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体量与空间关系
2021-08-04程瑶烨陈圆圆
程瑶烨 陈圆圆
湖北美术学院
一、苏州园林建筑的研究方法
(一)基于传统美学的分析方法
苏州园林源起于公元前六世纪的春秋时期,园林各朝各代都在不断发展演变。在明清达到了园林的鼎盛时期,仅苏州古城就存有200多处私家园林。两千多年来,苏州造园家们运用巧妙的营造手法,在建筑四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叠山理水,种植花草树木的方式,建造出完整的园林式建筑,同时收集大量的书画、雕塑、家具、奇珍异宝等物件,发展出了一大批犹如中国山水画般的园林。
苏州园林充分体现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它巧妙地运用手法使得有限的空间里形成变化莫测的景色,而在整体布局上却以小而精取胜,与国外园林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它是汇集自然美、人文美和建筑美于一体,是一座极具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的中国瑰宝。
(二)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分析方法
环境心理学是一种研究环境、心理与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心理学说。有研究表明,人对于图像记忆会更加敏感,周围地理环境信息会被储存在记忆中,且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变化。环境心理学家凯文林指出,对于城市认知图具有五个特征,分别是道路、边缘、交叉口、地标和区域。道路是连接两处地点之间的通行路,例如桥、马路等;边是地形的边界线,例如海岸线;交叉口是几条道路的交汇处,例如十字路口;地标是核心功能或明显特征的特定对象,如纪念碑;区域是按特殊意义或功能划分的地区,如商业区等。
(三)基于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
空间句法是一系列的研究空间和社会之间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其中心思想是,空间并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背景,而是社会经济活动行为中的一部分。空间句法作为一种阐述建筑和城市空间之间的布局新理论,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将空间进行分割和划分,从而分析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空间句法中的连接性、整合性、深度值、集中性等指标可以反映不同的空间特征。
二、苏州园林建筑大体量建筑与庭院空间分析——拙政园
(一)传统美学分析法——功能上
苏州古典园林常见的建筑形式有厅、堂、轩、馆、楼、阁、榭、舫、厅、廊等。苏州古典园林的园主多数都向往着隐居安乐的生活,这使得园内的各个空间都有着不同的功能,或远观或近赏,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依托。拙政园的建筑类型多种多样,形式别具一格,是其它苏州古典园林所无法企及的。
厅堂,通常具有接待朋友、客人等功能,例如远香堂、玉兰堂;馆,既能接待客人又能在此宴请,例如玲珑馆;楼,可高瞻远瞩,例如见山楼;轩,能带来视觉上不一样的体验,可以作为“引景”的建筑,例如听雨轩、倚玉轩同样命名都归属于轩但是境界上却各有千秋,听雨轩能观赏到庭院内细微之处,雨天时听雨滴拍打在芭蕉叶上,此时此景甚为静谧,而倚玉轩滨临水岸,纵目四望,一览无余;舫,供人们设宴款待贵宾、游玩观赏水景,香洲舫在建筑造型、空间组合上仿制画舫,传递着游船画舫格调;亭,建造于山顶或水岸,造型简洁,具有停歇和观赏的功能,例如雪香云蔚亭、北山亭、绿漪亭、倚虹亭、别有洞天半亭等;廊,将连接园林内各个空间,一边通透,另一边可沿着山峦起伏而建造,如见山楼爬山廊,亦可立于水面之上而建造,如小飞虹廊桥;坞是供园主憩息、阅读、绘画、观赏的空间,而海棠春坞尽管称作坞,实际和听雨轩相仿。
(二)环境心理学分析法——主次空间上
苏州古典园林在限定的范围内进行规划设计,不光要包含大批满足功能需求的建筑物,同时将修建自然山水与四周的建筑物融为一体,这其中含有一定的冲突性。而在拙政园中由于园林的占地面积相对广,不会因为空间的不足受到限制,且有大量的使用面积可以用来修筑各类迥异的造型和满足不同功能需求的园林建筑。
拙政园的建筑多数分布在南部,大部分建筑设为室第,满足园主的日常生活需要。其中以庭园功能为主要代表的枇杷园、听雨轩、海棠春坞等分别坐落于中部园区的东南和西南方向。而见山楼、香洲舫、雪香云蔚亭等建筑造型轻盈精巧,融合四面的山水后形成新景观。更加巧妙的在于见山楼与爬山廊重合,产生了强调边界的效果,使整个中部园区的空间感更加均衡了。
拙政园中部园区中,最突出的两个空间分别是位于南边的远香堂景区和位于北边的一池三山景区,遥相呼应;而三个相对次要的空间分别位于东南方向的枇杷园景区、西南方向的小飞虹景区、西北方向的见山楼景区;另外在东北和东部角落都有设置了两处点景。这样,以主要空间为核心,次要空间和点景围绕着核心布局,使得拙政园中部园区的整体动态平衡。
