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情境图 提升阅读能力
2021-08-03许黎黎
摘 要:语文教材中的情境图往往在教学中被教师忽视,较少被使用。为了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发挥情境图的作用,教师应正确认识情境图,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灵活运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情境图;阅读能力;小学语文;小学低年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19-0058-02
引 言
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基于图文并茂的需求及学生理解的深入,编者插入了许多色彩明丽、画面丰富的情境图。一幅幅清新美丽的图画、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小朋友、一只只调皮可爱的小动物、一个个意味深长的小场景、一个个发人深省的小问题……深深地吸引着每位学生[1]。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其他教学资源,如精美的PPT、动画等,能让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可感,引人入胜,导致师生容易忽视情境图。教师未能利用情境图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让情境图失去应有的价值,降低了课堂的语文趣味。
一、正确认识情境图
(一)情境图的分类
情境图根据价值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课文情境图,即每篇课文、语文园地中的“识字加油站”“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中出现的情境图,这些情境图主题明确,呈现出能够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理解关键点的画面;另一类是口语交际主题图,这些情境图场景设计丰富,能为教师营造良好氛围,使学生有话可说。
(二)情境图的作用
1.创设情境
小学生理解能力不足,阅读体验较为浅显,而语文课堂是一门精湛的艺术,需要教师创设精彩情境,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读思结合,进行自主探究。每节课的情境图要从学生熟悉、喜爱的情境出发,选取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以精美的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能望图知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
2.挖掘资源
教材中的情境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可依据情境图充分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范畴。
例如,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中“识字加油站”的情境图是一张南昌开往北京西站的火车票。根据这一情境图,教师可以布置新课前一周的实践任务,收集厦门的火车票,或前往各地的火车票。课上,学生把自己的收获在组内交流,在识字的同时也增长了见闻,拓宽了知识面,全面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3.培养探究能力
教材中的许多情境图有意识地设计了许多相关知识,等着学生去探究。看图、猜图、读图……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独立决定探索方向,选择阅读方法,自主选择思维方式开放地阅读,尊重个体体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比如,教学一年级下册《一分钟》一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两幅情境图上找线索,思考问题:“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你从哪些细节中发现了什么?厘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讲故事。”在看图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对偷懒一分钟最后迟到了二十分钟有了初步感知,明白了事情前后的联系。在对元元为什么非常后悔的问题进行谈论时,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充分显示出学生乐于自主探索的精神。
4.创造交流合作时机
教材中的情境图适合学生开展合作交流。比如,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口语交际“打电话”中,情境图展现了一个小朋友和阿姨打电话的场景。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留心打电话的注意事项,使学生学会有礼貌地沟通。教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提示和建议,并将其拓展到生活中其他可能遇到的场景,让学生在多种情境中进行体验学习,实现师生、生生的交流合作。
5.渗透思想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教师利用情境图,能在情景交融中将思想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二年级上册《画家鄉》的情境图呈现了山山和青青的家乡,优美的图画引人入胜,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家乡的美,从而升华主题,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进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二、灵活使用情境图
(一)把握呈现方式
1.分层展示
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授之以渔”,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
比如,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情境图包含了查字典的三个步骤。教学中,教师可按场景分批出示,每出示一幅场景图,便引导学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记住查字典的步骤。教师合理设计教学梯度,利用情境图将较为复杂的操作过程简单化,直观、具体地为学生的探索过程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变静为动
(1)演一演
教材中的情境图是静止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或用游戏等形式,将其动态化,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一年级下册“和大人一起读”中的“孙悟空打妖怪”。学生对《西游记》都十分熟悉,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仔细观察两张情境图,然后根据小诗及画面中的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表演情景剧,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模拟现实
虚拟活动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具有较强的代入感,能使学生更深入地感受教材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一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中,教材灵活地运用了几幅插图,教师可以将其做成课件,创设向叔叔询问书店怎么走、借用水彩笔、请大姐姐帮忙捡球等场景,将静态的图片变为动态,让学生逐一发现并解决问题。生活化的教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而然地实现了文明礼仪教育。
(3)故事串联
学生对故事充满兴趣。教师可以以情境图为蓝本,以故事的形式演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故事中走入文本。例如,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设有6幅情境图,以小壁虎借尾巴的一系列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深刻理解了故事,明白了有的动物有再生能力的常识。
(二)深入挖掘,拓展使用
在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情境图,灵活地利用情境图创设情境,从而更好地引入课题。
例如,在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之《池上》一诗中,教材只提供了一幅情境图,但图中蕴含了丰富的信息,在每句古诗的解读中,学生都可以在图中找到相应的画面。“小娃撑小艇”,图中一位娃娃划着一条小木船;“偷采白莲回”,娃娃偷偷采了白莲放在船头,摇着船准备回去了;“不解藏踪迹”,娃娃自己驾船采莲,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教师可以请学生想一想,娃娃能找到回家的路吗?图片中,水面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挖掘情境图的丰富内涵,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充实。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对诗的理解进一步深入的同时,对情境图进行二度开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娃娃采莲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题目叫“池上”?从哪里看出是小池呢?采莲的地点可以是小河或小溪吗?教师将情境图的使用贯穿整节课,能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中徜徉于古诗的诗情画意。
结 语
心理學研究表明,学生更容易接受形象化的内容。教材中的情境图是连接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及感情的纽带,教师透彻、灵活地运用情境图,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袁媛.小学语文教材中情境图的有效利用策略[J].求知导刊,2019(31):86-87.
作者简介:许黎黎(1981.7-),女,福建厦门人,厦门市同安区大同中心小学德育科主任,小学一级教师,曾获福建省“优秀辅导员”、厦门市“骨干教师”称号。