任”对青年的引领作用。
《考古》杂志曾记述两颗出土于汉墓的莲子经培育后竟开出花来的生命奇迹。叶嘉莹先生受此触动,作诗叹言“莲实有心应不死”。对于一颗莲子而言,开花的使命是它挨过长夜犹不死的内在支撑。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负重者因为肩上的重量而不至于双脚离地、悬浮世间。是使命与责任的分量让我们落地,让我们感受到与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真实的连接,扎根土壤,绽出青莲。
⑤以汉代莲子因怀“不死”之心千年后再次绽放,类比只有肩负“使命、责任”的青年才能成就自我、感受自身价值。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如今的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行至中流,更当勇立潮头。纵目四望,无数青年已先我们一步开始奔赴使命。无论是疫情期间拉着17年前父亲抗击“非典”的行李箱“请战”的女儿,还是洪流肆虐时万千因“一封家书召唤”返乡的江洲儿郎;无论是加勒万河谷中立作界碑的青年战士,还是脱贫攻坚战里扎根乡村的年轻村官……无数年轻而炽热的火苗正与这个时代的腾腾焰火交相辉映,合奏中国的大国交响,谱写中华的盛世华章。
⑥用群例和排比,既让文章具备了可知可感的鲜活事例,又形成了演讲稿所需的滔滔之势。
在今天演讲的结尾,我想引里尔克《致青年诗人的一封信》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愿你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冠冕之重,愿你我一同承担!
⑦结尾再次扣题,首尾完美呼应。
谢谢大家!
教师点评
教师总评:58分。
内容上,赋值19分。本文切合作文材料含意,观点突出,内容充实。表达上,赋值20分。本文构思新颖巧妙,以“冠冕”为线,联系古今,结构上有变化、有层进,进退之间摇曳多姿。发展等级赋值19分。文章选材领域广泛,材料丰富新颖;善用修辞,引用恰如其分,且均能佐证观点,并非刻意为之的堆砌;语言优美而不失大气,既能充分说理,又饱含感情。(杭尧尧)
弱冠之我,使命中华
江苏省苏州中学高三康吉赢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秋风乍起,枫林尽染。
少壮几时,群山之巅。
两千年前,病入膏肓的汉景帝在萧瑟秋风中颤巍巍地站起,为少子刘彻戴上冠冕。翌日,景帝驾崩,武帝登基。
①充满画面感的开头引人入胜,让读者意识到古代冠礼的重大意义。
曾几何时,冠礼在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中承载着节点般的意义,执政临朝、婚丧嫁娶都以“加冠”为划分符号。
绵延至今,这一仪式全部的意义便在于“成长”的价值内核。我们在“18岁”这个节点人为划定界限,如同金蝉飞向太阳、蛹虫化茧成蝶。从此,我们走出了个体的狭小天地,走向家、国、天下,在玉宇苍穹下高唱使命和责任的诗与歌。
②通过恰如其分的比喻道出“18岁”这个时间节点的关键性,快速将“成长”“使命”“责任”三个概念整合在一起。
这一古老美丽的仪式提醒我们,成长不是单纯地长大,它不等同于力量增强或摆脱束缚,而恰恰意味着理智沉稳与自我约束。童稚的幼年是德行的培育阶段,但跨过成人的门槛,美德便成为我们必须践行的价值自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应成为每个成年人的伦理信条。
③完成古今过渡,强调“成年”即意味着承担使命、践行美德。
成人仪式的意义远不止于打开个体蜕变的闸口,更谱写了个体与社会协同共进的华章。成人意味着个体拥有了社会属性,个人与集体便同在一艘航船之上。一个被赋予社会属性的成年人,倘若漠视自身的使命责任,势必滑向利己主义的深渊。
④假设论证,指明成长漠视使命的危害。
你我身边从不乏这般担起家国使命责任的青年。“清澈的爱,只为中国。”那个同样18岁的青年———陈祥榕,用生命践行了他的诺言。和平繁盛从不应成为冷漠的托词,正是在与社会的每一次同频共振间,他们才验证了自己的价值。
⑤强调担负家国使命不仅报效国家也成就自我,这种意义上的成长才更有价值。
然而,今日,使命日渐失语,利己主义甚嚣尘上。这个社会,正缓慢消解着乘风破浪的勇气,稀释着“愿扫除天下”的豪情,试图摧毁传统的价值观。请看———啃老的“巨婴”心安理得地拒绝长大,钱理群担忧的“利己主义者”将道义搁置一边,胡适批判的“野心的投机主义者”高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⑥从令人担忧的社会现状入手谈“使命”“责任”的必要性。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北大校长王恩哥掷地有声的话语,让步入成年的我们为之一振。今日的我们,应当有勇气回应时代使命,以“江山胜迹,我辈登临”之气魄,完成钱穆先生所盼的“找寻一番人生偶像”,矢志不渝,不负家国,乘长风破万里浪,给世界送去一个文明国家!
⑦正面分析,明确当代青年的人生定位。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百年前,李大钊作出了“成长”的最佳注解。乘此之机,黄河为凭,长江为誓,你我青春少年,使命在心,责任在肩,以弱冠之我,复兴中华!
⑧篇末呼告,情真意切,极富感召力,符合演讲稿的要求。
谢谢大家!
教师点评
教师总评:56分。
内容上,赋值18分。本文紧扣“成长”与“使命、责任”的关系为文,观点清晰明确,内容充實。文中既有对传统成人礼意义的探讨,更有对当下严峻现状的审视,体现了一个青年对历史与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表达上,赋值20分。文章以富有画面感的情境开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旁征博引,善用排比,很有感染力。发展等级赋值18分。文章符合演讲稿的任务要求,思路清晰,情感充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杭尧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