而在拙政园的各个景区中,主次要两者空间也是均衡关系,相辅相成。
在枇杷园景区中,主要空间是玲珑堂、听雨轩以及海棠春坞三个建筑单体为主以围合的构成手法形成的新整体,而次要空间是嘉宝亭和倚虹亭以及依附于这几个主体建筑的附近空间,次要空间所处于位置都是面对主要空间的。
在远香堂景区中,主要空间是整个中园主体建筑物远香堂,而次要空间是附近的山石和三开间的倚玉轩。
在小飞虹景区中,主要空间是小沧浪与四周的水体融合所形成的新空间,次要空间是周围一圈的假山,这里不远处的玉兰堂、香洲坊也相对作为次要空间。
在见山楼景区中,主要空间理所应当的是作为此景区中的主体建筑见山楼,次要空间是四周的山石和池水两侧。
在一池三山景区中,主要空间是中园北侧的标志性建筑雪香云蔚亭,同时也位于园中的最大岛,次要空间是视线范围内相互面对面的荷风四面亭以及北山亭所在小岛。
(三)空间句法分析
1.连接度
连接度反映了空间的渗透性,通过连接度的变化可以营造出一个园内路径宛延的变化、但视觉上需要运用一些造景手法来实现空间延伸的效果,例如框景、借景等手法。尽管在人行空间中有障碍,却在视觉上得到了延伸,达到隔断却又似未断的空间效果。其中造景的关键点是通过对于植物、假山、建筑等要素的大小及造型的掌握。在拙政园内部具有假山、建筑等构成元素对视觉上形成了一道相对的屏障,所以增添了整体的空间层次。拙政园整体空间和视线都有着从中心向四周渗透的走向,而四周的空间同时也向附近更微小的次空间渗透,达到空间的疏密变化、层层渗透。例如在拙政园中连接度相对于高的道路为玉兰堂、远香堂附近,这些分别都是处于园林中心南北两侧的邻水的小道,追溯其原因是或水体或叠山的隔断作用从而使得步行可达性降低了。
2.整合度
整合度反映了空间中整体与个体之间的相关程度,整合度过于高或者过于低都会影响到园林整体景色。通过对于同等规模的园林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其中园林整体的整合度分布较均衡、差异值较小,会使得空间效果变化较小从而缺少层次感。由此可见,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园林整体空间的规模,在一个可控制的较大起伏范围内调节整合度,运用藏景、障景、隔景等造园手法,以此扩宽观景者的视野范围和增加园内景观的层次感。
园林中心是整个拙政园内整合度相对而言较高的景区,从观景的层面上来看位于拙政园中心的水池是园林中让游客放眼望去就会注意到的地方。恰好事实上,因为水域分布较开阔,并且没有任何视觉上的障景,而大多数的小景观赏点也环绕着水域配置,这些观赏点一方面是观赏者所处位置,同时也是被观赏的位置,颇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意思。所有视线交汇且处于水域中心最高的位置,这个点会将成为视觉中心点。
荷风四面亭、远香堂、见山楼这三个景点都分别处于园林中心水池的南北两边,也是众多游客参观较多的景点。因为这些景点不仅仅是对于水域的点景建筑,同时也是游客的观赏点,另一方面也靠近园林的入口和边境,所以这三个景点的参观率高。
3.深度值
深度值是在有限可抵达的空间界限内可以创造出视线的聚集与渗透,例如拙政园中利用漏窗和门洞的“引景”作用,与此同时加大道路的蜿蜒曲折变化,从而使景观伴随着空间的变化逐渐凸显,增加整体园林的层次感。在园林建筑中的门窗可以使得视觉上达到贯穿,从而形成隔断却又似未断的造景效果,这些漏窗、门洞同时也起到框景的作用。但是例如拙政园的出入口和玉兰堂,在深度值方面这两处的视线范围要比可抵达范围高,是由于建筑垣墙以及结构构件形成了视觉上的屏障,从而阻碍了视线。
三、结语
拙政园以水域作为整个园林的构图中心,通过曲径、桥廊等交通空间,对于整体空间进行分隔与组合,通过建筑、山水、道路和其它构成元素组织成相互联系的空间体系。同时运用横纵向的分割方法对于整个园林空间进行分隔,更好地诠释了苏州古典园林的空间特性。
拙政园利用主次空间相互配置,运用借景、障景等多种造景方式完成园区内部各个空间的互通。
事物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而作为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出色代表拙政园,本文采用苏州的拙政园作为研究对象,对当中的空间关系分析具有全面的概括性。而经过对拙政园的空间分析探索,本来充满神秘性、繁杂的景象都可以被归纳总结成一种清晰明了的脉络,它们都源于中国传统设计理念,不断经过历史长河后演变而来的。
中国当代的园林从复古到崇洋、从古典到现代风格建设延续,但是并没有产生具有中国现代园林的独特风格和特征,在园林设计中普遍存在剽窃仿制、生搬硬套。古代的造园家都能另辟蹊径,因地制宜,今日的我们更理当从近现代的空间组合及设计理念中探寻现代林的指引方向。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营造方式及手法在实践的规划设计中得以运用,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创新以及现代园林设计都有着广泛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